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社团创新传承地方文化研究
2017-06-10闻胜海
摘 要:地方文化具有保存历史文化记忆、传承弘扬民族传统、增加地方情感认同等重要价值,在其原生环境严重破坏且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加强高职学生社团的创新传承作用尤为重要。应通过完善创新传承机制和支持保障条件、开展原型调查和情节二次创作、推进创新传播传承和交流提升等办法,提高高职学生社团创新传承地方文化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团;地方文化;民间故事;传承
作者简介:闻胜海(1978-),男,安徽枞阳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地方文化。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高校社团传承地方文化路径新实践”(编号:RW-64),主持人:闻胜海;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皖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职院校特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6JYXM0641),主持人:闻胜海;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安徽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编号:AHSKY2016D28),主持人:吴一鸣;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精神锻造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编号:SK2016A0577),主持人:王金根。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45-04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传承弘扬中华優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意义、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出了明确要求。数量浩繁的地方文化具有历史文化记忆、民族精神涵育、地方情感认同等多重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其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适于传承的社会环境又被破坏严重,大量地方文化资源濒临失传。本文以地方民间故事为例,阐述高职院校应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主动担负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责任,创造条件,创新举措,鼓励支持大学生社团创新传承地方文化,发挥其在大学生休闲娱乐、思想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文化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地方民间故事的内涵和当代价值
(一)地方民间故事的内涵
民间故事指“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2]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一切民间散文作品。狭义的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以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在完整而富有趣味的情节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口头散文作品。 本文所称民间故事是广义的概念,即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流传的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寓言及新故事等[3]。
地方民间故事,本文指传播区域和人群范围有限的民间故事。因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的不发达,前现代社会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半封闭状态,人口流动性小,因而各个地方产生了独特的民间故事。其中一些民间故事由于各种机会得到在更大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文本记录和其它通道,超越了地方传播的局限,成为了民族经典故事。然而能够成为经典的毕竟是少数,还有更多的地方民间故事亟需发掘抢救保护传承。
本文所称“前现代社会”——传承对象的时间范围指改革开放以前。这是根据地方民间故事产生传承社会环境的改变来确定的,与历史学和政治学等其他学科中的社会分期并不一致。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日益加剧,农村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加速消弭,农耕文化破坏严重。另一方面,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网络、手机APP等交际工具的全面使用,使得口头表达更多地被书面语体替代,民间文学创作交流的地方性局限被彻底突破。
(二)地方民间故事的当代价值
1.历史文化记忆。中华民族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史前时期,人们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只能靠口耳相传。在文字出现以后,历史记忆有了新的载体。但由于接受教育的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用文字创作和记录的精神文化产品极少,加之文字传播载体技术的限制,文献传播历史文化的范围非常有限,可以进入文字记录的群体和故事更加有限。而在文字创作阅读群体之外的更为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通过口头语言往下流传,仍如史前时期一样,主要还是民间故事。因此,流传至今的浩如烟海的地方民间故事是前现代社会普通民众思想的重要载体。它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生活,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史料。
2.民族精神涵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弘扬不能局限于经典。从思想内容看,地方民间故事多歌颂正义、善良、诚信、对爱情的忠贞等,宣扬积极的普世价值,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内化,可以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高民众素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凝聚力量。
3.地方文化认同。在普通话高度普及的当下,使用本地方言开展地方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播传承,对提高方言自信、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有着积极意义。地方民间故事内容多与本地山川河流、历史人物、风土人情相关,其持续传承能够留存地方文化记忆,增强地方文化认同。当前生产力高度发达,许多地方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炸山填河,自然地貌面目全非,城市风格趋同化严重,因此地方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不少人在城市生活很多年,依然用方言给自己的后代讲述家乡的民间故事,维系着与家乡的精神纽带,可以看出人们对地方文化认同的内在需求。
二、高职学生社团是创新传承地方民间故事的重要力量
(一)地方民间故事传承的现实困境
前现代社会,我国人口流动性小,地方民间故事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一代代延传承续。“脱域”理论认为,由于现代社会交通、通讯等高度发达,人们的“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农民工大批进城和城镇化加速,农村的空心化问题日渐突出。民间故事口耳传承环境遭到破坏,原来固定的受众群体关系分崩离析。因为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从个人的成长历程观察,一般从四周岁进入幼儿园后直到就业,白天时间基本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接触地方民间故事的机会大大减少。
从“五四”运动倡导科学和民主至今已近百年,我国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加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策导向,人们对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履,地方民间故事传承受到重创。当前文化事业极大繁荣,电影、电视产品极大丰富,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全面普及将人们推入主动媒体时代。可以说,当前会讲故事和爱听故事的人都少了。在喜爱故事的幼儿时期,父母给孩子们选择的基本是出版的经典故事,地方民间故事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全球化浪潮中,充分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共识,我国学界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已有十数年历史。然而事实证明,仅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一批专家学者的努力捉襟见肘、力量不足。随着社会结构变革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地方民间故事原生环境严重破坏且不可逆转,全面还原其在乡村市井的传承,既无可能也没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另辟新径推动地方民间故事的创新传承已成迫在眉睫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学生社团是创新传承地方民间故事的重要载体
近年來,在乡村常住人口急剧减少的同时,高校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全国共有高校2852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3647万人,毛入学率达40%[5]。“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将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将达50%,在校大学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6]。大学是人生中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相对于中学阶段学业压力相对减小,课余时间相对充足,社团活动因之活跃。地方民间故事在高校传承较乡村市井拥有更加宽厚的群体基础。大学生社团因其成员数量、文化水平、兴趣目标、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可以成为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重要实践载体。
从文化保护视角,由于当前社会飞速发展转型,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快速式微,包括民间故事在内的众多地方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厚重土壤。2014年,全国有地级市288个[7],高职高专院校1327所[8],平均每市超过4所。虽然高职院校在各市的分布并不均衡,但除极少数中西部地区外,一般地级市至少有一所。高职学生社团创新传承地方民间故事具备地域便利上的可行性,值得重视利用。
从教育资源视角,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文本,易于采集,便于编创,能够用口头讲述、改编创作成话剧、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传播。通过系列传承活动既能够锻炼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写作水平、创新精神,又可以弘扬勤劳、忠厚、诚实、善良、团结、奉献等优秀民族传统精神。让优秀民间故事从老百姓的口头和静态文本中多形式、立体化呈现在大学生视听世界中,一方面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学生娱乐、学习提供新的形式与平台,增长大学生特长才干,增进其创新自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文化社团的活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的自我教育功能,促进社会责任感培育,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同时,地方民间故事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地方文化特色的培育。
从传承主体视角,大学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其中不乏具有高水平文化原创能力的翘楚。然而这样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而且其作品内容的个性倾向往往特别突出,不能替代民间优秀故事的创新传承与教化功能。与之相比较,为数甚众的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原创能力总体较弱,高职院校学生因文化基础薄弱,表现尤为突出。如果在社团内一味主张原创,势必影响活动开展,难以保证作品内容质量、传播力和影响力。以民间故事为蓝本进行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难度,提高文化社团的自适性,促进文化价值取向坚守,从而有效激发文化社团活力。
三、高职学生社团创新传承地方民间故事的策略建议
(一)完善创新传承机制和支持保障
1.成立文化类社团联合会。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社团数量众多。由于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对高校社团管理有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对社团有管理和考核约束,因考评激励、淘汰机制和招新比拼,同类型社团之间存在较强竞争关系。文化类社团中自发传承地方民间故事的本来就少,缺少合作支持、力量有限难免影响传承质量和活动频数。由高职院校团委组织成立文化类社团联合会可以消除各社团的门户之见,破除社团间的利益壁垒,使有直接兴趣和能够发生传承作用的大学生真正联合起来,在创新传承地方民间故事等地方文化方面充分发挥才华,在经常交流碰撞产生的创新灵感浸润和跨界合作下推动共同打造校园文化精品。
2.采取项目管理制开展活动。创新传承地方民间故事需要走出校门调查、打印甚至出版成果、创意演出,这一系列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经费支持,远远超出当前一般管理模式下社团经费支出的承受范围。高职院校社团经费来源主要有会员缴纳会费和学校下拨经费两项,极其有限,开展活动就要靠拉赞助和成员掏腰包,创新传承活动难以为继。建议学校对文化类社团联合会开展活动以选题项目制的形式给予调研、演出等专项支持,开展对项目的考核评比,对于优秀成果按照后期奖励的形式加以激励。
3.加大教师指导力度。调查显示,有44.3%的大学生认为指导教师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社团活动的方向、档次、深度和质量,而仅27.2%的人认为指导教师责任心强、能力强、经常指导[9]。教育主管部门也在促进专业教师参加社团指导方面进行了政策引导,如2016年出台的《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将指导社团活动作为职称评审中专业实践工作条件选项之一。但要真正调动专业教师指导社团的积极性,学校还要在创新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减轻教学工作量、增加指导经费等管理和激励机制上加以努力。同时,还应打破围墙限制,从校外聘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掌握故事资源、善于讲述故事的人及相关专家学者开讲座、做指导,壮大指导教师队伍力量。
(二)开展原型调查和情节二次创作
地方民间故事种类庞杂,数量浩繁。倘若笼统调查征集,有如大海捞针,不着边际,又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之乱,社团成员莫之所从。因此,宜采取明确选题分类征集的方式开展活动。如按照“善”“孝”等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征集活动。一是成员自身积累。民间故事源自民间,大学生虽然身在学校却来自乡村市井,从小在茶余饭后耳濡目染、道听途说了不少神话童谣和故事传说。因此为数众多的社团成员本身就是民间故事的一个储备主体,从社团内部就能直接获得一定的故事原型。二是开展田野调查。从社团成员那里得到故事梗概,或通过其他途径得到故事线索后,便可以组织到故事发源地、流传地进行田野调查,既能加深对故事的了解,又能让社团成员认识地方的人情风物。三是进行文献调查。文献调查是获取故事线索的一条便捷途径,但进行文献调查工作却并不便捷。然而有了目标的指引和教师的指导,社团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在校内外图书馆和地方文化局查阅地方志、文史资料等,搜集故事线索。
调查得到的故事原型一般较为简单,缺乏艺术吸引力,需要丰富完善。因此必须对故事原型进行再创作,让情节简单的故事生动起来,让不当的情节合理起来,让平淡的故事内容精彩起来。同时,着眼于故事在校园传播的教化作用,还要剔除与主流价值观相龃龉之处。对于非文献渠道获取故事原型,采集者初次记录应当忠于讲述者的叙述,以保存其历史记忆、方言语料价值。在对故事原型进行加工再创作的时候,要鼓励社团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程序上来看,首先要从搜集的故事中挑选出好的原型,组织有兴趣的社团成员进行集体讨论,然后给以两三周的时间让每位成员自由发挥,改编充实故事情节。最后再组织开展文本讨论交流,选择最优底稿,再进行集体修订充实,作为校园传播的蓝本。这样做既使每位参与者都有锻炼的机会,能够释放社团成员的创作热情,又可以集中群体智慧,提高传播蓝本质量。
(三)推进创新传播传承和交流提升
故事只有在传播中才有生命力,文本确定后就要创新拓宽传播路径。首先,最简单和成本最低的形式就是“讲”。可以通过现场故事会、校园广播等形式,让以播音与主持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等为主的社团口才达人,用鲜活的口头语言和本地特色方言词汇,配上生动的表情和体态语言,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其次是“演”。好故事不仅可以用来讲,还可以用作话剧和地方特色戏曲剧种创作的材料。在故事文本集体定稿后,相关社团可以选取适合舞台表演的故事进行编导创作,形成脚本,在校园内进行演出。再次是“拍”。随着摄影摄像器材的生活化和大学生相关素质的提高,微电影创作风靡大学校园。影视制作类社团以特色地方民间故事为微电影创作素材,有较大的挖潜空间。与此同时,与动漫制作相关的社团还可以制作动漫作品。最后是“推”。对于优秀的微电影、动漫作品和“讲”“演”录音录像,除了和文本一同进入数据库存档外,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网站和微博、微信、QQ公众号等进行推送,提高传播效度和影响力。
开展故事作品和传承主体的交流研讨,可以开阔思路,扩大合作,提高水平,促进创新。一是在同一地级市或同一文化圈内的交流,包括校校交流和校地交流。校校交流让不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团之间加强互动,开展合作,集中优势力量打造精品。校地交流指把农民、市民、专家请进校园,让大学生社团走进乡村、社区、中小学校,既壮大社团指导力量,又可以让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交换传承经验,还可以开展多元合作,进一步强化创新传承。二是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地方民间故事传承比赛、展演,让不同地区的故事作品得到更大的展示舞台。也可以组织高职学生社团和指导教师、学校社团管理部门进行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以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高职学生社团创新传承地方民间故事应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学生社团创新传承地方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幾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社团成员个人自由发挥和充分集中群体智慧力量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让所有成员在活动中都有足够的机会与动力去练习与成长,又可以保证传播作品的内容与水平。二是要在操作层面准确把握传承保护和自主创新的原则,处理妥当方能做到既保护故事原型,又因时创新乃至推陈出新。三是要完善管理制度,妥善保障创新精品作者的署名权甚至相关经济利益,规避出现矛盾纠纷风险,保护传承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四是要注意把控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对象的遴选、传播范围和公开时效,不能用制作好的优秀传承作品影像传播完全取代现场传承,避免一劳永逸的创新阻断及同一故事原型在下届新生中产生先入为主的定势,遏制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六卷)[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1429.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41.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8
[5]董洪亮,张烁,丁雅诵.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N].人民日报,2016-1-16.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国发[2017]16号.
[7]国家统计局.2014年度行政区划[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10
1&sj=2014.
[8]国家统计局.2014年度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情况[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5/indexch.htm.
[9]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高校社团活动开展状况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8(4):54-57.
责任编辑 韩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