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引发的路权之争
2017-06-09杨柏
共享单车引发的路权之争
杨柏
资深报人,曾任中国青年报贵州记者站站长、香港经济导报执行总编辑、深圳商报前沿观察总监。辟有杨柏工作室,从事深度报道、公益文化出版等。
从规划和政策导向入手,调整现有道路资源布局、改革路权结构,科学合理设置与分配路权,让自行车独立路权得到尊重与回归,让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实现路权的相对平衡。
短短几个月,共享单车在我国一线城市发展得如火如荼。拿深圳为例,优拜、摩拜、小黄、小蓝、小鸣等7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已投放了约62万辆车,“七彩大战”已成深圳的一个街景。清明节期间,数万辆共享单车瞬间“攻陷”了深圳湾公园,占领了公园内供游人漫步的海边道路,导致来游园的人没处落脚。管理方不得不在4月3日晚紧急召开车企协调会,宣布4月4日共享单车禁入深圳湾公园。
共享单车占据头条,引起国际媒体关注,也引来人们的广泛思考。有人说,共享单车的发展,实际就是“偷”空间。法无规时则自由,于是迅速扩张,大量投放,在受到欢迎之时,也带来许多麻烦与困扰。有报道说,香港也出现了共享单车,可是才两天,就有人把它丢进了沙田城门河里。
在贵州贵阳,我也看到有朋友晒“终于在贵阳用上了摩拜”。君不见,当年麦当劳进军中国沿海城市,可“登陆”西部的贵阳却差不多滞后20年。显然,这位朋友的在意点是,贵阳的“这一次”与一线城市几无“时差”。
共享单车以智能化的现代性横空出世,搭上了“供给侧改革”这班车。它得益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撬动了风险投资,启动了企业间攻城略地的竞争。但也“新瓶子装旧酒”遭遇了发展陷阱,第一波问题来自“使用者本身”的客户端,不按规则通行、乱停放、毁坏车等各种各样非诚信问题。接下来的“隐忧”是趋之若鹜的密集投资,使下水一搏的企业迅速陷入为生存斗争的“苦战”。
我国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多元交通并存的时代。我们曾是一个自行车王国,谁也没想到在私家车与地铁通勤时代,自行车这个曾经的“弃儿”,会借互联网+与共享经济的大势卷土重来。历史真的在螺旋演进,可它提出的一个问题却是崭新的:有限的空间道路资源下,如何实现和谐发展?
有专家指出,任何一个城市,人车之间和谐共融、平安相处,是交通供给与管理、实现交通文明的终极诉求。但现实生活中,车与道的矛盾、快与慢、人与物的冲突无处不在,无形中既造就中国城市的堵车,又凸显中国式过马路的困扰,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平等路权”。而现代城市建设中,无论地铁与公交车系统怎样完善,都在空间布局上无法将“最后一公里”问题完美解决。短距离出行极具优势的自行车,正好弥补了城市交通体系中存在的交通末端缺陷,成了缓解乃至解决当前一线城市交通问题,提供市民便利出行的重要补充。换个角度,这也说明了发展中的一个悖论:我们忙了几十年的城市化与交通现代化,现如今城市的公共交通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城市中仍然留有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供给性空白。
曾几何时,自行车道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消失了,许多城市学香港,增设了盲人与轮椅无障碍交通设置,但自行车道却不复存在,自行车停车棚与停车场在房地产热中消失得更快,快速公路旁也基本上都没有慢行路的影子。如今,这些在共享单车迅猛到来时,既暴露了单向度思维的局限性和尴尬,又显露出多元交通的失衡。4月27日,马洪基金会在深圳举行了一个“平等路权视角下的共享单车发展”研讨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王雪借助数据、图片、图表,阐述了中国自行车没有独立路权的现状,“自行车和车走在一起自行车不安全,自行车和人走在一起人不安全”,这其实是我们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场景。
既然我们要搞的是“人的城镇化”,那为需求巨大的自行车开放路权,就应成为必然选项。专家呼吁,从深圳做起,强化路权意识,从规划和政策导向入手,调整现有道路资源布局、改革路权结构,科学合理设置与分配路权,让自行车独立路权得到尊重与回归,逐步在资源有限约束下,让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实现路权的相对平衡。
(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