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在“一带一路”财经报道中的认知

2017-06-08李洋潘玥琦

文学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一带一路

李洋+潘玥琦

内容摘要: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是将一种事物的特性用来形容其它事物属性的一种隐性比喻手法。本文结合“一带一路”的财经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实例,深入剖析这三种隐喻手法的不同之处,帮助公众更立体的、更容易地理解这一经济政策。提升公众对于隐喻的认识能力。

关键词:概念隐喻 一带一路 财经报道

新的概念隐喻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层面,更侧重它与哪个事物相联系,用公众熟悉了解的事物对一个抽象难懂的事物进行概念隐喻,帮助人们理解这一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属性。

一.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首先由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提到了隐喻的本质、隐喻的属性以及概念隐喻的使用方法。书中提到隐喻很早之前就被人们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属性;隐喻是不同学科,毫无联系的两种食物之间形似点的映射;映射应该符合两种事物之间的共有属性;概念隐喻的使用往往是潜意识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据社会实践经验对另一种抽象事物的无意识自然反应。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浅显明确的概念向另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的映射;隐喻虽然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但并不属于语言问题,而是逻辑思维问题。这一点的认知不同于之前隐喻认知的主流思想。

概念隐喻提出前,隐喻的研究历经修辞和哲学两个认知阶段。在修辞认知阶段上,研究者认为隐喻其实质是一种文学上的比喻、修辞手法[1]。后经发展到哲学领域后,研究者们将修辞阶段的隐喻认知上升到了另一个哲学高度,在此阶段,利科和德里达提出了“隐喻理论”,认为哲学其本质就是一种隐喻,哲学是任何一个具体学科的理论指导依据,是任何事物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哲学不受制于任何领域,相反哲学还可以引领各个领域,解决各个阶段的问题。如果说在修辞阶段,隐喻还只是一种语言层面的修辞手法,到了哲学阶段,隐喻则是一种思维研究。这一阶段认为的哲学本身就是一种隐喻,而哲学又具有相当抽象的概念思维,因此,用一种抽象概念解释另一种抽象显然已经失去了隐喻的作用。Lakoff和Johnson将辞阶段和哲学阶段相融合,提出了概念隐喻思维,即隐喻是在修辞方式基础上的思维认知形式。这一理论将修辞阶段的语言层面和哲学阶段的思维层面完美的结合起来,让隐喻研究转为一种修辞的思维认知的领域。

二.概念隐喻认知

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除了了解概念隐喻的含义,还要理解概念隐喻的使用方法。概念隐喻的使用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因素,即始源域、目标域、二者之间的共同属性。概念隐喻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层面,更侧重它与哪个事物相联系,用公众熟悉了解的事物对一个抽象难懂的事物进行概念隐喻,帮助人们理解这一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属性。始源域是人们熟悉的事物,目标域是需要解释的抽象难懂的事物,通过人民对始源域的熟悉用来比喻目标域,将二者联系起来[2]。能够将二者作为联系的桥梁是二者的共有属性。二者之间的共有属性可以是常规性,也可以是创造性,所谓常规性就是人们所了解的、普遍知道的属性,而创造性则是将两种不同领域的事物相联系,基于人们对始源域事物属性的了解基础上,对目标域属于进行解释。认知则是人们根据社会经验和背景文化影响而衍生的对外界的感受。例如,每个民族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等通过特有的语言表现出来。经济报道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概念隐喻解释经济报道中晦涩难懂的概念,帮助人们对经济报道进行认知。

三.“一带一路”财经报道中典型的概念隐喻及认知分析

1.友情隐喻

“一带一路”经济架构涉及到周边几十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它是一種经济结构,但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在社会文化、医疗、军事、政治等方方面面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它是一个经济发展共荣圈。“一带一路”在各种报道中利用概念隐喻的手法将抽象难懂的概念进行解释,这里举例说明不同的隐喻手法所表达的意义。概念隐喻与普通隐喻的不同之处在于,概念隐喻综合的考虑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在许多财经报道中,将“一带一路”比喻成一种互帮互助的“友情”。

(1)中国不断发展对外经济联盟,“一带一路”思想得到了周边国家的高度认可。直到2016年年底,我国已经和几十个国家,多个地区组织建立了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伙伴关系已然覆盖全世界,与全世界形成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圈”朋友越来越多,伙伴也越来越亲密。

(2)亚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高地,成为全球的好伙伴。共同抵制信息垄断,推动亚洲区域信息的传播和影响力。

(3)亚洲媒体合作组织要学会运用开放、共享、合作的互联网思维来打造亚洲媒体平台和进行“一带一路”各个国家媒体的合作。虽然每个国家的媒体都是区域性的媒体,但是通过网络的纽带联动到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覆盖很多国家的媒体联盟,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有很多方面可以共同合作的。

从以上的经济报道实际例子中可以看出将“一带一路”经济架构比喻成一种“朋友”的互帮互助关系。“一带一路”并不是某一个国家内部的政策法规,而是一种多个国家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经济联系。这里大多数的经济报道中运用的是朋友的概念进行举例,始源域是朋友的关系,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朋友是诚信,仁义期许,循礼一谏而止,是友道大概[3]。意思说,朋友之间,不轻言“绝交”,矛盾所及,与“仁”之大义无关,可以忽略。一谏而止,各有保留已经,不必求同。从目标域看,“一带一路”就是这种朋友关系,国家之间要互相坦诚、互相帮助,不可轻易表示拒绝合作的意愿,虽然每个国家会有自己的现实情况,但求同存异,互不干扰,互相帮助。这样的目标域就与始源域的朋友关系具有相同的属性。我国受几千年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熏陶,对于朋友的关系尤为看中,将“一带一路”的经济形势比作朋友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共荣圈的和平稳定,还有利于宣扬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教育。

2.植物隐喻

植物隐喻就是将这种合作关系比喻成有生命的花草树木,寓意不断生长、欣欣向荣的意思。

(1)新西兰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积极,双方高层多次表示,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中新两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合作前景广阔。双方要共荣享受贸易果实,促进友谊之花常开。

(2)加强互联互通、产业合作、金融支持,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带动了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改善了民生福祉,获得了初期收获。中国将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合作峰会,共商合作之际,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果实,共建合作蔓藤。借“一带一路”耕耘外地市场。

(3)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将始终站在和稳定一边,站在公道正义一边,做世界和平的开荒者、全球发展的耕耘者、国际秩序的浇灌者。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之路。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报道中运用了大量的植物隐喻。从始源域来看,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周期,需要人们关注和精心照料,这是植物的特有属性。从目标域来看,“一带一路”构建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各个国家细心的共同培养。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双方要共荣享受贸易果实,促进友谊之花常开”、“共享合作果实,共建合作蔓藤。借“一带一路”耕耘外地市场。”无不体现着植物生长的特有属性。国家之间需要一段较长的历史过程,从种子种植到长成需要细心呵护。将经济政策比喻为植物,降低了国家间的政治戒备心理,传播了我国开放性对外的处事原则。

3.食物隐喻

(1)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规矩来说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都能在“一带一路”的构建过程中分得一杯羹。

(3)李克强总理的出事访问,成为最强导游,将中国“一带一路”构想带入世界经济格局,为外国友人带来了文化大餐。

食物作为人类所熟悉的东西,其共同属性是获得。无论是分羹、大餐、还是蛋糕,都是人类在生存需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获得形式。“一带一路”这一经济构成形式也是一种获得,是各个国家经济利益的获得,这与始源域的食物具有一定的共同属性。通过这样人类熟悉的、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食物解释经济构建的概念,让人们从根本上理解了经济构建的重要性。

四.结论

隐喻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研究角度有所不同,研究者起初将隐喻的研究重点从本身的属性上转移到所隐喻的事物语言上。而概念隐喻将语言层面的隐喻转换为思维认知的属性。新的概念隐喻是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大家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相似之处。笔者利用友情隐喻、植物隐喻、食物隐喻等不同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一带一路这一抽象难懂的经济概念,“一带一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多元的经济架构,用简单的隐喻手法帮助公众认识到这一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有利于树立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吴昊,李铮.东北亚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应否从边缘区提升为重点合作区[J].国际贸易问题.2016,07:61-71

[2]蔡中华,王一凡,董广魏.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专利与出口结构关系的研究——基于行业层面相似度指数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07:61-71

[3]马术忠,刘梦恒.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第三国效应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方法[J].国际贸易问题.2016,07:61-57

(作者單位:海口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一带一路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