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式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品质诉求

2017-06-10陆启威

江苏教育 2017年6期

【摘 要】牧式教育是基于牧场上健康的生态环境而提出的一种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和组织形式。牧式教育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并吸纳了积极心理学元素,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妥帖自然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在积极的场域里自然生长、自主发展。

【关键词】牧式教育;品质追求;教育主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編号】1005-6009(2017)18-0054-02

【作者简介】陆启威,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教科员,高级教师。

牧式教育是扎根于基础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是一线教师在长期教改实验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积极的教育生态和教学行为。牧式教育最初由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孙永明校长提出,并在无锡市教科院专家组的充分论证和智力支持下试点推行。目前,牧式教育正处于深入的实施和探索阶段,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样态,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牧式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独特优势。

一、什么叫牧式教育?

牧式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这种教育思想的特质和内涵究竟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教育考量和价值追求?这是接触和研究牧式教育时必须先弄清楚的问题,也是考量牧式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其实,认识和理解牧式教育并不难,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就很容易想到这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念完全得益于牧场上放牧场景的启示和思考,也就是说,牧式教育是从牧民的放牧活动中汲取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并将这些经验和做法结合教育学进行了审视和思考,最终形成了可用于教育教学上的思想观念,并运用这一理念进行创新实践。从这一点上看,牧式教育似乎与新课改理念及主体性教学并无二致。但是,牧式教育推行开放性学习是基于一定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牧”。“牧”就是一种基于规则的组织系统,学生在这个组织系统内进行有规则的学习和生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牧式教育的品质诉求。在尊重个体需求、突出个性发展的同时,牧式教育更注重生命集体或共同体建设,它坚持集体智育背景下的个体发展原则,特别关注集体智育文化的打造,主张个体生命在集体智育下发展,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场域,力求为每一位学生培植一块蓬勃发展的教育生态。

二、牧式教育的逻辑原点在哪里?

牧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发挥其相应的功能和价值,必须要找到它的发展原点,也就是牧式教育提出的最初动因。首先,牧式教育的提出得益于牧场上“放养”的启发。草原上的“放牧”是一种放养,它与圈养是根本对立的。放养给每一头牲口充分自由的时空,让每一头牲口都能够在极其自然的状态下自行活动、自我选择、自取所需。这给牧式教育的启示是,教学上教师要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里永葆学习的本色和积极探究的欲望。其次,牧式教育学习和借鉴了“牧场”上的“场域规则”,即牧式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这种生态的重要保证就是“规则”。放养不是牧民信马由缰撒手不管,更不是一味地由着牲口的性子来,否则牧场就会变得混乱无序。牧场是一个有规则的生态场,只有每一头牲口都遵守牧场的规则,牧场才可能是和谐的、可再生的。同样,牧式教育需要建立自己的规则系统,并用规则系统构建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在牧式教育的共同体中,每一位学生都需要遵守集体规则,知道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是集体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牧式教育汲取了牧民们放牧过程中的“全纳教育”思想。牧民们放牧牲口,他们讲究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不会让任何一头牲口掉队,而且每一头牲口都会生长得身形矫健、体格强壮。牧式教育也应坚持全面育人的观念,努力探索和寻求“全纳教育”的有效路径和办法,悉心关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力争把每一位学生教育好、培养好。

三、牧式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建构主义理论。牧式教育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个性化生长。它推行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建构,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让学生在自我尝试和探究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在实践操作上,牧式教育倡导学生自主性研究和开放式学习,教师只需提供学习场所和必要的学习资源,一切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都由学生自行决定和处理。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学生结合现有学习情景,依靠自身的经验与环境对话,并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

2.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质,都有走向幸福的可能。它致力于研究和发现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力争以各种积极的干预手段去唤醒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和积极品质,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和最积极的心理活动进行学习和各种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与此相应的是,牧式教育首先从理论上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都有积极向上的主观要求和心理需求,也都有与人为善、追求美好的品质,都有独立自主和与人交往的愿望,都有自我改进和渴望集体生活的诉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对学生永葆美好的期待,让学生在教师积极的干预下求真向善、突破自我、主动发展,这是牧式教育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四、牧式教育有哪些基本主张?

1.给学习的基本条件,不给直接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和探究,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条件,但高明的教师不是把这些学习资源和条件直接摊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淘取”和选择。教师最多提供一些获取资源的途径和办法,绝不会让学生信手拈来。因为,资源的获取有时比应用资源更困难,也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2.给探究的不同视角,不给具体的解题思路。学生解决某个问题时难免会有困顿和疑惑,这时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给予的最好帮助是点拨,而非求解;是方向,而非思路。也就是说,教师给予的只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角度,把学生从“死角”里拉出来,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至于究竟怎么解决问题,具体的探究过程和解题思路都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给融入集体的机会,不给融入集体的干预。牧式教育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期望融入集体,也都有融入集体的能力。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包括学习小组、学生社团作人员划定和安排,而是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学生在一定的“伦理需求”中自行组建学习小组和研究团体。同时,教师也不要过分“关心”个别“掉队”的学生,而应鼓励并教给学生必要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接近并加入自己想要加入的小组,依靠这种方式组建的学习小组(共同体)才是和谐的。

4.给自我认知的时空,不给没有契约的自由。牧式教育主张学习的开放和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无度和漫无目的的,而是有一种契约和规程的。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作任何干预和要求,但前提是学生必须要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学习将无法发生。比如对于基本学习,教师可以划定时间要求学生完成,尤其是基础性作业,这是优秀生和学困生都能解决的任务,教师不要分层要求、区别对待,完全可以规定时间要求每一个学生按时完成。这样一来,会“逼”着每一个学生冥想苦思、主动求索,并动用查找资料、反复琢磨、寻求帮助等办法来解决问题,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发展,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