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生,浙派语文的别一种情怀
2017-06-09任为新
任为新
要说到“浙派语文”,尤其是“浙派语文”的当下特征,或者说“浙派语文”的婉约(女性)成分,赵群筠大概是绕不过的。首先,她是个出道已久、在浙江语文界膜拜者众多,有广泛影响力的人。她上的课成了经典案例,为一线教师们所津津乐道。她的报告和讲座,甚至她的为人处世的风格、对生活的理解和情调,许多小粉丝们都或公开或私下地奉为圭臬。其次,她是特级教师,做过教研员、校长,还是教育系统的领导,因此对语文教育的走向和教育实践的改革,所起的风向标作用远不止是学术层面的,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或者“评头论足”很有必要。
笔者生性木讷,不善交际,和领导在一起,常感觉不自在,总设法退避三舍。但赵群筠是个例外——在我眼里,她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个感性兼知性的女人,一个让我可以分享教育智慧的家长,其次才是特级啊领导啊啥的,所以我们一起教研,聊天,吃饭,看电影,各自带了孩子一起吃西餐,无论公事私事,都觉得很自在,很开心。我没见过赵群筠做领导的样子,但我常见她做老师的样子、做妈妈的样子,所以我曾说,你教书、做妈妈是专业,当领导只是业余玩玩的。
这话既是调侃,亦可当真。
赵群筠早就是特级(嘿嘿,有个错觉,感觉赵老师生出来就是个穿长裙、讲究仪容的“赵特”,我无法想象她小女孩时的光景),在浙江、在全国的语文圈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但人品清澈,随和而谦逊,对一线的教师,对自己的部下,对朋友,都这样。她不张扬,言语和淡、进退从容,把自己放得很低,碰到有想法的人、有智慧的说法——即使只有一點点,也总抱倾听和汲取的姿态。比如上公开课,对她来说已是小菜一碟,但她仍然要请人分析教材(也让我这样的外行解读过文本),事先要试讲,然后请人批评,凡有可取之处,就积极采纳,边演绎边改进,一如新晋的教师。这样的品格,与其说是谦虚,不如说是老派语文人以皈依的热情和敬畏心看待自己专业的那种态度。很遗憾,追求完美,向美而生,对语文有别一种情怀,“玄览所得,莫不默契于寸心;钻讨既深,自能神遇于千古”,这种古朴严谨、松风鹤立的教师形象,已经在许多语文的疆域中渐行渐远,但在当今“浙派语文”的名师身上,我们仍然能够见到。比如王崧舟老师为备一堂课要三个月的呕心沥血;比如张祖庆,为研读一个文本,光是版本就要搜罗好几个;比如蒋军晶,给山区教师做个示范,要精心试讲,甚至一而再,再而三。还有,特级教师吴丹青,课前对细节的准备真正到了苛刻的程度,早先她在我主持的“长三角教育艺术展”上进行示范,因为粗疏,发给学生的文本版本有别,她就对我大动肝火,几乎让我下不来台。
古朴严谨的人往往也有包容的雅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传统文化是融化在好教师的血液里的。浙派语文人如此,赵群筠也是这样。我没见过赵老师生气的、计较的样子,或者名人常见的盛气凌人的苛责。这些年来,因为经常操办一些教研活动,有的大到上千人,例如“浙派名师”年会,有的小到三四十人,比如“领雁工程”山区教师培训,我会经常叨扰赵老师。因为专家众多,程序繁复,还有自己脾性粗疏,有时候常常要重新安排场次,碰到这样的,赵老师总是配合,从无怨言。还有,杭州师范大学除了以马云出名之外,它的财务之“抠”也闻名遐迩。但赵老师从不计较,偶尔会以她特有的方式作一点调侃,有语感的人都知道,那不是埋怨,而是一种建议。与此相比的是,有的专家,在听众面前,舌绽莲花,道德境界比讲台高,但一到幕后,打回原形,会为讲课费多少、会为一张机票甚至是一晚住宿够不够星级而锱铢必较、喋喋不休。
学术水平和人品并不构成必然的逻辑关系。一旦成名就飞扬跋扈,翻脸比翻书快,这样的人学术圈里也是常见的。
明白人都知道,现在的一线教师,不会因为你人品好,或者有教研员、特级教师、教育局领导的光环而对你五体投地。当一个人的能力撑不起他的野心的时候,最后得到的只有尴尬——人家对你不是敬重,表面敷衍,一转身就会鄙视你,会骂“什么东西”(这大概也是江浙人“古已有之”的特点,教师概莫能外)!赵群筠的粉丝很多,以我所知,他们对她的敬重与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因为除了人品,她还有专业上的实力。无论多忙,她语文上那一块“瓷器活”从不冷落,凡开尊口,无论是上课还是讲座,每次都有新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且往往还是审美的、润物细无声的启发,让人不得不服。我在带语文名师班的时候,对学员有四点要求,即对教育要“看得出问题,说得出道理,想得出办法,做得出样子”。前三款一般的特级教师、教研员都做得到,但第四款未必。教育界也是“教而优则仕”,有了几个头衔之后,不少人就不下课堂,没有课感,也不敢上课了。这方面赵群筠老师也可谓我们的表率,浙派语文名师大多也有这看家本领。
另外,关于赵特的“另一面”,还需特别一提,就是她的有趣——这是她本人的魅力,也是浙派语文人卓尔不群的特点之一,也是我最认同“浙派语文”并且有努力跻身其间欲望的原因。
那时候我儿子还在读高中,有一次他妈妈和他的一段对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妈妈问:“儿子,你将来长大了,要找个什么样的姑娘?聪明的?漂亮的?”
儿子起先不搭理,后来被逼不过,就说:“我要找个有趣的。”
“就那么简单?”妈妈很吃惊。
“妈,有趣是很难的,”儿子答,“哪里简单啦!”
后来我问儿子:“你的有趣的指标是什么?”
“大概有三点吧,”儿子答,“一是心态特别好,心理阴暗的人是不会有趣的。二是饱读诗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听他聊天常常能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获得新的知识。三是他说话的方式一定很感性、很幽默。”
我听了赫然不语,但深以为然。
我肯“家丑外扬”,是因为我觉得我和赵老师、和浙派语文人在教育的、教学的观念上有相通之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必备这“三味真经”。一是饱读诗书,这自不必说。二是通达乐观,即使身陷困窘,也能阳光地甚至是幽默地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用流行语说叫“心若向阳,何来忧伤”。三是表达方式,有时候说什么不重要,如何说才是关键。感性、幽默,既要后天修炼,也需一定的天赋。赵老师上的课、作的讲座都很有意思,选的材料往往感情丰富、新鲜贴切,表达环节上呢,煽下听众眼泪不算稀奇,她还能时不时来点小幽默,能搞得人“哭笑不得”。有一次,她还携自家那位小小年纪已经才气纵横的公子登台做教育的“二人传”,既是理性的感性显现,也是教育成功的现身说法,不说效果奇佳,那些女学员,搂着公子拍照留念,索要联系方式,都成了忠实粉丝,而做母亲的,在教室的角落,一边笑得花枝乱颤,一边不停擦拭眼泪,那场面实在有趣而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