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枢纽建设背景的郑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
2017-06-08黄子涵
黄子涵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城市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成果的阐述以及对郑州市城区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发展前景的分析和论证,提出了有关建议,从而为最大限度利有限资源、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发展,以为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城区地下空间方面的科学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大枢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27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0 引 言
我国人口众多,为了节约土地,必然大量兴建高层建筑和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郑州市的地理坐标为E113°42′,N34°48′,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全市总面积7 446.2 km2,郑州市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近年来,郑州市发展飞速,致力于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最佳宜居环境城市,郑州市按照“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总体思路,打造中原经济核心增长极。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是城市化大势所趋,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加带给交通的压力,解决了城市地面空间容纳能力有限的矛盾,许多科学家称“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并预测21世纪末,将有1/3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地下空间。但郑州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缺乏规划,不仅表现在开发的规划、立法、管理等方面,在开发的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也相差较大,相关人员应在借鉴日本成熟的技术和完善的立法规划上,具体分析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优势和不足,将地下空间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趋利避害。
工业革命时期到现在,全球环境污染破坏严重,臭氧层逐年缩小,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土地不断被占用,空气污染在加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利用资源也在逐渐减少,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使这些现象得到化解并逐步得到解決,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快速推进,郑州市开发建设大规模实施,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知识经济的发展也给城市空间领域带来了影响不容忽视的,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十分重要,其必要性也显而易见。向地下要空间,推动城市建设地上、地下立体发展,是解决郑州市人口、环境、资源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这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极不相称。郑州市可借鉴其他大城市建设的经验,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广场,开发建设规模较大的单建式人防工程,提高郑州市综合防护能力。同时,地下空间的开发对推进郑州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还关系到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均衡发展。
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概述
所谓地下空间的概念,是指属于地表以下,主要是针对建筑方面而言的一个名词。它的范围很广,比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铁、穿海隧道等建筑空间。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可应用于交通设施、商业设施、地下车库、市政公益管线设施、城市综合防灾建设、军事工程、仓储设施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等8个领域,是21世纪结构工程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人口密度的加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道路交通压力逐渐增加,自然环境也越来越差。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开发的速度日益加快,不断向地下空间延伸和发展,并已成为发展城市的一个趋势。日本国土狭小,城市用地紧张。1930年,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步行通道两侧开设商业柜台形成了“地下街之端”。至今,地下街已从单纯的商业性质演变为包括多种城市功能,是交通、商业及其他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地下步行道系统等都是成熟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范例。
隧道发展是解决地面交通紧张,土地资源保护的有力措施,从而满足交通需求,保护环境,使城市人与自然相和谐。隧道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大大缩短行车路程,提高行车效率。同时,隧道的建设环境也是多方面的,在山岭地带,可以克服高程障碍、缩短行程、节约燃料、节省时间、改变道路线形,使行车更加舒适、减少植被破坏、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克服塌方、雪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行车造成的影响。
2 城市化加速发展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步加快发展成为必然
我国首都——北京,除了地铁的建设,地下空间商业的开发在2004年时也已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目前,开发使用面积已达3000万平方米,且正以每年约30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北京市还在中心城区规划了王府井、中央商务区等17处约9 00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积。现在北京比较流行的商业开发方式是地上建绿地、地下建商业街,这可充分利用土地、节约土地和能源,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2009年-2010年是全国地下空间大力开发的转折之年,全国共有60余个地下空间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项目分布为一二线城市约45%,三线城市约55%,随着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及可开发的地下空间资源逐步减少,三线城市及下沿地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化只有走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的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郑州市城区空间的开发起步较晚,地下管线混乱,缺乏共同建设,不仅给后期检修带来了麻烦,也给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便。
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具有投资大、融资速度快、建设期长的特点。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地下空间的开发势必将推起新的一轮开发热。据了解,2011年郑州市开发的地下空间建设项目已超过10个,且均在三环内。项目位置周边人气较好,居民区密度较高,辐射范围在2千米,适合开展以餐饮娱乐为主、百货零售业为辅的经营场所。目前,郑州市待开发的10个项目整体业态类似,因区域、市场、功能不同而略有差异,具体经营业态还不能完全确定。这对整个郑州市房地产行业、餐饮娱乐行业及零售业的影响较大,从而引发了市民投资方向的转变、商户经营思路的转变、市民消费习惯的转变,因而市场压力较大,商户的接受能力和消费者的适应性还有待观察。同时,地下空间项目从开发高涨期将逐步进入到经营竞争期,各项目的硬件设施、业态规划、招商运营能力、管理水平也需要亟待提高,且这决定着各个项目的成败,更关系着郑州都市区的建设质量和速度。目前,郑州市地下商业的状况是:虽有地下商业,如火车站明珠广场、黄河路中孚地下商业(北京华联)、二七广场流行前线(宇通购物公园)、郑州第一大道地下商业街、秦岭路地下商业街等,但都没有形成规模和影响;原有大型人防项目也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但利用率不高。目前,郑州市地下空间土地资源主要来自城市广场、公园、市政道路等地下公共资源,正在建设中的郑州地铁为郑州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郑州市人防办提供的资料显示,郑州市地下空间规划分为3个阶段进展,近期(2008年-2010年)已开发规模近200万平方米,包括地下人防、地下商城、公共停车场等;中期(2011年-2020年)开发规模至920万~980万平方米,远景(2020年以后):2 000万~2 400万平方米。
4 关于郑州市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建议
要做好城市规划、做好项目、组好要素、立好机制、搞好配套、建好作风,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指导意义的讲话。结合笔者对城区地下空间利用开发现状的调研,本文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4.1 前瞻性的城市规划
一座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先有城市规划,才能做到有序全面、均衡统筹发展。这个理念已经达到共识。笔者建议郑州市规划局在做郑州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把地下空间项目的内容加进去,将地上建设项目和地下建设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进行调整、提升、优化、完善,这样的城市“组团”、区域“板块”才是完整的、全面的、长远的、有前瞻性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是避免日后地面上的建设项目完成后、又因地下项目需要开工而不得不毁坏地上建筑,这样的教训已经太多,希望不要再次发生;二是节约资金、避免重复建设浪费;三是为郑州都市区建设长远、立体发展考虑。
4.2 坚决执行《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管理办法》
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都要严格执行《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郑州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统一规划、按照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先原则,身先士卒、贯彻执行,给企业树立榜样。另外,承担地下项目的企业单位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要保证《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的权威性,坚决执行不打折扣。
4.3 保持资金鼓励政策的连续性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创造了更加便利优惠的条件。对于这个规定,相关人员一定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保持资金鼓励政策的连续性,便于稳定企业,长期合作。
4.4 为参与地下空间建设的企业提供良好服务
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步伐,是郑州市政府各部门共同的任务。其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效率”“十个不允许”等机制和规定,做好作风建设,认真用好联审联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使更多的项目早日获批。
城市快速、粗放发展的一大恶果是,正在城市中心形成的“城市综合症”。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是其集中表现。地下空间是城市建设的新型国土资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城市“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郑州市市局有关部门应积极主动与企业沟通、协商,注重运作,提供良好服务,以项目带动都市区建设,调动更多企业更快、更多地为都市区建设发挥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彭芳樂,赵景伟,柳昆,等.基于控规层面下的CBD地下空间开发控制探讨——以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一期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1).
[2]袁红,赵世晨,戴志中.论地下空间的城市空间属性及本质意义[J].城市规划学刊,2013(1).
[3]郑嘉轩,王超,孙银,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关键性控制要素研究——以天津小白楼地区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5).
[4]孙艳晨,赵景伟.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及布局模式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4).
[5]董春方.密度与城市形态[J].建筑学报,2012(7).
[6]商谦,朱文一.大型地下公共空间与当代北京城[J].建筑创作,2012(7).
[7]陈弘志,刘雅静.高密度亚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香港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与实践[J].风景园林,2012(3).
[8]林贺佳,李娜.立体城市——紧凑集约发展在中国的实践[J].住区,2012(3).
[9]李健行,魏文术.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探讨——以广州宏城广场周边地区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3).
[10]赵景伟.紧凑城市形态下地上地下空间整合原则初探[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