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如何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2017-06-09苏芙蓉

科教导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尊重学生育人功能数学课程

苏芙蓉

摘 要 优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数学课程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阵地,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充分尊重学生,营造良好氛围,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学习习惯,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与德育元素,多角度,多层次塑造学生优良品德。这是文章探索的数学课程的重要教育功能。

关键词 数学课程 尊重学生 育人功能 德育元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45

How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U Furong

(Yidu Yang Shoujing Primary School, Yidu, Hubei 443300)

Abstract The good moral character accomplishes the happy lif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s not only to teach the position of subject knowledge,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fully respect the students,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improve learning methods, cultivate study habits, mining mathematics textbooks in cultural elements and moral elements, multi-level shaping the students good moral character. This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explored in the article.

Key words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spect students; education function; moral elements

说起数学课程,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些数学概念、公式、命题及符号的集合,往往把数学教材理解为数学课程,单一地从学科和知识的维度,将数学课程定位于学科知识教学,这样认识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狭隘的。作为课程的数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作为科学的数学,实施数学课程的目标也不仅限于传授数学知识。它还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如此看来,数学课程在学生发展上具有特有的育人功能。那么,怎样在数学课程实施,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实现育人功能呢?

1 从教师层面看,要充分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培养兴趣和发展情感中育人

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教会学生做什么,而是作为一个组织者,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从交流互动中学到知识,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测量老师的腰围”的教学故事,大家一定印象深刻。一位40多岁的胖胖的乡村女教师,在学习“厘米的认识”时,允许学生测量她并不标准的甚至是有可能降低个人形象的腰围,并不觉得满足学生的要求会公开她的个人隐私,而是一再鼓励学生思考,从用尺子量,到用手量,再到取下裤带让学生量,一步步让学生获取更为精确的答案。在这里,老师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放下了所谓的“师道尊严”。甘当学生学习的一个教具,在她的鼓励支持下,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个充满互动的,生动有趣的思考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逐渐体验到数学思考的快乐和克服挑战后的精神满足。品尝到数学学习的丰富和有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老师也并没有丝毫因为腰围的不标准受到孩子们的嘲笑,在这个充满笑声的课堂,我们更多地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感受到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有关测量的数学学科知识,更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信心,思维的舒展。对照这位胖胖的可敬的女老师,反思我们的教学,很多时侯,我们因为过多地关注教学流程一环套一环有效的实施,而对学生偶发的不在教学预设之内的想法,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或加以嘲笑或加以武断否定。这样做只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缺失。如有一次教研课上,一位年轻老师执教公开课《鸡兔同笼》,老师出示问题(鸡兔同笼,共有35个头,94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后,让学生尝试用列举的方法解决此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有少数学生是用逐一列举的方法找到答案的,答案密密麻麻写了满满一张,当学生将自己的这种方法呈现在大家面前进行解释后,老师并没有积极肯定这也是一种获得正确答案的方法,反而采用嘲笑的口吻评价:“看不出你还真是一个很‘勤劳的同学啊!”暗示这种做法很“笨”。结果这名同学很不自在地回到自己的座位,面露羞涩,再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显然这位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不够的,课堂也由此缺乏了宽松民主的氛围。长期以往,实难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怕上数学课,怕自己说错话。错失了获得发展的良机。

2 从学生层面看,要能运用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学习数学,在改进学习方式和形成学习习惯中育人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一书中指出:数学课程的内涵是指,“在特定目标,计划制约下的数学学科及数学学习活动。”而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怎样学数学,获得什么样的发展是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根本价值所在,一直以来,数学课程由于自身的某些特点,相对看重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加上数学课程是各类重要考试必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更好应试,往往忽略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以单一解题技巧为目的数学学习现状,应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开始,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解题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思想与活动经验的累积,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下介绍一位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供大家参与:首先,出示学习任务:1/4+1/6=?请用画图或操作学具的办法展示出你的思考过程。并为学生提供学具如图1所示:

图1

独立思考:你打算怎么选择?静静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研究?

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8到10分钟,学生自主思考,借助学具尝试解决或解释计算的过程与策略,老师则巡视答疑解惑,了解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进程,帮助学习有潜在困难的同学,“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

然后,小组内分享。老师提示两点:①请你边说边操作,把你的想法讲给大家听。②在听的过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还有什么问题?

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6到8分钟。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的两点提示简明扼要,操作性强,对小组内学生的表达和他人的倾听给出了非常关键的指导。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提供恰当的,适合小组合作的话题,日积月累,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

最后,全班交流。这个过程大约20分钟,在全班同学对算法的交流过程中,实现生生之间的交流质疑,澄清问题,理解算理。老师给了每个发言者清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师生通过倾听,不断补充发表自己新的观点,逐渐把讨论引向深入。

3 从课程内容层面看,要挖掘数学课程的文化元素和德育元素,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在整合教育资源与渗透价值观中育人

小学数学课程中,数学文化的素材有很多。比如数学家的名言故事,数学发展史,数学与民族文化传统,神奇的数学规律,数学发展的社会背景等。例如在讲《用数对确定位置》时, 一位老师引入了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的故事。有一次,笛卡尔生病了,躺在病床上,他还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将“点”与“数”联系起来呢?这时候,他看见一只蜘蛛正在屋角左右拉丝牵网,笛卡尔灵机一动,想到把网上的蜘蛛当作一个点,蜘蛛的位置就可以用一组数确定了,在这只蜘蛛的启发下,笛卡尔创造出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的方法,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再如,教学面积的概念时,老师可以介绍面积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在古埃及,尼罗河每年都会发一次洪水,洪水带来了大量肥沃的淤泥,同时也抹掉了田地之间的界线,当洪水退去,人们需要重新确定田地的边界,这时就必须要测量土地,于是,渐渐产生了面积的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面积时,不仅知道了面积的意思,也了解了面积产生的文化背景,数学文化渗入数学教材,融入数学教学,学生对数学的了解多了一些文化层面的感知,会更进一步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多角度理解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课程中,也有很多德育元素,隐藏在书中例题、习题和图表中,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8000克,合多少千克?”让学生换算出结果3218千克,再让学生算一算,这些米大约可以供全国同学吃多长时间。让学生体验即使浪费一粒米、累计起来也是一个大的浪费,通过数据计算使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又如教学“年、月、日”时,可以让学生在日历上找找 “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重大纪念日,加深学生对社会常识的了解。有些德育元素也隐藏在教学过程中,如在教学问题解决时,选用植树、节能、奥运会、收入对比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环保节能的意识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我想,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也在于此,“知道”不是最重要的,当有一天学生忘记了所有的公式定理,也无须他参加任何考试,他还热爱着数学,还对这个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和理性的思考,还能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那就是数学课程带给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1.

[2] 钱守旺.钱守旺的小學数学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 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尊重学生育人功能数学课程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有效评价, 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
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