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影响大学生职业取向的社会因素探析

2017-06-09龚芸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会因素新时期大学生

龚芸

摘 要: 为了探讨在社会变革的新时期影响大学生职业取向的社会因素,为大学生职业指导提决策参考,采用《职业取向标准问卷》和自编问卷对湖南426名大學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家庭类型、生活地域、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家庭在大学生选择学校、专业及未来职业选择中的影响不可低估;大学生对未来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地域等的期望偏向高大上。家庭仍然对大学生职业取向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职业地位仍是大学生职业取向的风向标。

关键词: 新时期 职业取向 社会因素 大学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变革及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一些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表现出回避、退缩和拒绝成长的倾向;一些大学生求职心切,但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盲目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主择业目标。个体对职业的选择受其职业取向的直接支配,影响个体职业取向的因素很多,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过广泛研究,一般可归结为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或称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众多研究者比较认同家庭环境、职业地位与职业声望等社会因素对职业取向的影响。如今,一些家庭成员关系日渐松散,家庭功能日趋弱化,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体职业取向的影响是否减弱?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的变化,对职业地位的评价是否有新的认识?我们主要探讨影响大学生职业取向的社会因素,为社会和学校全面、真实地了解大学生职业取向提供实证依据,为大学生职业指导提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们采用了自编问卷和目前通用的《职业取向标准测试》[1],职业取向标准测试共有60道题,职业取向大致分为实际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事业型六种,可以帮助大学生大体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取向。我们联系了湖南两所本科院校、两所高职院校,通过网络问卷星发布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46份,其中男生247人,女生199人;独生子女130人,非独生子女316人;单亲家庭子女51人,双亲395人;本科生344人,专科生102人;农村314人,城市132人。采用SSPS17.0统计软件包,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等分析数据。

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取向与家庭因素的分析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组织,也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经济组织;是个体成长成才的第一驿站,也是个体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每个个体身上无不打上家庭的烙印。我们以实际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事业型六种职业取向为因变量,以家庭因素为自变量,通过对大学生的六种职业取向与家庭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的类型(独生还是非独生,单亲还是双亲等)、家庭的生活地域、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其中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取向最大的因素,这与以前的调查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庭观念虽然有所淡化,但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取向的影响还是最重要的因素。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在选择就读的学校和专业时,47.1%的大学生会采纳父母家人意见,自己决定的占26.9%,只有15.7%的学生会听从学校老师的意见,还有10.3%的学生跟风自己的同学朋友。在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对未来职业的决策影响中,43%的学生自我决策,受父母家人影响的大学生有所减少,但仍然有39.5%,受学校老师的影响较小。这说明家庭在大学生选择学校、专业及未来的职业选择时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二)职业地位对大学生职业取向的影响

职业地位是人们从事的某种职业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往往通过职业声望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对未来工作单位的期望:43%的大学生希望是国营单位,24.9%的学生期望进入事业单位,只有18.4%的被调查者愿意进私有企业工作,13.7%的人愿意进三资企业,工作的稳定性、保障性仍然是大学生就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在对具体工作岗位的选择中,59.6%的人希望是行政管理岗位,21.3%的人愿意在技术岗位,7.4%的人愿意做销售工作,11.6%的人想做其他工作,特别是艺术专业的学生。

大学生对首份工作的薪酬要求还是比较理性的,月薪两三千的占47.1%,三五千的占30.7%,五千以上的为8.1%,对薪水没有要求的只有6.7%,绝大多数学生知道毕业后必须经济独立,自己养活自己,不好意思再向家里伸手要钱生活。

对工作地域上的要求,选择沿海、大城市的人居多,占51.8%;愿意去小城市、边远地区的人很少,选择回家乡发展的大学生占33.6%,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三、讨论

(一)家庭仍然对大学生职业取向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

从上述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家庭对大学生选择学校、专业及职业取向时的影响仍然很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大学生了解最多的往往还是父母家人的职业及其工作环境,父母的职业、岗位往往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能力发挥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家庭近二十年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对大学生职业取向的形成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父母家人对于大学生个体职业的期望、父母自身职业的影响及父母对子女从业的看法都对大学生职业取向产生巨大的影响。

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取向最大的因素。这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家庭之间社会交际的范围,决定了不同家庭环境下大学生成长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不同,使得家庭在孩子兴趣培养、技能培训、社会交际、工作实践等领域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学生生活圈的差异,往往在大学生择业就业时产生重要的辅助作用,帮助大学生无形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掌握更宽泛的择业机会,从而影响大学生个体职业取向的形成和发展。

学校及老师的影响一直不大且呈下降趋势,我认为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学生对老师的信任问题,大学老师不像中学老师,跟学生的交往不多,平时联系不紧密。二是各个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目的不明确、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留于形式的多,虽然从大一就教学生做职业规划书,还专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各学校缺少专业师资,没有全面地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职业技能、职业倾向进行专门塑造的机会;任课老师的实践经验少,更多的是从理论上讲些大道理,难以作为榜样具有说服力;大班教学,无法具体、详细地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三是社会等级阶层的存在及人们对某些职业行业的偏见。

(二)职业地位仍是大学生职业取向的风向标

大学生对职业地位的期望,总的来说,还是有点高大上,喜欢收入高、待遇好、工作稳定、有保障的单位;想做行政管理工作走管理路线的大学生居多,愿意到边远地区从基层做起的大学生少;想做轻松享受性工作的大学生多,愿意做有苦又累工作的大学生不多。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再是精英教育,但是在许多大学生的心目中,大学生的优越意识依然存在。现在的大学生成长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年代,没有吃过多少苦,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及独立生活后的艰辛缺乏深刻认识,或者说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缺乏基本了解,一旦碰壁就出现退缩、回避。有些大学生选择专业、职业盲目跟风,以致某些专业严重超计划招生,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进校后改选专业的较多,如我校的会计专业,由原来的每年6个~8个班级,2016年扩展到11个班级,500至600人,本学期开学还有想转进来的。现在大学生中不了解自己职业取向的人较多,缺乏自主择业目标的人较多,有奉献精神、能吃苦耐劳、愿意脚踏实地的人较少。

大学生职业取向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与从小就接受的家庭环境影响有很大关系,与学校教育有关,与社会无形的影響也有关,家庭、学校、社会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家庭、学校、社会只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取向的外部因素,大学生更应该全面地认知自己,认知所处的社会环境,选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为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职业取向标准测试[J/OL].成才与就业,2006(3).

[2]杨万江.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及其引导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00.

[3]陈晓峰.职业地位及声望与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0-93.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职业取向影响因素研究》(15C1167)。

猜你喜欢

社会因素新时期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语言接触角度下的英源外来词的发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