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政治措施类问答题的解法
2017-06-10汪中兴
汪中兴
摘 要:措施类非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最常用的一种考查方式。
关键词:高考政治;措施类问答题;启示;提出建议;措施。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和主体。
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其次,要明确措施的行为主体,设问限定主体的,寻找符合主体的相关知识;设问没有限定主体的,根据材料情境,从不同主体进行多角度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确定范围。
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坚持“三联系”:一要联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二要联系材料,看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三要联系时政,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步,简要概括理论知识或时政知识,将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作答。
【典型例题】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构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低等问题。
结合材料和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
解题思路分析:
第一步,审设问。
首先要弄清设问的限制性要求:政治生活知识。其次要审清答题的方向: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再次明确答题的主体或者角度:政府。
第二步,审材料。
材料中强调了“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以及“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低等问题”。联系教材知识点:依法治国、政府职能、转变职能、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制约和监督等。
第三步,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时代特色。
第四步,规范思路。理清层次,准确用语。答案尽量用规范性的学科语言。
参考答案:
(1)各级政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制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各级政府必须全面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低等问题。
(3)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健全生態文明建设决策机制,深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构建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面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主动接受监督,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高考真题】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8题:
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材料一:2014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12分)
解题思路分析:
第一步,审设问(认真仔细,角度和方向要准,知识点考点不弄错)。好的设问应该有“思维张力”,有利于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材知识和材料信息的加工或重组。该问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此设问不是单一地问“政府应该如何做”,而是限定了一个具体的信息“强化预算管理”。这样的设问,仅仅单一地调动教材知识或抄材料是不能得多少分的,必须把知识和材料进行再加工。
第二步,审材料(快速、全面、找关键点)。第一段材料写的是《预算法》的一个规定,第二段写的是按照预算法国务院出台《预算管理制度》的文件,财政部出台《预算执行管理》的文件,最后一句话是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
这两段材料其实都在启发考生思考政府要如何强化预算管理,每个材料都有关键词在提醒考生如何答题,先要“依法”,再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再“执行”。当然最后一句话暗示你还有“监督”。
第三步,写答案(要求版面整洁,一眼能看清;术语表达正确精炼;要点完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按照“严格执行人大决议,依法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管,接受外部监督”的逻辑顺序排列。
参考答案:
(1)①严格执行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3分)②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3分)③运用检查、审计等行政手段强化预算监管;(3分)④公开预算,增加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接受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3分)
一点感悟:
考生答题时语言空洞,抓不住要点,既是考生“无知”的表现,也可能是“无畏”的表现。“无知”是考生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能力答题,导致答案“泛泛而谈”;“无畏”是指考生不认为“泛泛而谈”不能得分,这里可能与老师平常的阅卷标准和高考评分细则尺度过宽有关。
试题的答案强调自主构建性,不再局限于教材。指导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准确使用教材语言,同时结合材料,准确引用材料语言;还要注意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时政语言;更要注意积累生活语言。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田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