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班级管理 实施道德教育
2017-06-09刘伟兰
刘伟兰
【摘 要】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对小学生的各项发展都是有利的,小学阶段学生思想、心理、三观都没有良好的形成,因此在这一时期小学班主任对小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促进其情感发展,也有助于小学班主任优化班级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优化班级管理;实施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
小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每天在班级的生活最多,因此班级是学生在一日校园生活中的主要生活场所,而且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思想不够成熟,因此需要教师对班级和学生进行管理,而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教师,并且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小学班主任就需要用良好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班主任如果采用斥责的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长时间下去学生心里就会形成这样的想法,我犯错误了老师只是斥责我就是了,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在下次犯错前就不会进行考虑这件事情应不应该做,而是更大胆的去做了,而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却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时,心理会不断的产生变化,他们能从心里明白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应该怎样做。由此可见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极大。
一、小学班级管理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我国应试教育已经存在多年,学校、教师、家长在心里都有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学生先把学习弄好才是关键,学习好坏成了他们对学生好坏的判断方式。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况,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犯了一样的错误,教师的态度会大不相同。而且学校对教师的评定,也是看本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些情况就导致了道德教育无法真正的被落实下去。虽然有许多政策将道德教育作为重点提出,但是教师却没有将其作为重点去执行,他们宁愿将这些时间用到学生的教学中去,因此道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没有良好的实行下去。
2.道德教育模式化
每所小学都有小学生准则,教师和学校往往就将这类准则作为道德教育的方式,这类准则中规范的内容较多,并且都符合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需求,但是准则中各项要求却需要小学班主任去进行开展。而现在大多小学班主任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往往让学生将这些规范、准则背诵出来,然后进行抽查考试,这样的道德教育对学生起不到任何作用,学生完全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并且这种方式的道德教育,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学生不能从内心深处得到感悟,因此不能产生道德行为。现在许多课中都渗透了道德教育,这些内容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有促进作用,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科教师还是更在意教材的知识讲解,即使讲解道德知识也是一带而过。
二、小学班级管理道德教育策略
1.关爱学生
道德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从对学生的关爱中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小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爱,而不是在看到他们出现什么问题时不问青红皂白的对学生进行指责,班主任应该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用心去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用爱去感化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的将道德教育实施下去。班主任在发现学生的问题时不要着急的去责备学生,要先去倾听学生的想法,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能避免因为不了解真实的情况而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
在一次有关“尊老爱幼”的主题班会课上,同学们都在积极的讨论在家里怎样关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坐公交车给老人让座,出去玩遇到比自己小的孩子要让着他们,家里来了小客人将自己的玩具和他们分享。同学们说了很多,但是其中有一名男同学却没有参与到讨论中,并且笔者从他的脸上还看到了一丝不屑,班会课后笔者将他带到了办公室和他进行交谈,问他为什么不愿听参加班会课讨论?自己心理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出乎笔者的意料,虽然笔者知道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十分宠爱,可是该学生的家长宠爱的却有些过分。他说:“在家里我不需要尊重爷爷奶奶,我也曾经给他们捏背捶腿,可是他们怕我累到,不让我这么做,只要我自己好就行了,不用去管别人,在外面和别的小朋友玩,我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有,他们会想办法帮我弄到的,而且我不愿意把我的东西借给别人,他们说只要我开心怎么样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描述笔者了解到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只是学生内心中的思想,更是家人灌输的问题。笔者没有批评他说他的想法不对,而是再和他交谈,举了一些现实中的相似案例,并与学生家长进行了沟通,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该学生的做法转变了很多,甚至有一次爷爷送他来上学,他还对爷爷说了谢谢。后来笔者思考如果当时笔者没有关心他的情况,直接采用批评的方式,他会有所转变么?答案不言而喻。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是用关爱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2.用行为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是走过场,需要在真实的行为中来进行,因为行为准则中的内容过于變准化,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但是真正执行起来却很难。可是这些行为准则学生如果真的做到了,对道德教育大有裨益,作为小学班主任要将这些行为准则与行为相结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根据行为规范中的内容一起制定可行性的内容,然后根据这样的内容来执行,在学生执行后,班主任不能对这些行为不管不顾,如果不能定期的与学生一起总结,这样的行为就不会有很强的效果。小学班主任在制定执行标准后,要定期的开展讨论会来分析学生们的行为。一名学生在操场上捡到了一部手机,这名学生将手机交给了老师,老师帮助他交给了学校,学校找到了手机的主人,在这次事件的谈论会上教师看到了许多学生异样的眼神,并且在他们小声的讨论中,听到了这样的对话,“不交也可以啊没人知道真傻”。听到这样的话语后,教师立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同的,捡到了东西没人看到,该不该还给失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可是我们进行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是自己丢了东西呢,会有多着急呢,我认为该学生的行为是高尚的,他还这么小就知道拾金不昧,比一些成年人还要高尚许多,都值得我去学习。”在教师说完这段话后,教室里原有的议论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赞扬的声音。这一刻教师知道学生的思想是真正的有所转变了。及时表扬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发挥道德评价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方法。
3.创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就会取得怎样的发展。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班级环境,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有好的发展,形成好的思想品德。老师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主动承担班级里的事务,主动为班级作出贡献。老师还要教育学生乐于助人,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要给他们提供帮助,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班级风气是一个班级精神的体现,一个好的班级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学形成优秀的品德。
三、总结
班级管理工作离不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教师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觉遵守班级制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艳.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5).
[2]刘红娟.浅谈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
[3]孟令芳,冯国云.试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班主任[J].学周刊,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