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2017-06-09代新亚
代新亚
【摘 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兴趣,化抽像为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多媒体原理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既能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又能为学生起带头作用,起示范作用,使他们从中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为将来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日益广泛,已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物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化的多媒体更离不开物理基础知识。物理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兴趣,化抽像为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信息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效。
一、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朱熹认为:“教人不见其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物理的一些概念、规律比较抽象,同时,一些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所以学生较为普遍地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而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使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认为枯燥、乏味、难学、难懂的物理概念、规律等以直观、生动的形象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手脑并用,视听并举,由原来的厌学、怕学到爱学、乐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
使用信息技术显示的教学内容可以随意重复和迅速更换;可以使其所表现的物理过程动态变化;还可以随画面变化产生相应的声音,从而使物理教学中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无限问题有限化。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观察、思考和记忆能力,从而实现优化物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大、难以操作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模拟作用,主要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或图像的输出。在显示屏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从动态图象中获得信息而形成鲜明的感性知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知识奠定基础。如静电实验演示,由于静电压高,使通常的绝缘体在高压下成了导体;因静电量少,电荷很快会“漏掉”。此外,一般验电器可见度较低,有关静电演示,学生不易观察清楚。分析了上述原因,我用绝缘性能好的透明度高的有机玻璃制作了一个微型投影验电器。结合投影演示,取得灵敏度高,可见度大的效果,使难以演示的静电实验获得成功。
三、可以使教学手段多媒化,教学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物理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从开学讲到期末。而信息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物理教学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恰当的现代教育媒体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传输教学信息,使物理教学形声结合,声画并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视听并举,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系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形成深刻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可以使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过程智能化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为学生的个别化自学、交互式学习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借助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可根据教学要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學习时间,灵活、自由、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教师还可以通过屏幕监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做示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把学习引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相互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同时,计算机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自主地进行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等。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具体情况,通过计算机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操作计算机,自由地观看讲解、提示和指导,最后进行自我测试,使整个学习过程智能化。
总之,多媒体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既能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又能为学生起带头、示范作用,使他们从中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为将来熟练运用多媒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子明.《多媒体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物理通报,2005.
[2]孙忠智.《浅议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国多媒体教育,2006.
[3]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