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
2017-06-09彭斌
彭斌
摘 要:文章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阐述了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模式下,利用多种途径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方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7-0104-03
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ve ability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illustrates a lot of methods cultivate effectively college students'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ve ability by means of computer-assisted teaching.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bility;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多元文化日趋紧密的融合,社会越来越需要拥有跨文化素质的英语人才。提高大学生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可实现大学生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需要,也是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深入交流合作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改变之前传统的语言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密切联系中西方文化,紧跟当今跨文化语言教学的最新发展态势,通过各种有效教学途径使传统的“语法型”英语教学与时俱进地过渡到“跨文化”语言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何为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包含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系统在内的综合系统,而且各个子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交际提供适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1]。与来自不同国度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首先需要懂得对方的语言,其次还需要通晓对方的文化。要想避开双方迥异文化上的误解和冲突从而实现交际成功,交流者就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跨文化意识。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全球通用语,它在众多西方英语国家中官方语言地位和现实的交流性毋庸置疑,这也是国家在大学及中学里把英语设立为必修课程的背景。然而,全球各国不仅在地域上存在着远近差异,各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和文化风土人情也大相径庭。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在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下,要想在大学课堂中学好英语,就要充分了解英语国家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社会风俗。因此,与西方人士流畅地交流英语,需要通晓他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准确地了解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才能有效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出现交流受阻的情况。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2016 年,中國跨文化交际学会在“第十二届年会暨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多语种国际化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提出的目标是“提高我国外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多语种国际化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实际需要”。[2]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急迫任务。
我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董亚芬曾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3]跨文化交际,可以是不同语言或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行为,也可以是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之间的交际。不管是上面哪种情形,只有了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差异,才能克服由此产生的交流障碍,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跨文化能力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及训练,使学生能使用英语这一通用工具,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强调的是语音语调的准确和习语词汇的正确搭配。显然,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通过各种英语等级考试的能力上,课堂教学中却忽略了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等级考試证书的重视,高校中不仅催生了各种“考证族”,糟糕的是,有些高校还用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来衡量英语教学的质量,甚至有的学校把学生能否拿到学位证与是否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相挂钩。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学到的是剥离了文化背景的纯语法知识。在毕业后与西方人士的实际交流中,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死板地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搬硬套英语表达,从而遭遇许多文化理解冲突,阻碍了正常交流。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一)相关性因素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与英语教材的内容相辅相成的。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通常是单元教学,每个单元都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某个方面。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学以致用,要与现实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撇开课文语法知识,光讲授文化内涵则背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课堂上传授的文化知识是教材内容在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上的拓展,这样才能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适度性因素
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当循序渐进,主次分明,适度为宜。目前,许多大学都或多或少地削减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课时数,把学生的英语能力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辅助性技能,同时,在校大学生来自天南地北,区域教育水平的差异使得他们进入高校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些情况就要求英语教学中要以语言知识为主,在实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通用能力后,辅助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基础语言知识的教育中,适度地穿插讲授隐含在语言中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言语导向,从而在将来与西方人士交际中实现文化理解上的共鸣。
(三)实践性因素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或“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创新性地实现情景教学,最大程度地模拟跨文化交际的日常工作生活场景,使学生们能“身临其境”地在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使用地道的英语思维,把所学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践中来。课堂之外,举行英语沙龙,英语话剧表演或担当外教生活助手,都是渗透跨文化交际理念的有效途径。
三、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操作实践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四个重要参数: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及实际操作性。四者当中,中间的两个参数是最关键的,其本质就是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了解对方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来实现良好的交际效果。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转换下的古诗词翻译
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语言凝练,感情渲染逼真,格式韵律工整。中国古诗词是西方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大学英语教学中,练习古诗词英文翻译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理念的一种非常实用的途径。此类练习中,想要克服文化障碍,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诗体文化差异和逻辑思维习惯,这就要求学生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其次,中国古诗词往往韵律严格,结构工整,译成英文让西方人欣赏,这就需要学生对文化语境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享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称赞的许渊冲先生则就诗词翻译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是在翻译时要译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是要求“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4]通常情况下,古诗词英译可以使用中国人惯用的直译来保持原作的特点,传达原文的意义。如李白的《静夜思》:
原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Head up, I watch the moon. Head down, I think of home.
但在许多的情况下,中国古诗词英译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虑,进行文化层面的转换翻译。
1. 文化转换源于生活习慣不同。
中国和许多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上远隔重洋,地域差异使得各自气候状况以及生产生活情形迥异,因此中西方在某些特有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上极具差异,反映在诗文翻译上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文化转换,以适应英美人士的理解习惯。如:What you lose on the swings you get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 文化转换源自思维习惯不同。
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偏爱逻辑思维。为了便于西方人理解中国古诗词的韵味,在古诗词汉译英过程中,很多情况下要先放弃汉语的“表层意思”,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要挖掘诗文表达的“内在意思”,在英语中找到合适的表达形式,从而翻译出诗文中蕴藏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樹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1:
Dry vine, old trees,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running stream,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horse,
When the sun is falling down,
One with broken heart is at the sky's edge.
译文2: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beside a cot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许渊冲译)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译文1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为了体现原诗的结构工整,译文平铺式地翻译了原诗中描写的典型事物,虽然表达出了原文中的直白意思,但割裂了整句的完整语境,没能形象地透析出原文中幽深的深层凄凉意境。吴宓先生认为:翻译要通过现象见本质,通过文字见意义,不能译词而不译意。词和意有时一致,有时形似而非。词和意一致时,可以采用直译,反之则不能直译了。为了译出原诗中的深层次寓意,翻译时更适合用许渊冲先生的创译法,即意译法。
译文2许渊冲先生采用了意译法,对原诗中的典型物体概念进行了模糊化处理,虽然摈弃了原诗的工整结构,却把原诗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层韵味给传神的表达出来,生动地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凄凉的画面。
此外,中国人理解问题时喜欢顺向思维,而西方人偏爱逆向思维。此类情况下,古诗词翻译同样适用视角调整。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Looking back,I do not see the ancients.
Looking ahead,I do not see the wise ones to come.[5]
(二)在英语戏剧表演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理念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式的学习,结果自然是落入了应试教育的俗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性。而创新性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是否优秀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复制容易,创新难,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或课外学习中,更兴教学理念,采用讨论式教育或其他实践性方法,既有利于教师传授教材的语言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性,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学习目的。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戏剧表演即是一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新性方法。
作为世界第一大宗教的基督教,一直都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主流文化,影响着这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源自基督教的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在国内盛行。此外,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童话寓言故事,是西方主流的少儿启蒙读物,初步的培养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西方主流宗教节日和传统童话为剧本的英语戏剧表演,就成了一种新颖的方式,在寓教于乐渗透跨文化交际理念。
首先,在英语话剧剧本创作方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教师可指导学生以西方主流宗教节日或传统童话故事为蓝本,创作适合课堂或课外演出的15至30分钟的英语话剧。这是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过程。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西方主流宗教节日的渊源和内容,研习传统童话故事的原著,熟悉西方戏剧的表现形式,从人物、场景、舞台指导、台词、高潮、剧情冲突、主旨七个方面编写剧本,使用团队讨论、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创作一部典型西方风格的话剧。
其次,在英语话剧的角色扮演、舞台布景和配乐挑选方面,融入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西方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已成为西方人的特有基因,拥有它独特的文化标签和表现形式。如圣诞节的圣诞老人和圣诞树,情人节的丘比特弓箭小天使,复活节的彩蛋和邦尼兔等。学生不仅可以自己扮演西方主流宗教节日或传统童话故事中的经典角色,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戏剧相关道具和搭建舞台布景,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会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此外,在深入了解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挑选合适的配乐来烘托渲染戏剧环境气氛,强化戏剧的主题思想,如:圣诞节教堂唱诗班的赞美诗和圣歌,西式葬礼的弥撒祈祷词和灵歌,西式传统婚礼入场的瓦格纳《婚礼进行曲》和出场的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或網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对英汉两种文化和语言进行对比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时单纯的口头讲解并不能深入透彻地解释抽象的文化和语言现象。因此,为了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地剖析文化现象,讲解语言中潜藏的文化规则。
中国和英美国家许多的传统节日,内涵相近而表现形式和起源都大相径庭。中国的除夕和中秋节,西方的圣诞节,都强调“阖家团聚”,但是它们的文化起源,庆祝方式都截然不同;中国的七夕节,西方的情人节,虽然都是宣扬爱情,但前者来自神话传说,后者来自宗教典故,而且两者的文化符号,代表人物都没有相似性;属于此类情形的还有,中国的七月半鬼节和西方的万圣节,中国的清明节和西方的老兵纪念日(Veterans Day)。对于这些在中西方各自国度里有巨大影响力的节日,我们可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鼓励学生在网络中搜索适合的音频和视频资料,自己编写英文PPT,从节日起源,节日日期,标签性的节日人物或动物,庆祝活动等方面,来对比中西文化。这类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在文化实践中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知度,从而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规律。
此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可充分地调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互联网各大视频分享网站,各大英语学习网站,都拥有海量的学习资源。这些文章,音频资料,视频资料使用不同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分析了中西方各国的社会生活领域的信息,课堂上教师可以因地制宜的引用,方便学生的观摩学习。
(四)开展文化交流体验
体验一种异域文化的最好途径,就是身临其境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面对面地和地道的外国人交流。对大学生而言,出国留学是体验英美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但现实条件使得这种方式不具备通用性。因此在高校中,可相应的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与英美国家大学联合开办交换生项目,邀请归国交换生或本校的外国留学生开办专题文化讲座及沙龙。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本校学生更便捷地体会外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优秀教学资源,开展课堂和课外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为社会输送优秀实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3. [2]唐小霞.大學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理念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6(19):15-18.
[3]郑文霞.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48-149.
[4]张到台,郑妍.浅探古诗词翻译方法——以2009-2012年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J].海外英语,2016(5):103-104.
[5]王位.浅析英汉诗词翻译中文化语境的传达[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152-154.
[6]段瑞芳.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1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