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促进古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2017-06-09高霞
高霞
[摘 要]古文教学,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拉近古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有效的进行古文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古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诵读;手段;文通字顺;读出韵味;想象品读
古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何让学生在品读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昂的句子时,得到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有效的进行古文教学呢?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阅读是促进古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古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 、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是“多读成诵,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能读懂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a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an”,有“夹杂”的意思,又如通假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的“知”通往”智“,”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止“通”只。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模仿诵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予文章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育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情感;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情感。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个字形象的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到达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三、注意节奏
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读《木兰诗》归家一段,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获颁的惊奇感。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息,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重现眼前。
讀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在诵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课堂处理时,我会先教学生朗读的技巧,然后抛砖引玉,提出问题“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再引导学生对此揣摩各种读法,争相发表意见,在争论与研讨中,在模仿与实践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的诵读可以激起学生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成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绵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读《送往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高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中旅社前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气氛中,配上一曲《阳关三叠》沉郁的音乐,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
文言文意简言骇,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故事性强的文言文想象的作用一样不可忽略。而生动形象的画面又可以克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述,使学生聚精会神的去观察,思考,活临活现的情景能激活他们的灵感、开通他们的悟性。诵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画面深入想象。如读《狼》,要求学生诵读时根据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幅画。想象当时的画面屠夫心理活动的变化等,这样一出人狼斗智斗勇的故事,一个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主题就品味出来了。
五、小组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触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形式,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的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分组读自由朗诵,配乐朗诵等。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诵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在教完《木兰诗》后,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再比谁背的准又快。还让学生根据图片背出相关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的反复诵读,在之千者以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朗诵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同乐,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文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语文诵读教学技能与策略》(刘占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
[2]《中外名家谈朗读教学》
[3]《朗读技巧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