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实施大类招生的思考及建议
2017-06-09王波
【摘 要】大類招生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呈现了学院管理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其专业设置现状,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给出了两套本科专业的大类招生方案及相应的专业分流办法。分析了专业分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志愿填报不均衡、培养方案不匹配、分流方案不科学及学生管理不流畅等,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先建立、健全与大类招生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再考虑实施大类招生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
一、引言
近年来,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作为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人才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尝试中,大类招生日益受到关注。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在(本科)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后,先进行1~2年的通识教育或基础性课程学习,再按照一定的原则如学生的意愿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后实施专业培养方案并进行专业学习直至学生毕业。按大类招生对于高校而言,既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大类招生涉及到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是深刻而全面的教学改革,而不仅仅是对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
二、问题呈现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由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全面合作创办的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独立学院。其学科专业设置涵盖理、工、经、管、文、艺术6大门类。其中,管理系于2002年创建,下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本科专业以及5个专科专业,基本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管理系2016年的各专业计划和实际招生人数如下表1所示。根据表1,各专业之间招生完成率差距非常大,总的招生完成率偏低,且存在所谓的热门和冷门专业,本科和专科专业之间的差距也较大。
考虑到管理系目前的招生现状,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减少考生专业志愿的盲目性的需求,管理系目前正酝酿对本科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其指导思想是坚持“打通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学生在进入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选择专业方向,目标会更加明确;再次,为学生根据近年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合理地进行专业选择,有利于增加学生专业出口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和契合度,为方便学生就业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表1 管理系2016年各专业计划及实际招生人数
备注:由于涉及数据隐私问题,在此隐去专业名称。
三、管理系大类招生的前期预想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是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管理学(12)门类之下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201)、工商管理类(1202)、农业经济管理类(1203)、公共管理类(1204)、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5)、物流管理与工程类(1206)、工业工程类(1207)、电子商务类(1208)以及旅游管理类(1209)9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类(1202)一级学科之下又包括10个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
(一)学科门类设置方案
根据管理系目前的专业设置现状,结合本科专业目录,本文给出了两套本科专业的大类招生方案。
1.方案一:按1个大类——管理大类招生
表2 管理系学科门类设置和专业分布方案一
学科大类 专业分布/名称
管理类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说明:目前工商管理课程设置重心为人力资源方向,其次为市场营销方向。
方案优点:①分类简洁,清晰可辨;②通过调剂,更好地达到平衡“冷”“热”专业的目的,可起到专业分流的目的。
方案缺点:①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前期课程内容差异较大,而且它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同。②前期基础课调整力度较大。
2.方案二:按2个大类——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生
表3 管理系学科门类设置和专业分布方案二
学科大类 专业分布/名称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方案优点:将管理学类分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和工商管理类更为科学合理。电子商务专业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交叉较多,因此将其划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中。
方案缺点:分类较细,可能降低大类招生的合并性优势。
(二)专业分流实施方法
1.培养模式
学生采取“1.5+2.5”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分流培养。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上学期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学习规定的学校平台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后,于第四学期分流到相应的专业课程继续学习。
考虑设置过渡学期,也即第1、2学期为基础课,第3学期开设部份专业基础课,第3学期结束后,进行分流培养,分流的过程在第4学期开学前结束。
2.分流原则
根据个人志愿、综合成绩(含课程成绩、加分和扣分项)以及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由负责各专业的教研室出题)的顺序先后进行三次。首先,学生按照个人第一志愿填报一个专业方向,报名名额超过录取名额的专业再根据综合成绩以及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筛选;第一次录取结束后,学生再填报第二志愿进行录取,筛选方式与第一次录取类似;第二次录取结束后,如果还有专业名额不满和未录取的学生,再根据情况进行第三次补录或者调剂。
分流的依据主要包括:第一到第三学期的学校平台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英语四级通过情况;其他综合表现(竞赛科研加分,违纪扣分等)。
综合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i表示第i门课的成绩,Wi表示的学分,SX表示四级通过情况,SY表示其它综合表现情况。
三个学期成绩合计是原始课程成绩乘学分的总和,再除以学分总和;课程成绩以初始成绩为准,不考虑重修成绩;缺考成绩记为0;第二学期课程的缓考按60分计算。
四级考试成绩600分及以上计5分,550~599分计4分,500~549分计3分,450~499分计2分,425~449分计1分,低于425不计分。
其他综合表现分,具体再细分(加分和扣分项封顶均为5分)。
所有学生按综合成绩总分从高到低排序。如总分相同,则学习成绩高者排前;学习成绩还相同高考成绩高者排前。其中,学习成绩由教务办公室负责提交,综合表现分由学工办给出,最后总分的计算由分流年级辅导员牵头组织完成。参与分流学生的总分排序在第三学期期末前完成。
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是指各专业可以在分流之前对学生所选专业进行基础知识考试,由负责各专业的教研室进行出题。专业基础知识预选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进行预测,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更明智的专业选择,此外,由于学生需要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做出努力,因此对于学生以后进入该专业后顺利完成学习也有一定的好处。
3.分流工作的组织及实施步骤
专业分流工作的组织主要涉及教务处、相关系和教研室:教研室和系负责制定、组织和实施相应的专业分流方案(成立工作组),相关部门主要是教务处负责审核专业分流工作方案并进行备案,同时向全校师生进行公布。一旦专业分流方案确定并公布,接下来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宣传和动员,向学生提供专业引导和咨询,帮助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完成专业志愿填报后,由系和相关教研室按照事先确定的分流原则进行录取并公布录取名单,并将专业分流结果报送学校进行审批;最后,未尽事宜由专业分流工作组商议决定。
四、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志愿填报不均衡
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学生仍然会存在高考报专业时的痛苦,而且将这种麻烦更多地转移到了学校。首先,可能存在暗箱操作和“拼爹”的问题。其次,学生从众心理可能十分明显,很难做到个人特长与专业进修、职业取向相匹配,会产生冷热门专业学生分布不均的现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调查显示,有56%的同学选择细分专业时考虑的是就业而不是兴趣爱好。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调查显示,专业课程门数少、专业课教师受欢迎等短视考虑因素也是专业分流时学生考虑的主要原因。
针对可能出现的志愿填报不均衡的现象,可以采用考虑以下对策:
(1)注重专业分流前期宣传。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各种渠道、采用微信群或QQ群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介绍和答疑,并及时公布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以及录取情况等,为保障专业分流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公开性奠定基础。
(2)第3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选修)。专业导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学校(院)、系、专业以及自身有较为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做好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解学校(院)及系的基本情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专业的学科性质,专业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职业路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职业生涯测评等;通过介绍大学学习阶段的关键问题及其与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人生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3)建立学习激励机制。这里的激励机制是指给专业分流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者提供一次调整专业的机会,主要根据其学习成绩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励学习态度消沉的学生重新树立信心,通过努力学习获取相应的专业调整机会,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开展专业论证,通过分析“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力、办学条件等相关数据,明确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
(二)培养方案不匹配
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相配套的培养方案是实施“按类招生”的基本要求。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表示:“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的趋势,但是它要求学校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和高质量的基础课和通识课程”。“按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形式改变,关键整个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变化。按类招生必须与学校的完全学分制和跨专业培養模式等教学措施相配套。学生第一年选课范围很宽,要求学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有优秀的教师配置,自然要求通选课程的质量要高。
根据大类招生的具体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势在必行。如果管理系将来要进行大类招生,在目前按专业招生的条件下,可以先采取按类培养的方式进行,几个相近专业类第一年公共基础课程全部打通,第二年的学科基础课打通,采取一种相对宽基础、适应面广的培养模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很有好处。而且允许学生在考虑清楚今后自己发展的兴趣大方向所在后,为他们提供转专业的可能,相应地,转专业时间可根据课程情况延后。以此为基础,再在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三)分流方案不科学
从已有学校的经验来看,如果专业分流的第一原则是成绩,那“热门”专业会聚集很多成績优异的学生,反之,“冷门”专业则较多为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此可见,专业分流方案中,其分流原则十分关键。多所高校的实践结果表明,志愿优先原则的分流结果优于成绩优先原则,采用志愿优先原则进行分流,“热门”和“冷门”专业的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平衡,学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总之,分流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分流结果的优劣,进一步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成效。
(四)学生管理不流畅
与原始教育模式相比,学生不得不经历从传统班级到专业班级的人员重组,涉及班级干部调整、寝室更换、班风学风建设、日常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上述事务处理不当势必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秩序。
针对可能出现的学生管理不流畅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级学生管理模式。
五、总结
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近几年部分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及在此基础上的培养,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
2016年,浙大首次把“磨合期”缩短,在开学后一个多月进行类内专业选择,跨类专业确认的时间则安排在11月28日~12月1日。不论是类内还是跨类,报名的时间都较往年大大提前。关于取消缓冲期是否跟大类招生的初衷相违背,浙大招生处处长王东认为,学校是在摸索大类培养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按照之前的模式,学生和院系的关系比较疏离,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也相对较晚。浙大数学学院盛为民教授说,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学的数学知识,不足以支撑数学专业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按以前的专业确认方式,学院通常在大二还要补开一门数学分析基础课,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与综合型大学相比,独立学院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从管理系的实际看来,大类招生准备工作还不充分,调研不够,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预先调整,师资力量不均衡,管理措施还不到位。建议2017级仍按照专业进行招生,暂不实行大类招生。
其实,按大类招生和按专业招生各有其优越性。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问题,建立、健全与大类招生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1):65-68,78.
[2]张琦,肖源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需要何种类型人才[J].江苏高教,1993,(6):46-47.
[3]刘拓,陈秀平,李平康.中美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56-159.
[4]朱平.取消选专业缓冲期大类招生的意义还在吗[N].钱江晚报,2016-10-22(A9).
作者简介:
王波(1983~),女,壮族,云南蒙自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