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与细节:班主任工作室的运行地图

2017-06-10秦望

新班主任 2017年5期
关键词:周记日志班会

□秦望

战略与细节:班主任工作室的运行地图

□秦望

秦望

“8+1工作室”主持人,现供职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河南省“十佳”班主任,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班主任,主编《高中系列班会课》,著有《光辉岁月》等,被誉为“中国微班会第一人”。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即是规划和计划。

班主任工作室的规划(即战略),是对工作室整体性、长期性及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系统性方案。

班主任工作室的计划(即细节),是工作室短期所办事项的具体内容、步骤和方法,有量化的指标和要求,重执行性和操作性。

8+1工作室的群体修炼“十大行动”(规划)

1.扎实开展阶梯阅读活动

2.坚持多种模式日常研修

3.建设德育课程资源库

团队伙伴共建资源库。将素材按形式可以分五种: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课件;按主题内容可以分为关爱、感恩、励志、习惯、修身、学习、人际、爱国、心理、活动十类。

4.编写工作室读本系列

“读本”是个人研究成果的外化,是团队研讨成果的固化,是推广团队的有效载体。

随着团队的发展,我们先后推出了“8+1工作室读本系列”深受班主任们的好评。包括《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光辉岁月》《32朵鲜花和9株绿树》《青春飞扬》《生命拔节的声音》等。

5.实施三年师生共读计划

我们与学科老师结合,拟出了推荐师生共读的书目,教师每个月都要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寒暑假给学生布置读书作业,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利用班会时间,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读书感悟,目的是通过读书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读书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为大学深造做好准备;通过共读,构筑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6.探索工作室亲子教育

如果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却不通过健康的家庭生活和科学的亲子教育,建立与孩子之间独特的联系,那这不仅是父母的失职,更是失败。每个人都应想想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一个有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父母。

人生无法重来,孩子每天都在生长,任何一个阶段的错过和过错都是永恒的,所以我们提出,我们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们既要做专业的班主任,更要做专业的家长。学生是我们的招牌,孩子是我们的品牌。教师自己的子女教育被我们所重视,我们由此设计了亲子教育课程。

活动一经开展,就受到了全体成员的好评,每次交流场面都很热烈。我们的活动也启发了其他老师们,大家纷纷组织“亲子教育合作社”营造育儿氛围,互助培养孩子。

7.实现师生共写日志周记

共写班级日志和周记一直都是我带班的保留项目。班级日志由班级所有同学轮流书写,记录班级当天发生的故事,内容不限,可以赞赏我们身边平凡的同学,或刻苦钻研,或自强不息,或关心集体,或友爱同学;可以批判身边的点滴丑陋,或无视纪律,或抄袭作业,或考试作蔽,或工作不负责,对事不对人。写日志的同学即是当天的值日班长,在第二天早读卸任前,进行课前演讲,总结前一天的所见所闻。班级日志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平台,成为班集体成长的文字相册。目前为止,我的书柜里保存了几十本班级日志,每次假期有学生来看我时,都有人向我要班级日志,那是我们用文字共同编织的美好回忆。

周记则是我和学生个性沟通的平台,学生会把自己生活、学习、思想上的喜悦与忧伤写给我,把我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或心理医师,我会书面回复或找学生面谈。高三毕业了,学生带着上百篇周记离开学校,离开他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那是他们值得珍藏一生的宝贵财富。

有一次,我在QQ上和一位上了大学的学生聊天,她说:“老师,我暑期在家翻看周记,一边看,一边哭,我好怀念我们共同经历的高中生活啊!”

学生毕业后,组建编委会,精心选取日志、周记中的文字,编辑成一本《班级史册》,作为共同的青春纪念册和下届学生熟悉高中生活的教材。

我的《班级史册》被同伴看到后,大家都非常羡慕,并纷纷效仿,成为团队的一道风景。

8.开发课程培养团队专家

在团队研修过程中,每个人所关注的角度是不同的,团队有意识引导每位伙伴发展自己的特色,培养团队的专家。如杨兵的“魅力班会课”、王晓琳的“电影课程研究”、秦望的“微班会”、刘强的“关爱教育”、侯小锋的“班级常规管理研究”等。

9.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合作

作为校本团队,我们深知固步自封、囿于一个狭小天地的团队是走不远的。

团队发展初期,我们主要是向外取经,从内转化。到工作室成立的第六年,我们应邀外出讲学作课,参加各级各类会议,进一步扩大了对外交流。工作室成立第十年时,我们与全国各地工作室的交流更加深入,并建立了两所实验校,做移植复制工作室经验的试验。

10.搭建工作室媒体平台

工作室成立初期的交流互动,主要是借助“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随着工作室的发展,校本团队交流的频繁,工作室成立十周年,我创办了《班会月刊》与同事合作建设《班会网》。一刊一网,一个总群,九个分群,团队成员有了文章发表和交流互动的阵地,线上发表,线下研讨,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互动网络交流平台。

个性化的“十项功课”(计划)修炼内容

1.每天诵一篇文听一段书

团队伙伴一起修“每日三课”,早课朗读,每日三篇,每年1000篇;日课,散步听书,入耳、入脑、入心,零碎时间手机掌上阅读,了解时闻,积累素材;晚课,睡前半小时翻书。只要用心,读书无处不在。至于读什么、听什么,全凭个人掌握。

张芳宁摄

2.每天找一位学生聊天

谈话是班主任与学生交流最主要、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团队伙伴有的按学号和学生谈话,有的采用短时多次谈话,有的随时、随地、随机跟学生谈话……风格迥异,各显神通。

3.每天定时段专注三小时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

每天做完主要工作之后的时间,都是业余时间。时间无法储存,要么浪费,要么投资。专注时间具体放在哪个时间段,要看个人的生物钟和日程安排。每天专注三小时,读一本书,写一篇文,或思考一个问题,或参加一次研修活动都可以的。团队成员互相感染,互相带动,不出一年就会有惊人的变化。

4.每星期写一篇教育随笔

写作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坚持写作能促使自己多读多学多思考。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能不能写作是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教书匠的基本区别。

大多数班主任都觉得写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其实在教育写作中,没有绝对的文笔好与不好。对于中小学一线班主任而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写作初期,有些伙伴找理由,我是理科老师,不会写。到如今,十年之后的现在,团队里最会写的就是数学老师,事实证明,写作是可以练习的。我们约定每周写一篇教育类的文字,把平时工作中的灵感及时记录在手机记事本里,晚上或周末再补充成文。

5.每星期上一节优质班会

“8+1工作室”是一个以班级常规管理研究为基础,以班会研究为核心,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专业共同体。班会是伙伴们共同的研究项目,因此,团队要求成员每周上好一节班会课,每学期打磨一节班会精品课,五年内打造具有普适性、易分享的十个班会代表课。这样,既发展了自己,也成全了伙伴。

6.每月读一本教育类报刊

报刊是最新研究成果的载体。学校给工作室订了十几本报刊,每类报刊都有自己的设计体系。如果每个人都去读完所有的报刊,时间有限,很难看完那么多。因此,团队伙伴分工合作,每人把自己看得精华部分剪辑出来,与大家共享。

7.每学期听一次专家讲座

听讲座跟读文章是有很大区别的,听讲座是最省时的一种学习方式。声音和表情传递的信息更具有感染力。我们争取到学校支持,团队中每位伙伴每学期外出学习一次,每次尽量去两个老师或更多,边听边研讨,极大提高了听课效果。如果没机会外出,我们的资源库中有大量的专家讲座视频,也可以替代外出学习。只要想听,总能听到。

8.每学期看一个教育影视

影视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和再创作,给我们另一个看世界、看教育和反思自我的参照系。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教育,会给我们更多启迪。

9.每学年写一篇德育论文

论文是很多老师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没有认真写过论文的老师在思想高度、理论深度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论文要求对所做、所感有严谨地思考和系统地梳理,还要大量参照综合整理已有研究成果。一篇论文就是一个研究主题,而且还是跟自己工作紧密相关的主题。一年一篇,通过多年的积累,对教育的理解也会更通透。因此,团队把写论文作为专业成长的一项硬性要求。

10.每学年做一次文化旅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师是职业读书人,旅行也是一种读,读大千世界,读风景人文,团队要求伙伴旅行前读与所去之地相关的自然人文书籍,旅游时要注意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旅游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更重要的是开阔胸襟、扩大视野、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回来后撰写文化随笔,跟伙伴分享“行万里路”的收获。

“十大行动”与“十项功课”看起来很多,实际上,把它们分散到每个学期、每个月、每个星期,每一天都是可以完成,也是可以量化的。

所有的成功都是可以规划出来的,好的工作室规划和计划其实就是班主任集体走向成功的途径和方法。

(责任编辑 何欣容)

猜你喜欢

周记日志班会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主题式周记活动的实施与探索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扶贫日志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写进梦里的周记
雅皮的心情日志
游学日志
帮忙
周记辅导应符合学生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