APP下载

晚稻免耕稻草还田覆盖干湿灌溉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2017-06-10王春艳李晓辉周庭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增产增收晚稻

王春艳++李晓辉++周庭辉

摘要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晚稻稻草还田覆盖免耕干湿灌溉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免耕干湿灌溉栽培模式效果最好,较对照无稻草还田翻耕浅水勤灌栽培节水2 400 t/hm2,增加产值4 155元/hm2,还可改善土壤环境,减轻劳动强度,达到抗旱增产的目的,同时可节约成本,抑制杂草生长,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早稻草还田;晚稻;覆盖免耕;干湿灌溉;增产增收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006-02

宁远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历年年均降雨量1 280~1 49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2%~45%,夏秋多旱,几率60%。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县各乡镇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宁远县一直有稻草还田的习惯,目前每年稻草还田面积达1万hm2以上。针对常规耕作破坏耕层土壤结构,能耗大、成本高,以及水稻收获后大部分稻草被焚烧,浪费了生物能源,造成了大气污染等问题[1],可采用晚稻免耕稻草还田覆盖栽培这项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同时,干湿灌溉栽培技术又是一项农业节水栽培技术,可以减缓耕地缺水干旱的问题,构建高产、高效、省工、节本的高产标准技术体系,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围绕这一课题,在宁远县太平镇新塘下村进行了晚稻免耕稻草还田覆盖干湿灌溉栽培技术试验,为以后大面积推广晚稻稻草还田覆盖免耕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宁远县太平镇新塘下村某农户的承包田内。面积1 200 m2,肥力水平中等,前茬作物为早稻,晚稻于6月22日播种,7月20日移栽,10月21日收割测产。

1.2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晚稻天优华占、早稻草、强农配方肥、尿素等。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稻草覆盖免耕干湿灌溉栽培;处理B:稻草覆盖免耕浅水勤灌栽培;处理C:稻草还田翻耕干湿灌溉栽培;CK:无稻草还田翻耕浅水勤灌栽培。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16个小区,小区面积40 m2,株行距为20 cm×25 cm,各小区四周用薄膜做埂,试验区4次重复间开2条排灌沟相通,以利各小区单灌单排,四周设1 m保护行。

1.4 试验实施

处理A、B、C的稻草还田量为湿稻草16.5 t/hm2(大约占单位面积稻草的2/3),处理A、B稻草在除草及促蘖肥后均匀散于田间。处理C将稻草翻入泥中,CK不用稻草还田。各处理秧苗统一湿润育秧,大苗移栽。4个处理的施肥量相同,均施用农家肥6 000 kg/hm2、尿素120 kg/hm2、强农配方肥600 kg/hm2,处理A、B分3次追肥,促分蘖肥施尿素75 kg/hm2+强农配方肥300 kg/hm2,孕穗肥施强农配方肥150 kg/hm2+尿素45 kg/hm2,开花结实期追施强农配方肥150 kg/hm2。处理C、CK农家肥及强农配方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尿素作追肥一次性施用。

处理A、C从移栽开始,每次灌水3 cm,每次在自然落干至田面开坼后再灌,加上土壤吸水,实际每次灌水约4 cm深;处理B、CK翻耕时灌水7 cm,分蘖期和灌浆期每次灌水3 cm,返青期和孕穗期每次灌水4 cm,每次在自然落干至田面无水时再灌水。其他管理按农民的习惯常规性操作。

1.5 统计分析

对各小区的成本投入量、产量、用水量、产值、纯收入等进行分析统计。对各小区纯收入的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用新复极差测验(LSR法)进行处理间的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由表1可知,处理A、B、C、CK水稻产量分别为7 731.25、7 681.25、7 387.50、6 868.75 kg/hm2;处理A水稻较CK增产862.5 kg/hm2,增幅12.56%。

2.2 用水量

处理A、B、C、CK灌水总量分别为2 802.0、3 402.0、4 702.5、5 202.0 t/hm2。处理A用水量最少,较CK节约用水2 400 t/hm2,节水率为46.14%。

2.3 产值

处理A、B、C、CK的产值分别为18 555、18 435、17 730、16 485元/hm2;处理A较CK增值2 070元/hm2。4个处理的纯收入分别10 965、10 515、8 550、6 810元/hm2,处理A较CK增纯收入达到4 155元/hm2,增长率为61.01%。

2.4 效益分析

以小区平均纯收入为评判指标,进行显著性方差分析,与CK相比,处理A、B、C均到达显著性水平。处理A、CK的差异最大。采用新复极差测验(LSR法)进行处理间的多重比较,处理A的效益最优,为最优模式选择。

3 结论与讨论

与其他处理相比,稻草覆盖免耕干湿灌溉的增产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稻草覆盖,调节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前期生长;二是通过干湿灌溉,加强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根系下扎生长;三是在节水灌溉的条件下,水稻叶营养生殖阶段易于吸收氮素并加以储存,生殖生长阶段有利于叶片中的氮素向生殖器官转移,为水稻的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从经济效益上看:稻草覆盖免耕干湿灌溉栽培与无稻草还田翻耕浅水勤灌栽培处理比较,个人每年种田0.33 hm2,年增纯收入1 385元/hm2,效益十分可观。从社会效益上看:一是通过减少放水次数用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约成本,又能抑制杂草生长,解放生产力;二是通过节约用水量,达到抗旱增产的目的,可减少干旱季节及干旱乡镇的用水矛盾,减少用水纠纷;三是通过试验技术推广,可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四是采用该技术,不仅可以增加土壤钾素和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缓解用水矛盾,是欠水地区开展晚稻节水栽培的一种好形式,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3]。从生态效益上看:一是稻草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強作物生长后劲,有利于耕地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干湿灌溉,能提高土壤的风化效应,改良土壤质地;三是节约用水,能使其他生物得到更多水分,利于双季稻区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四是采用该技术可以减少田间焚烧秸秆现象,减轻大气污染,同时还可减轻稻田渗漏问题,减轻灌区地下水的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5]。

综上所述,晚稻免耕稻草还田覆盖干湿灌溉栽培技术效益良好,值得大力推广利用[6]。

4 参考文献

[1] 罗子毛,熊啸锋,胡德平.晚稻免耕稻草覆盖还田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13):41-42.

[2] 刘晗,张青.节水灌溉对水稻叶生长状况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5-16.

[3] 肖国华,欧阳先辉,陈同旺.稻草覆盖还田晚稻免耕节水栽培技术应用研究[J].作物研究,2006(3):22-24.

[4] 傅志强,刘依依,龙攀,等.深水免耕移栽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对晚稻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15(5):1263-1269.

[5] 陈同旺,李剑飞,肖国华,等.稻草覆盖还田晚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J].作物研究,2001(2):13-15.

[6] 张水清,钟旭华,黄农荣,等.稻草覆盖还田对华南双季晚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1(3):284-290.

猜你喜欢

增产增收晚稻
晚稻帖(外一首)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广州乘车海南路上
丰收的田野
福建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玉林市“寒露风”的特点及对晚稻生产的影响
浅析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殖技术
梨树县发展农业机械化凸显成效
应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促水稻增产试验
山西省长治县设施蔬菜生产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