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初探
2017-06-09康丽轶
康丽轶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看似脱离实际,实则不然,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善于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趣味教学;生活实际;因材施教;教育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数学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同样,趣味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的学习也离不开趣味性。通过引导教学,使学生从一些生活现象、趣味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生活的技能,能让数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人而不是让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注重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认清教育现状,探索成绩倒退的主要原因
1.学生不喜欢,使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受过多的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学生进入高中后还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喜欢跟随老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还有部分学生心思被别的事物所吸引,不喜欢学习,对学习有一定的厌恶情绪,学生课前不能认真复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致使学习的主动性缺失。
2.不重视基础,使学习经常“卡壳”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轻视基础知识与能力,对于一些问题,可能知道怎么解,但由于自负往往相信自己可以解的出来,没必要花费时间去演算书写,长此以往,使计算能力下降,笔下出错严重,在正式考试过程中经常“卡壳”。这主要集中于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同学。
3.学不得法,使学习陷入死胡同
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听课不能很好的抓住重点,只知埋头苦记笔记,对老师所讲知识理解的一知半解,筆记记了一大本,课后又不能及时总结巩固,只知“死学”而不会活学巧用。还有部分学生打疲劳战,晚上加班加点,课堂呼呼大睡,致使学习效率低下。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不可一蹴而就,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索数学学习的难题,并给予充足的时间讨论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与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总结数的规律与解题方法。这个过程即可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注重引导,做好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多进行一些数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思维方式,教师应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所需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主持探究活动,在对于学生提出来问题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们问题的答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思考探索,给予学生应有的引导提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还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上你,进而喜欢上学习数学。
三、提问,使学生更好的认清自我
提问是我们广大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才高效、科学的提问,使学生通过提问有所提高,而不仅仅只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高效、科学的提问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提问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要充分掌握这一教学手段,让它为我们的学习服务。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清自我,客观的评价自己,明确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心中有数,在课后,对不熟悉的知识加以强化,更好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积极探索。更可以使老师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学习的一种既时反馈,哪位学生哪一方面有所欠缺,施以强化教育,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方案,通读教材,删减一些过于繁杂,用处不大的知识点,为学生的学习减负。作为老师,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凸显趣味性,突出重难点与层次性,多举行一些探究性的趣味活动,创设情景,通过活动,深挖知识内涵,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设计探究的趣味活动时,除了紧扣教学内容外,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全面提高。
对于一些简单的课程,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教学,学生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自己讲课,老师认真听讲,做中肯的点评,使学生通过讲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敢于在别人面前讲课就是一个不小的提高,现在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各门成绩都好的学霸,更需要的是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来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刘新群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