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
2017-06-08侯宝渊
侯宝渊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气虚证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脾肾气虚证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679%),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肾功能相关指标(BUN、Scr、GFR、24h尿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脾肾气虚证型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及预后。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脾肾气虚证型;慢性肾小球肾炎
【中图分类号】R692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10-0123-02
Abstract:
Keywords: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隐匿性较强,且病情具有进展性,若未能及时进行治疗,则易导致病情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主要采用西药,虽然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整体疗效不佳[1]。因此,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提高临床疗效,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本研究选取56例脾肾气虚证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研究,观察中西药结合疗法在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脾肾气虚证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病例均满足中医辨证分型标准[2],且符合临床用药治疗相关指征。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6285±365)岁,病程3个月至6年,平均病程(235±048)年。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252±371)岁,病程4个月至6年,平均病程(235±048)年。所选病例本人或家属均知情,并签署治疗同意书。纳入标准:病情明确且无明显诊疗风险;能够配合临床诊疗工作者;符合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标准者;年龄18~75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或其他全身性严重疾病;②具有明显治疗风险及多种原因致治疗中断者;③过敏体质者及无法耐受本研究相关治疗者;④合并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⑥无陪护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积极对其开展常规诊疗,做好抗凝及抗感染治疗,进行免疫调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若患者合并贫血症状,则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口服来氟米特(河北万岁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054),前3d给药剂量为50mg/d,3d后调整剂量为20mg/d。告知患者治疗期间注意休息,严格控制饮食,若存在严重肾衰竭表现,则要保证低蛋白饮食。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其中西医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一致,中医采用利水益肾汤(我院自拟方剂),方药:黄芪、益母草各30g,何首乌、枸杞子各20g,山茱萸、白术、丹参、菟丝子、石韦、茯苓各15g,当归、阿胶各12g,陈皮、甘草各8g。加减:合并水肿、尿少者,加车前子、地龙各10g;尿血者加仙鹤草、白茅根各10g;血脂异常者加适量草决明10g、炒山楂6g。水煎取汁,每日1剂,每剂400mL,分早晚服用。60d为1个疗程,两组均进行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
14评价指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治疗标准,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疗效判定,完全缓解: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水肿症状消退,肾功能相关指标恢复正常,镜检红细胞消失;基本缓解: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水肿症状明显改善,肾功能相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镜检红细胞不超过3个;部分缓解:症状与体征好转,镜检红细胞不超过5个;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或临床症状无改善,病情加重。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对两组治疗后尿素(BUN)、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24h尿量等肾功能指标进行比较。
15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9%,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BUN、Scr、GFR、24h尿量等肾功能相关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导致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等临床表现,同时可引起患者肾功能减退,并最终导致肾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中医学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归属“腰痛”、“水肿”、“尿血”范畴[4],其发病机制与卫外失固、外邪入侵存在密切联系,能够形成瘀血、湿热等病理性产物。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开展辨证施治,需对其进行分型,其中脾肾气虚型最为常见,其治疗原则为益肾健脾、利水消肿,同时行补气活血、固本祛邪。
笔者自拟利水益肾汤中大剂量使用黄芪、益母草,可发挥较强的补气固表、利尿托毒作用;山茱萸、白术、菟丝子、石韦、枸杞子等能够发挥健脾益肾、消肿活血之功效,丹参、茯苓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何首乌补肝肾、强筋骨。现代药理学证实,方中黄芪能够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代谢机制,从而抑制炎症细胞增生[5];丹参则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粘度[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93%)高于对照组(679%),同时治疗后BUN、Scr、GFR、24h尿量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时蔡林等[7]通过临床对照试验研究证实,中药方剂治疗脾肾气虚证型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效果达到90%以上,与本研究结果相近,说明中医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对症加减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保障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松,郭术莲,晋中恒,等.健脾固肾中药对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5,07(12):86-88.
[2]邓跃毅,杨洪涛,孙伟,等.慢性肾脏病主要证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3,15(05):228-231.
[3]李杰,林洪生.《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过程及解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6(16):1833-1837.
[4]展俊平,郑光,姜淼,等.文本挖掘探索慢性肾小球肾炎“证-症-方-药”相应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23(03):315-320.
[5]张蔷,高文远,满淑丽.黄芪中有效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04(21):3203-3207.
[6]马丙祥,董宠凯.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房,2014,18(07):663-665.
[7]时蔡林,王国斌.加味二仙湯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06(18):128-129.
(收稿日期:2017-03-22编辑: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