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公益的经济学分析

2017-06-09李志豪

商情 2017年14期

李志豪

【摘要】人们为什么要进行捐赠?对这一问题,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回答是,人们期望从自己的捐赠行为中获得回报。利润最大化是公司最根本的目标之一。捐赠可能提升公司形象,促进产品销售;捐赠可能改善工作的外部环境,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捐赠与“利润最大化”目标是统一的,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自利行为”。

【关键词】捐赠 个人捐赠 企业捐赠

一、我国捐赠发展的历史

(一)捐赠与我国古代民間慈善事业

慈善思想及慈善行为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商汤时期,就曾实行过“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赈恤饥寒措施,这被视为我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滥觞。

(二)捐赠与我国古代官方慈善事业

我国古代官方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与古代民本主义思想以及儒家的仁义学说分不开的。一方面,作为与“君”相对立的群体概念,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民”的作用就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识。为君者往往采取一些惠民、保民的政策,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孟子提出了“君轻民贵”的口号,对我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作了高度概括。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官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仁”的概念不仅仅是一项道德要求,更是一个政治范畴,是政治管理的指南和政策确定的原则。

(三)我国捐赠事业的近代转型

清朝后期,民间举办的慈善组织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同时在全国各地开始普遍出现。义赈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捐赠的血缘、地域界限,标志着我国捐赠事业的转型。义赈制度是在19世纪70 年代末“丁戊奇荒”之际应运而生的。为了应对当时华北各省出现的特大饥荒,江浙绅商组织和发动了民间义赈。此次赈灾之后,义赈制度并没有消亡,而是作为江浙绅商经常性的慈善事业保留了下来并继续发展。在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的多次赈灾活动中,义赈形式进行的捐赠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建国后我国慈善和捐赠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从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两个方面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慈善事业,实现了国家力量对民间行为的替代。建国以后,新中国逐步确立了国家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权和控制权,这在客观上消除了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产品价格和工人工资被人为压低,绝大多数民众缺乏慈善捐赠的经济基础;而收入水平的平均化也使得捐赠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和社会对捐赠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捐赠作为传统道德的继承、人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得到政府和社会的一致认同。

二、捐赠的两种类型

(一)个人捐赠的经济学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捐赠?对这一问题,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回答是,人们期望从自己的捐赠行为中获得回报。这种回报可以是直接的,例如,捐款兴建一个剧院,自己可以欣赏到更多更好的节目;这种回报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富人捐款用于济贫等社会事业,可以防止社会上某些极端情况的出现,有利于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从而也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捐赠并不是无私的,而是出于捐赠者的利己动机。

然而,利己主义的捐赠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捐赠现象并不能给出有力的解释:例如,当别的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人们也会为异国他乡的灾民捐赠,这种情况很难解释为维护捐赠者自身的利益;又如,环境保护主义者为了保护某种自己一辈子都不会见到的濒危物种而进行捐赠,也不大可能出于利己的目的。相反,将捐赠看作是一种利他主义行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

(二)公司捐赠的经济学

利润最大化是公司最根本的目标之一。捐赠可能提升公司形象,促进产品销售;捐赠可能改善工作的外部环境,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捐赠与“利润最大化”目标是统一的,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自利行为”。

公司利润是捐赠的来源和约束,这与个人捐赠中个人收入的作用类似;但是,税收因素所起的作用则有不同:在个人捐赠中,税前扣除改变了捐赠与其他支出的相对价格;在公司捐赠中,税前扣除只是使捐赠取得了与其他支出类似的地位。如果捐赠可以在公司所得税前全额扣除,税收对捐赠的影响说明存在利润最大化之外的其他捐赠动机;如果捐赠不能在税前全额扣除,税收对捐赠的影响也可能来源于捐赠的“税收价格”本身,后者受公司适用税率以及税法对捐赠扣除的具体规定影响。

三、捐赠的经济效益

调查得到处于一般竞争水平的行业捐赠额最高。这是因为,在完全竞争行业,捐赠对促进销售不起作用;而在垄断行业,公司并不需要通过捐赠来提高销售额。在这一意义上,捐赠成为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捐赠的这一性质与广告所起的作用类似。捐赠有助于降低公司成本。首先,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人不仅会考虑工资水平,还会考虑社区教育、文化、娱乐、健康设施等相关的工作环境。如果公司捐赠于这些领域,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工人就可能愿意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其次,捐赠能够降低公司的其他运营费用。例如,捐赠有助于改善社区氛围,减少偷盗或故意破坏行为的发生,从而降低公司用于保险、安全等方面的费用;第三,针对某些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捐赠有利于新产品、新材料的发明和新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降低公司成本。捐赠有助于树立公司正面形象,帮助公司与政府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此外,一方面,捐赠可以为公司赢得良好的声誉,树立正面形象;另一方面,公司捐赠可以弥补政府社会事业的投入不足,往往会受到政府的欢迎。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及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将为公司赢得有利的经营氛围,使得公司有机会享受某些有利的优惠政策,避免某些对公司不利的管制或税收政策的出台。对垄断行业的公司来说,这是它们捐赠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总结

慈善捐赠作为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对缓解目前我国面临的分配差距扩大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来看,目前我国的捐赠规模都还太小,其作用发挥受到很大限制。

目前,我国捐赠在新的背景下重新发展起来,但是作为其基础的捐赠意识还有待提高。提高社会捐赠意识,首先要弘扬民族慈善传统,加强对慈善捐赠的理论探讨。西方社会慈善捐赠事业发达,他们的一些具体制度可以对我国捐赠发展提供借鉴,但是,深层次的文化很难复制和移植。我国同样有着丰富的慈善捐赠文化,历代先贤都有相关论述,有必要进一步挖掘这方面的资源,在社会中掀起讨论并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