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古旧书画的揭裱与修复流程

2017-06-08郑星萍

艺苑 2017年2期
关键词:修复

郑星萍

【摘要】 古旧书画揭裱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繁琐的过程,是我国书画保护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和环节。揭裱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保持书画的本来面貌,有益于收藏、观赏,更有益于延长书画的寿命。本文以林纾《设色松石图轴》的修复为例,介绍古旧书画的揭裱与修复流程。

【关键词】 古旧书画;揭裱;修复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1]7因此,旧画的重装至关重要,揭裱过程应慎之又慎,这样才能使支离破碎的旧画起死回生,流传于世。修复,也就是对文物进行适度的干涉处理,以求恢复文物视觉美学或结构上的不完整,但仍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的原始信息。修复的意义,不是让它变新,而是讓它能够维持现状,断绝目前的病灶,不再继续老化下去。

本次修复的作品为福建博物院馆藏作品——近代林纾的《设色松石图轴》。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他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他的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1)《设色松石图轴》为林纾创作,现收藏于福建博物院。在以往的书画保存过程中,由于保管条件及保存环境的限制,作品受损严重,纸张霉斑、断裂、变脆,纸张的强度、拉力降低,原裱件残破不堪,无法展览,急需修复。

一、评估并制定修复方案

在对古旧书画作品修复之前,首先要对修复作品进行前期的调查、评估和建档工作。书画基本信息的调查,是选择和制定保护修复方法的重要依据。调查的内容应尽可能详细,要记录所修复书画的名称、年代、级别、类别、尺寸、质地、来源等信息。同时,要拍摄较为清晰可辨的图片资料,作为日后对比的依据。书画的价值评估可以从历史价值、艺术水准、流传收藏情况及科学等角度来衡量其文物价值。一般而言,书画年代越久远,历史价值越大。就馆藏书画而言,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也是评估其价值的主要因素。书画修复方案的制定在修复程序中意义重大。制定出修复方案是修复书画首要的工作,是专业性修复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所修复的残损书画作品,需进行修复前的记录、拍照,然后分析判断,以便制订相应的修复计划,同时寻找更为合适的材料进行修补。

以本幅《设色松石图轴》为例,这是林纾创作的一幅祝寿题材的画。此图描绘了一棵在山石中生长的茂密的苍松,松针劲挺,松干嶙峋,是1918年9月刘葱石嘱林纾画,为冕士大兄庆贺五十岁生日。此画体现了林纾晚期的绘画风格,松针笔力刚健,石头的皴法用淡墨作牛毛皴,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该作品为纸本,纵60厘米、宽40厘米,现文物本体酸化、变色较严重。由于受潮严重,原有装裱已残缺、脱落,对文物本体无法起到保护作用,还造成了较大危害,应予以揭裱重装。

二、修复流程

(一)消毒与除虫

书画属于有机类文物,容易滋生微生物。为了防止各种微生物发生交叉传播,一般会对文物进行消毒和除虫处理。灭菌除虫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对书画文物无不良副作用;其次,对工作人员无害并且不污染环境;最后,能高效除虫并且基本无残留。

针对本幅作品存在少量微生物损害的情况,我们采用化学杀虫法中的药熏法:将作品本体和专用的药物放入文物箱中,药物有较强的杀虫作用,且挥发性快,待微生物完全杀死后便可取出文物。

(二)去污与清洗

作品在清洗前要先进行除尘与去污,先用软毛刷将画面上的灰尘轻轻刷去,以减少画面上粘有的粉尘、微生物等;其次,剔刮去污,主要是针对画芯上的蝇粪、黑点及破洞黑口,用刀尖小心剔刮干净,切勿触伤周边的画体而损伤画面。去污除尘后是清洗画芯,对于不宜采用中国传统修复中常用的“水洗法”进行除尘去污的,可选用“面团粘污法”[2]39。对于古旧字画,特别是文物,要遵循一定的修复原则,保护修复以传统为主,对损害程度不严重的最好不作处理,对病害严重的应先作处理,尽量减少对书画的损害。对古旧书画表面污染的清洗,在书画修复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长期实践证明,清水洗画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适用于中国书画,对纸张绢帛不会造成损害。水洗书画,主要针对画芯上的尘污、水渍、茶渍、霉菌等采用不同温度的清水进行浸泡、烫洗、冲淋等,然后用毛巾卷成卷,把画芯里面的污水全部从边挤出,吸去水分,洗去画面吸附的有色污染物。

此幅《设色松石图轴》破损程度严重,画心完全断裂、支离破碎,不可展出,严重影响到作品的欣赏性和艺术效果,必须去掉旧裱件,重新装裱。在清洗作品前,先在案上垫一层皮纸,将画心拼接好并打湿,复原画面,同时检查画心是否有缺损,而后再对画面进行清洗。这幅作品为纸本作品,我们使用原始的方法清洗,先将纯水烧至一定温度清洗画心,热水不能直接倒在画心上,以免水流过快过急把画心冲破或使画心飘浮移位。清洗应由上至下,淋去尘污,让脏水流出,而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吸去脏水。如果画面很脏,可用清水反复淋洗,直至淋洗后的水的颜色逐渐变清为止。这一工序必须认真仔细,因为书画文物经过长时间保存,纸张变脆,如果过分清洗且没有把握好力度,纸张很容易被冲破,从而给书画本体带来新的伤害。

(三)揭旧

在修复装裱的过程中,画芯的清洗与揭裱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于“揭”这道工序,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过:“书画性命,全在于揭。”“揭命纸”是揭取的重要环节,因为“命纸”是直接托附在画芯后面的托纸,稍有不慎就会把原画芯揭去半层,使画意失神,有的会揭伤画面。更有甚者,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操之过急,直接将画芯放在台面上,揭完后起不了台或勉强起来也是支离破碎,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有的作品,如绢本的书画,在不影响文物保护修复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不揭去“命纸”。

针对此幅作品,由于画芯完全断裂,所以必须除去其装饰材料,揭去褙纸及“命纸”,修补残缺,再按要求装成合适的样式。具体操作如下:在洗好的画芯正面,刷一张略大于画心的皮纸,使其平贴于画芯上;然后将画芯朝下,平放于案台上并刷平;接着用手指轻轻揉搓,搓出一部分看能否成片;再视画芯的破损程式及浆糊与纸的粘连程度,综合采取揭、揉、搓、捻等不同的手法。“揭”的水平如何,将会给书画寿命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像这样的忠告屡见不鲜。由于“揭”的不当,对画心造成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因此,在揭取时,要胆大心细、循序渐进,如发现快揭到原画芯,应停止揭取,同时用毛笔蘸浆水,使损伤复原,同时改变方向轻轻揉搓。修复师在对古旧书画进行修复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心细如发,揭取工作要循序渐进;如果一天无法完成,那么须用湿毛巾覆盖在画芯上,防止水分蒸发,待第二天继续进行揭裱工作。揭“命纸”宁慢勿快,宁轻勿重,既要干干净净地揭去旧纸,又要完完整整地保护住画心,使作品“焕发青春”,还原作品的神韵与光彩,只有这样,才能延长书画作品的寿命。

(四)补芯、托芯、贴条

大多古旧字画画面残破,“补芯”是一道极其重要的工序,但此幅作品的画芯较为完整,没有大面积的残缺,因此可以直接托芯。旧画的托芯与新画相比要更为小心,以笔尖触及画芯,同时尽量减少来回重笔的次数,避免细小画心移位;擦净画心四周的余浆,挑净排笔毛及纸屑等异物,上好软局条,而后将配好的备纸托上,小心揭去皮纸,晾干。

画芯托好、晾干后需在其背面断、折处进行贴条处理,避免画芯继续受损。贴条用纸的厚度以与原画芯厚度相仿为好。针对此幅作品画芯断裂严重的情况,贴条至关重要,贴条一般要求无论画心断、折大小或多少,都要逐个贴到。为防止辨认不清,可将画心平铺于拷贝台上,利用透过的亮光进行粘贴,不可漏贴。

(五)全色

古画有残缺处,不妨以笔全之,全色是修复过程中较为精细的一道工序。它是在书画本体修补后的空白处,按作品原有的色调进行补全复原,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本幅作品较为完整,无需进行全色及接笔工作。

三、结语

以上即为《设色松石图轴》修复的全过程。经过修复,使原本残破不堪、无法欣赏与展览的一幅作品保持了书画的“原真性”,延长了其寿命,恢复了作品的审美、历史等多方面的价值,使作品能充分展现其应有的艺术魅力。书画修复是对书畫进行长期保存的一项基本措施,合理的修复可以很好地保护书画作品。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和传统习惯的有别,各地对书画的修复手法不尽相同。为抢救祖国文物,各工艺流派之间应取长补短,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更多的古旧书画能够恢复其青春。

注释:

(1)来源于360百科,网址:http://baike.so.com/doc/5688675-5901372.html.

参考文献:

[1](明)周嘉胄.装潢志[M].上海:中华书局,2013.

[2]南京博物院.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修复
关于提升架空地线断股修复工作安全性的研究杨暘
燃煤电厂湿法脱硫浆液循环泵耐磨修复新技术简介和应用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
WebSocket安全漏洞及其修复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
试论艺术教育的创新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