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
2017-06-09杨国龙何友梧
杨国龙 何友梧
【摘要】 目的: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不同意到上级医院实施介入治疗,或因患者就诊延误转送到可施行介入治疗的单位错过再灌注时机的,以及部分不同意溶栓治疗的患者。依据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3.33%,观察组患者再通率为80.00%(24/30),对照组患者再通率为50.00%(15/30),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其效果良好,有助于冠脉再通率的提高,患者用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尿激酶溶栓;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039-03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患病人群为老年人,此病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危重疾病,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出现异常、以及局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溶栓治疗后可将闭塞的血管进行再通,有助于血管血流灌注的恢复。此研究分析尿激酶溶栓用于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65~80岁,平均(71.4±3.2)岁,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0~80岁,平均(71.1±5.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溶栓指征
年龄在75岁以下的患者(75岁以上的患者均经家属同意后采用半量尿激酶溶栓);胸痛持续时间较长服用硝酸甘油后无显著效果的患者;临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多导联ST段出现抬高,肢体导联≥0.1 mV,胸前导联≥0.2 mV;患者无溶栓禁忌证[2]。
1.3 方法
研究中采用的药物分别为硝酸甘油(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022)、氯呲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和尿激酶(武汉人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549)。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药物进行治疗,其药物为硝酸甘油注射液及双抗药物(氯呲格雷和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注射液剂量为20~60 μg/min,静脉滴注;氯吡格雷首次服用剂量为300 mg,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及症状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次/d,可以和食物同服;阿司匹林首次服用剂量为300 mg,嚼碎后服用以便快速吸收。以后以100 mg/d的剂量服用。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在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150万U尿激酶,随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控制在30 min内滴完,当滴入12 h后采用4100 U低分子肝素钙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每隔12 h注射一次。两组均以7 d为一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冠脉再通标准。患者经溶栓2 h内,胸痛等临床表现改善明显,症状较前缓解,ST段抬升位置处降低比例大于50%,并产生胸痛缓解或者导联ST段降低相关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经过血清心肌酶检查结果表明,肌酸磷酸激酶的高峰时间提前,并在患病的14 h内产生,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有所提升,在患病16 h内产生[3]。
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显效:胸痛等相关临床症状消失,经心电图检查后指标恢复正常范围;有效:经心电图检查后,ST段有所下降,胸痛等相关症状改善效果显著;无效:患者胸痛临床症状和治疗前相比无缓解,心电图检查后ST段无下降[4]。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NIHSS评分,NIHSS分数越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越好,不良反应包含出血、齿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整理和计算,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结果分析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血管再通率为80.00%(24/30),其中1 h内血管再通患者比例为40.00%(12/30),1~6 h血管再通比例为33.33%(10/30),6~12 h血管再通比例为6.67%(2/30);对照组患者再通率为50.00%(15/30),其中1 h内血管再通患者比例为10.00%(3/30),1~6 h血管再通比例为30%(9/30),6~12 h血管再通比例为10.00%(3/30),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9341,P=0.0148)。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为63.33%,有效率为30.00%,无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率为40.00%,有效率为33.33%,无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1例皮下出血(3.33%),1例齿龈出血(3.33%),1例消化道出血(3.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有所减轻。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出现2例皮下出血(6.67%),1例齿龈出血(3.33%),2例消化道出血(6.6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5769,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症状表现为冠脉供血减少现象,或者出现中断供血,致使心肌产生较为严重的急性缺血表现,致使心肌细胞产生死亡[5]。多数心肌在2 h内会产生坏死,心肌间质充血及水肿等,通常会伴随炎症细胞浸润现象,坏死位置处的心肌细胞会产生缺血性休眠。临床中对此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其主要目的是对溶解血栓,对冠脉进行再通,将心肌自身的血流灌注进行恢复,缓解缺血程度,以免对细胞功能或者结构产生损伤。采用尿激酶可将纤溶酶原进行激活,将其转变为纤溶酶,对血栓的溶解起到促进作用,缓解管腔自身的狭窄程度,从而对濒临死亡的心肌予以挽救,有助于梗死心肌的恢复,将梗死面积逐渐减小,对患者自身的心功能予以改善[6-7]。
此研究中,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后,12例患者在1 h内冠脉再通,10例患者在1~6 h冠脉再通,2例患者在6~10 h冠脉再通,再通率为80.00%,由此可见,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争取治疗时机至关重要,且多数患者在治疗6 h内可以再通。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在最佳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救治[8]。与此同时,患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后无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有所减轻。
经研究可知,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效果良好,有助于冠脉再通率的提高,患者用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可将此治疗药物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志平,傅华平.尿激酶溶栓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218.
[2]傅強,王捷,梅丽,等.联合用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1):3165-3166.
[3]王海波.rPA与尿激酶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效果比较[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9):983-985.
[4]游波.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17):2883-2884,2889.
[5]陈丽萍,周万先,武俊华,等.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3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23):39-40.
[6]童随阳,夏豪,王欣,等.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3):75-79.
[7]田才林,刘岳怀.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6):642-644.
[8]徐小华,何伟喜,王平,等.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1(11):69-71.
(收稿日期:201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