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优化·创作

2017-06-08曾昭林

中文信息 2017年5期
关键词:微作文情景交融象征

曾昭林

摘 要: 尝试把微作文引入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对课文的艺术特色心领神会,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学生学会迁移,让自己的习作有章可循,“依葫芦画瓢”,效果不“微”。

关键词:微作文 情景交融 象征 点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94-01

夏丏尊与叶圣陶在《文章面面观》说道“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课堂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每两周一篇大作文,一篇周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长期处于“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生活不深”的状态。作文教学难,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更难。很大原因在于我们教师平时对学生写作意识培养不够,缺乏对写作技能的具体指导和扎实训练,实在很难提高写作水平。笔者在学习别人微课后,尝试把微课的特点与做法引入作文教学,结合本人参与的课题《“互联网+”时代农村学校微课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进行课堂微作文教学研究。何为“微作文”?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片段写作,它的特点就是短小、集中、专一,因为短小,可以多写,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在2015年秋季期,笔者尝试着把微作文引入到高一必修1、2的教学中,结合文本阅读教学,布置微作文写作,指导学生学会迁移,让自己的习作有章可循。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习作中不时出现“依葫芦画瓢”的漂亮文章,效果不“微”。 笔者谨以自身教学体会,尝试通过教学生从文本中仿写,进行微作文写作,构建仿写与创作的桥梁。

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方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般来说,作文由不会写到写得好,都要经过仿写到创作的过程,指导学生运用课本中学过的写作方法进行作文训练,或一线贯穿,或双线并进;或先抑后扬,或托物言志;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或点面结合,或以小见大;或纵向铺陈,或横向列举;或情景交融,或叙议结合。

笔者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引领学生欣赏优美的荷塘月色体会了淡淡的喜悦之情后,结合之前学过的《沁园春·长沙》,模仿情景交融的表现用法,描绘一下家乡的秋景,抒发对家乡的秋的赞美之情(300字左右)。一学生写道:

家乡的秋天是黄色的,阳光是浅黄的,树叶是深黄的,田野是金黄的。阳光下,秋叶顽皮地在树上荡秋千,尔后像一只只长着金翅膀蝴蝶,轻飘飘地扑向它的母亲——大地。满载着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茁壮。向远方航行。金色的谷穗沉甸甸的,在艳阳下泛着金光,随着风舞动着,掀起层层金色的波浪。

家乡的秋天,天和水是一样的清凉。天上有微微的白云,水上有阵阵的波纹。天水之间,充满了色彩与诗意。秋水枫叶虚幻的吻着,秋雨沙沙的响着,山儿与云儿打闹着,水儿与鱼儿嬉戏着,带着一片秋风秋色,是色彩,是诗。

又如,笔者在讲述《囚绿记》时,引导学生通过“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之前学过的《雨巷》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陷入生活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学生已经对“象征”手法心领神会了,我便布置从松、竹、梅、名山大川、清风、明月中选择一例,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段200字的微作文。一学生便选择我们当地最为常见的竹子作为描述的对象: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令人敬仰。

以小见大是记叙文写作中较为容易的一种写作手法,在考试时写记叙文运用以小见大最为容易得分。在讲授《小狗包弟》之时,我没有过多地分析作者内心之“痛”,重点分析小狗之死是“小”,整个“文革”时期许多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是“大”。学完之后,布置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个你最熟悉而又含有一定哲理的事物,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阐释你的独特思考,(200字左右)。一学生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他这样写道: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包身工》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点面结合,文章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床、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生病被打”“被泼冷水”“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的“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讲授完这篇课文,学校下午第七节举办的新生杯拔河比赛,我便布置微作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学生拔河比赛结束之后,利用晚自修写成一篇微作文:

随着体育老师的一声哨声,比赛开始。同学们摆好了姿势,成“工”部式,用脚顶着脚,勾住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高一2班队,一会儿又移向3班队,互不相让。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双方的啦啦队,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班队擂鼓助威,“加油,加油,加油……”。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钻心地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里默念:坚持下去,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赢,一定要赢。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挪,红绸带也从中点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近。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呐喊声,红绸带一下子移向了我方,“赢了,我们3班队赢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没有一个字在说“激烈”,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到比赛的激烈;作者没有说比赛精彩,但我们感到了精彩。短短的400字,把拔河比赛的过程写得如此精彩,就因为作者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做到了三个“面”和一个“点”的有机结合。第一个“面”:比赛初,同学们动作的描写;第二个“面”:写双方队员的神情,動作。第三个“面”:写双方的啦啦队员站脚助威。这三个“面”的描写,就把场上激烈的比赛气氛烘托出来了,作者再写“我”这个“点”。这样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环节——我是怎样比赛的。从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就呈现在读者目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实践证明,从教材入手,从学生学习的文本入手,很容易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范例,让学生对课文的艺术特色心领神会,使学生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通过布置微作文,构建仿写与创作的桥梁,这样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提高都有好处。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微作文情景交融象征
情景交融更有效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微作文,让作文教学走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