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7-06-09康冬婷
康冬婷
摘 要:文章介绍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及其产生原因,讨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提出了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和做法。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学英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们与国外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频繁,机会越来越多。然而在这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流却总不那么顺利,彼此之间存在许多障碍。广大参与交际的人们,有的虽然经过10年以上的英语学习,却仍然无法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需要从中学开始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明白彼此之间的差异,学会得体的表达。
一、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1. 跨文化交际
“文化”(culture)本身就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词。用Raymond Williams的说法,“文化”主要用于三个范畴:一是用以描述知识、精神、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二是表示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者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三是用以描述智力,特别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和成果。根据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民族或群体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经历中,不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知识、精神、艺术审美等方面必然是多彩多样的,同时必然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种存在文化差异或者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我们称之为跨文化交际。
2.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进行交流,语言无疑是第一障碍。很多人刚跟外国人交际时,总感觉别扭,难以理解对方所说的话,时间长了也难以得心应手,障碍仍很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交际者对这门外语的技能掌握还不够;二是由于源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包含了不同的内涵。语言是一个人思想的表达,跟其知识结构和观念息息相关。它包含了交际者的习惯、生活地的环境、人文历史、风俗及禁忌等知识和内容,以及个人价值观的潜在体现,这些都使语言的障碍叠加。除了语言障碍,对体态的理解和对礼仪差异的了解也是常有的障碍之一,很多时候往往因为一个手势、表情或自己觉得无关紧要的举止导致对方感觉不愉快甚至反感。初学者经常遇到的还有心理障碍,这个源自对自己信心的不足,往往一开始就造成一种心理劣势,害怕不能被对方理解或接受,于是表现出紧张和不安,影响交际质量。
3. 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
不管是语言、体态、礼仪还是心理方面的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对对方所生活的环境、历史、风俗习惯、禁忌等知识掌握不够,对哪些不能说、哪些能说、该怎么说心里没底,这样对对方所说的自然也理解不透彻。从语用学、心理学及认知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障碍的成因与三个方面密不可分:一是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交际双方对词语理解的歧义;二是说话者采用省约、委婉、隐含等语言手段,造成了理解困难;三是听话人的自我感觉、期待、防卫等心理因素,会对话语和语境产生不同理解和推理,加上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的不同,共同造成了理解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与来自不同文化的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知识、动机与技能。卡内尔曾经将这种交际能力分为四个方面,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及应对能力,后来被学者们重新划分为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感觉仍不够全面。交际方可以将对方的语言规则及交际规则熟记于心,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不能自觉运用,交际能力照样为零。1992年,Kim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达到认知、情感及操作的标准,即掌握相关的知识,情感上认同,按适用对方的文化方式表达,进一步完善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内容,通常应包括对方的语言、语用和社会文化知识,一是语言知识,包含语音、语法及词汇等内容;二是对方的交际规则和语用原则;三是对方生活地的历史、风俗等文化背景;四是对方的价值观、语言行为和习惯。
情感认同和适用对方的能力,使说话人能说出得体的话,同时让听话人能准确地理解说话人说话的用意,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三、如何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初中英语学习属于学生们的启蒙阶段,高中英语学习则属于提高阶段。中学阶段对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涉及启蒙、兴趣培养、知识积累、习惯养成和水平提高等关键过程。但当前的教育模式仍然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对活学活用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导致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在中学阶段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带着交际意识去学习,对学生今后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1. 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来看,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但执行效果不佳。一是目前只有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部分学校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绝大部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仍然以传统的词汇、语法等教学为主,缺乏跨文化交际必需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等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导致英语知识面狭窄。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改进,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传统教育中来,没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经验,且当前中学教学任务重,无暇反思自身教学方法的不足,或是迫于学校要求的升学率不敢放手去尝试,只重视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英语相关文化知识的灌输,造就了大批考试成绩好却无法开口或开口便尴尬的学生。我们不断奉行应试教育这个“实用主义”,殊不知交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实用”。三是学生不明白自己将来要用英语“干什么”。很多学生的想法是:学英语是为了考试和升学,压根就没有想到,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跟别人交际和交流,而良好、有效的交际和交流是要以文化背景知识为基础的。没有交际这个意识,认为看英语名著和文摘仅是为了提高阅读水平,而忽视了文献中关于异域文化知识的吸收,久而久之,习惯性地失去了对外国文化的敏感性。
2. 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从学生启蒙开始树立文化差异意识,然后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日积月累。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来看,我们首先需要掌握知识(认知),明白哪些内容以哪种方式表达对方能接受(情感),知道该说什么,以及怎么说(操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同时要了解哪些是对方能接受的,再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算是有效交际。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学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育部门需要更新观念,调整考核机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要求,但以中考、高考为终极目标的英语教学现状并没有改变,以分数为考核手段的现状没有改变。英语是一种工具,最终是要拿出来用的,好不好用,用得是否娴熟,需要从小操练,养成习惯,以后才能得心应手。教育部门应做好宏观规划,在教材中融入交际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要求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在考核中增加对实际交际能力考核的内容。
(2)加强英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的引导者。一个外語文化背景知识匮乏、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差的教师是教不出交际能力强的学生的。我们迫切需要对外语教师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并对其所掌握的外国文化知识、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等知识及运用得体性进行考核。外语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口语能力,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然外语是一种工具,那么外语交际能力就是一门技术;既然要传授这门技术,就该“持证上岗”。
(3)完善、系统化英语教学内容。为什么我们对本国语言都比外国语言学得好?除了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从小就开设了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课程。有了这些共同的背景知识,本国人之间的沟通就不会有很多障碍。而我们现在大部分英语教材都是国人编写的,编写过程难免以中文思想为主,虽然内容有意识地涵盖了英语国家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及各个领域,但还远远不够,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同步或提前开设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课,了解它们的习俗、思维方式、心态等背景知识。当然,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编写配套教材或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等方式来实现。
(4)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应该以培养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运用和思考。外语教学可以传授知识—引导补充知识—运用知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授的知识除了课本内容,还应搜集和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尤其是文化背景知识,并进行整理分类,举一反三。传授过程中应注重讲解文化内涵,并进行文化差异的比较,让学生形成差异意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课堂讲授的内容往往有限,学生需要相关知识的补充才能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可以是中文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是原版英文书籍,或通过组织观看英语电影等课外活动,以及浏览英语学习网站等方式来“补充营养”。对知识的运用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创造跨文化交际环境,让学生模拟交流,营造参与式的互动学习氛围。如开展演讲、讨论或模仿电影片段进行交际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请外教进行讲评,让学生能开口、理解差异、学会运用,并由此来提高自信,增长兴趣。
总之,英语学习不是目的,目的是能恰当地运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语进行有效、得体运用的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重要,需要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乐于表达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 外语界,2013(6):159.
[2] 许力生. 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3] 吴 越,梁晓鹏.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40.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 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