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类词划界标准新探

2017-06-08刘燕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腐败

刘燕

摘 要:兼类词的判断标准可以分为“单类”“倾向兼类”“兼类”三个阶段,“倾向兼类”是从临时活用的动态状态向具有新意义且独立使用的静态状态过渡的阶段。在确定是否兼类的问题上,应适当使用溯源法,即语义探源,因为不考察词的最初词性,就无法确定是否转类、兼类。而判断是否兼类主要是依靠频率统计法,当两种词性的分布比例在频率统计的边缘时,可以考虑意义是否发生变化,如意义已经分化,则为兼类。根据以上原则可分析,“腐败”是名、动、形兼类,并且趋向转类;“衰败”是形容词倾向兼名词类。

关键词:兼类 倾向兼类 腐败 衰败

一、引言

活用和兼类是在汉语词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关于兼类问题的研究有很多,但都没有对兼类与非兼类的划界标准,特别是对临界点具体数值的处理作出详细的解释。

我們根据马彪、邹韶华(2002)提出的“取值法”来判定兼类的划界标准。即“当一个词的新用法已达到(或超过)原用法的50%或与原用法比率相等(或超出原用法)时则为兼类”。有些词经过考察后虽然没有达到兼类的这个标准,但和这个标准数值很接近,这时就要考虑该词的意义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意义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经产生另一个词类的意义),那么也判定该词为兼类词,这样的情况在考察中非常少见。标注结果为单类的词中,如果在动词或形容词中某一个词性的比率占绝对优势,而另一类词性的出现率很小,那么只能视作活用,不能看作兼类。

在兼类和单类之间,还有一个倾向兼类的阶段,即一个词的新用法已达到(或超过)原用法的25%、但未达到50%的情况。说明该词的新用法已经趋于广泛,有向兼类发展的趋势。

本文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CCRL语料库,包括“名家小说”“人民日报”“大陆小说”“港台小说”“科技论文”五个部分,涵盖不同的语言风格,可以全面地考察词的语法、语义的分布情况,考察结果更加合乎语言事实。

二、“腐败”标注分析

“腐败”可以指食物、木材等腐烂变坏,也可以比喻人事的堕落变坏,还可以形容制度、组织、机构、措施等的混乱、黑暗。从意义上看,“腐败”一词既有动词义,又有形容词义。关于“腐败”的考察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关于“腐败”的1773例有效语料中,“腐败”表示“食物、木材等腐烂”义的句子非常少,“腐败”的主要用法是其比喻义,指人、事、组织、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腐败”的形容词用法共出现1013例,占总数的57.13%,在句中主要作定语、谓语、宾语。如:

(1)这段时间,正是近代中国史上所说最混乱、腐败的军阀时代。(沈从文《水云集》)

(2)年青男女青春热情被腐败势力虚伪观念所阉割后的灵魂里。(沈从文《绿魇》)

(3)老一代腐败而无能。(林语堂《京华烟云》)

例(1)~(3)中的“腐败”分别是形容词作定语和谓语。其中“军阀”“势力”“人”的“腐败”,并不是其物质上发生变化,而是指精神上的腐朽、黑暗和无能,都是形容词意义用法。

在“腐败”的1773例语料中,动词用法共出现373例,占总数的21.04%,在句中作谓语和定语。如:

(4)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一)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食品安全法》)

(5)而我们读起《金瓶梅》来,则像吃了腐败的食品一样。(孙犁《论风格》)

(6)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严重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人民日报》2000年)

例(4)、(5)中的“腐败”都是指食物变坏、变质,是“腐败”的本义,是动词意义用法,分别是动词作谓语和定语。例(6)中的“腐败”指人的腐败,是“腐败”的比喻义。例(6)中的“腐败现象”是动词作定语,因为“现象”受名词和形容词修饰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受名词修饰表范围或科技术语,如“光现象”“热现象”就是“发光现象”“发热现象”,不能表示名词本身的情况,可以说“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不能说“学生现象”;而“现象”接形容词时一般是对这个现象进行肯定或否定,而不能构成同指关系(意义上同指一个内容,语法上不一定是同一个词性),所以可以说“好现象”“坏现象”,不能说“美好现象”“优秀现象”;动词修饰“现象”则一般不受限制。

在考察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表“思想陈旧”义的形容词性的“腐败”,如“腐败势力”,这些例子大多在早期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辞书在此义项(思想陈旧)下举例“腐败分子”似有不当,至少在今天看来,“腐败分子”和落后搭不上,“腐败分子”主要指贪腐堕落。

还有2条动词作谓语、直接接宾语的例句:

(7)那是腐败人心的东西!

(8)自然不会让这种人站上朝廷腐败朝纲。(羽昕《脱线娘娘》)

“腐败”还有387条用作名词用法的例句,占总数的21.83%,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宾语、介宾。如:

(9)应当理直气壮地阐明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腐败绝不是根本制度性的腐败。(《人民日报》2002年)

(10)他们是在野,可是由于军阀政治的腐败,却渐渐获得了一种领导的地位。(朱自清《论且顾眼前》)

“腐败”由原动词用法发展出形容词用法,比喻腐化堕落,原义已经不常使用,动词的比率越来越低。随着国家反腐败力度的加强,“腐败”一词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及各类组织机构中,它的形容词用法也越来越广泛,作主语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而表“食物变坏”义的“腐败”逐渐被“变质”所替代。据考察,“腐败”的形容词用法是动词用法的271.58%,名词用法的比率也超过了动词用法,是动词用法的1.04倍。

综上,“腐败”已经是一个名、动、形兼类词,并且趋向转类。

三、“衰败”标注分析

“衰败”有“衰落、落后”义,动词意义主要表达衰落的这一过程,多是渐进的动态变化;形容词意义多是比喻义,表达衰落后“落后”的这一性状。关于“衰败”的标注结果如下:

由表2可知,“衰败”的动词用法占总数的58.07%,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如:

(11)从此之后家道开始衰败。(凌玉《二手娘子》)

(12)而众多弱项仍是一如既往地“衰败”着。(《人民日报》2001年)

其次是作谓宾和定语。如:

(13)随着清廷的衰败,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中国人已很难产生中国文化的优越感了。(《人民日报》1995年)

(14)衰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创新。(《人民日报》2003年)

“衰败”的形容词用法占总数的23.86%,主要作定语和谓语。如:

(15)把中国推向山河破碎、人民受难的衰败境地。(《人民日报》1995年)

(16)到19世纪末叶,中国的国势更加衰败。(《人民日报》1993年)

例(15)、(16)中的“衰败”都是“落后、衰弱”义,表达人们处境的悲惨及国家的落后。

名词用法占总数的18.07%,在句中主要作介宾和主语。如:

(17)目睹了中国从衰败走向兴盛。(《人民日报》1996年)

(18)中国的衰败,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后生不肯吃苦做事,不肯用脑子想事。(老舍《牛老爷的痰盂》)

从意义上看,“家道衰败”和“國势衰败”中的“衰败”没有太大的区别,之所以例(11)“从此之后家道开始衰败”中的“衰败”是动词作谓语,是因为前面受“开始”的限制;例(16)“中国的国势更加衰败”中的“衰败”是形容词作谓语,是因为前面有程度副词修饰。

“衰败”本义指事物的衰退、败落,唐·卢纶有诗云“韶光偏不待,衰败巧相仍”,这里的“韶光”“衰败”,就是形容词作谓语。后来,“衰败”又可指败落后的景象,可以当名词使用。考察结果显示,“衰败”的名词用法占形容词用法的31.12%,超过了倾向兼类的标准,但未达到兼类的标准。

综上,“衰败”是形容词倾向兼名词类。

注释:

①形容词的字短语。

②指该词性在全部用法中的比例。

③指该用法占原用法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3]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A].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马彪.词类问题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彪,邹韶华.如何解决辞书中词性标注的分歧[J].语言文字应用,2002,(8).

猜你喜欢

腐败
时局图
最后的晚餐
把脉“腐败亚文化”
意大利:反腐课程走进中小学
体感腐败
腐败存量
目睹之现状
正确处理反腐败与防腐败的关系
腐败至死怎么死
祖马再次面临腐败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