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原中践行语用,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
2017-06-09杭庆霞
杭庆霞
文本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受到表达环境、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的内容并不会直接在文本中体现。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紧扣着文本表层的语言,而要通过各种方式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还原,将学生内在的认知思路进行深刻洞察,帮助学生解开课文中的认知思路,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的价值主旨,更好地解读文本。本文提出要在层层递进中还原,凸显文本核心;在逻辑认知中还原,突破文本难点;在补充拓展中还原,开掘多元价值,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在层层递进中还原,凸显文本核心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每篇课文有着其凸显文本内核的重点词句,而这些词句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这些重难点,把握、挖掘、揣摩其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以便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如《军神》一文,教师就围绕“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这样一句话进行还原,为学生找到了阅读文本的突破口,理顺了学生心中的疑虑,為轻松有效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品读句子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床单是什么材料做的?结实吗?怎样才能将其抓破?学生在层层追问中体会到,要想抓破床单必须花费很大的力气,而且刘伯承将军当时肯定因为十分紧张、痛苦才会这样的。教师顺势引导讨论:“如果是你,当时会是怎样的?”学生纷纷表示就是有麻醉药都很恐怖,肯定会发狂、乱蹦乱跳、乱抓乱咬。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刘伯承将军不用麻醉,却一声不吭、镇定自如,更凸显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军神”的意义。
教师通过创设的相似情境,促成与学生的层层交流,体悟了文本对人物刻画具有的审美价值,而整个交流过程不仅还原了这种价值,还为学生语言锤炼提供了平台,潜移默化中将语用渗透于对话之中,从而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灵活运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逻辑认知中还原,突破文本难点
文本内容是为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服务的,其中不乏有关键语句表达了文本人物的主观感受,甚至有违事实真相,与学生的认知经验产生碰撞。此时,就需要教师还原到真实状态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感悟,体会作者的真正用意和文本的意蕴。学生通过文本情感的还原,体会文本背后的真实场景,更加透彻地品读文本,感悟人物形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
如《桂花雨》中最后母亲的那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教师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质疑:“外地的桂花真的没有作者家乡的好吗?”这时有学生回答道:“桂花并没有不同,是母亲更喜爱家乡的桂花罢了。”另一位学生不服气地说:“桂花有几十种,真有可能外地桂花不如作者家乡的桂花香。”教师相机追问:“如果作者家乡的桂花确实不如外地的香,母亲还是说家乡的金桂最香,那又是为什么呢?”至此,学生豁然开朗,家乡的桂花香里有赏花的闲趣、摇花的童趣、品花的乐趣,桂花香里弥漫的是母子之间的深情往事和美好回忆。
学生在对文本关键语句的还原中,明晰了文本中那些体现人物情感的句子,往往都被强烈的感情色彩润色过,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夸张甚至反转的元素。教师将这种有违事实的句子进行还原,将学生带入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升了理解会意、语言表达的效果,从而在语用体验中领略作者内心的情感倾诉。
三、在补充拓展中还原,开掘多元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了不少名著节选的文章,由于这些经典之作年代久远,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联系甚少。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就显得磕磕绊绊,理解起来非常费劲。这时,教师适当进行历史还原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当洪教头当面挑衅林冲时,林冲却说:“不敢,不敢!”此处是对林冲的语言描写,虽然只是简短的两个词,但却是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教师在教学中,明显发现学生仅凭“不敢,不敢!”怎么也无法体会林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于是对此处的历史语境进行了“还原”,围绕《水浒传》中林冲的生平经历,多次出现的“不敢,不敢!”让林冲这个人物的品性真实化,不再是表象的“谦虚谨慎”“武功出众”,而是赋予了他更加立体和丰满的人物特征。由此可见,历史语境的还原使教学活动自然充盈,对学生轻松把握小说人物的特点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历史“还原”既可以把文本中的探究对象置身于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解析、品味,也可直接将其放入故事发生的年代中去赏析和品悟。上述案例中,教师将人物还原到自己所经历的事件中,通过种种事件的品读,将人物形象真实化、深刻化。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应该以课文中的语言为蓝本,通过种种转化与还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资源,不断深入文本之中,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