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征的几个基本问题
2017-06-08白雪峰孙晓凯
白雪峰?孙晓凯
【摘 要】 长征使得中国的革命转危为安,历来是海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简要研究长征名字的由来与长征的原因,及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为了寻找真理;长征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确立其指导地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长征最宝贵的经验;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红军;长征
一、“长征”的历程
长征是指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最初并没有使用“长征”这个名称。中央红军行动之初的目标是到湖南西部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因此,在当时称此次行动为“长途行军与战斗”、“远征”或“战略转移”,而在发布命令与指示时则称为“西征”、“突围”。
1935年5月,当红军进入在四川西南凉山彝族地区时,朱总司令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这是最早见到使用“长征”一词。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毛主席在中央红军全军干部大会上这样说道:“从瑞金算起……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从此,“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始被广为使用。
据统计,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途经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途经8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途经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途经4省,行程近万余里。
我们常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指中央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对长征的认识将会更加科学,我们现在所讲的长征已再单指中央红军的长征,而是包括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在内的中国工农红军整体,他们分别由不同的起点出发,数十省,行程数万里,爬雪山,过草地,经历无数次大小战役,最终会师陕北,完成人类史上的史无前例的战略远征。
二、为什么要长征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革命,而是继续领导武装起义,建立并扩大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国统区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起,国民党军队开始对共產党发动连续大规模军事“围剿”,中国工农红军便展开了反“围剿”战斗。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东北军驻地。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大肆侵略,短短四个月东北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寇的铁蹄践踏。在民族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并表示愿同其他武装力量“共同对日作战” ,推动抗日战争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中心任务。但此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持妥协退让的态度,且依然没有停止对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在正确军事战略思想指导和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中央红军连续四次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3年9月,国民党又一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而领导第五次反“围剿”的最高指挥员李德是一个外国革命者,不了解中国的情况,而且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指导思想占主导,所以红军在反“围剿”过程中一直失利。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队占领福建长汀开始向瑞金推进,中央红军开始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并进行北上抗日;一个月之后,红二十五军也开始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转移;红四方面军是在1935年3月至4月下旬渡过岷江、涪江、嘉陵江,向四川、甘肃边界进攻,协同中央红军在川、滇、黔的作战。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开始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首先是为了保存党的基干力量,进行战略转移,从而突破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剿”,长征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北上抗日,有力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三、长征的历史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缔造出的伟大奇迹,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空前绝后的英勇壮举,是无数的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书写出来的壮美史诗,对我们党、国家、民族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1、长征是为了寻找真理
对于长征的意义,毛主席是这样概括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中国工农红军双脚丈量土地,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理。
习总书记指出:“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但是战争年代比和平时期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迅速的检验决策的正确与否,然后将正确的观念予以保持,迅速地将错误的认识摒弃。真理通常会被比其自身更为巨大的困难所淹没,而真理往往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寻找到的,困难愈多愈大,证明此时人们离真理愈近。
2、长征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确立其指导地位
1934年11月,湘江战役红军损失过半。红军之所以损失如此惨重,是因为指挥者的“左”倾冒险主义,没能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这一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1935 年 6 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时,关于长征的行军路线在党内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主要为:毛泽东认为应继续北上,以便开赴抗日前线,领导和推进全国性抗日运动;张国焘却主张向西进,避开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到其势力薄弱的新疆、青海、西康等地。长征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1935年6月26日,经两河口会议的充分讨论,多数人支持北上的意见, 1935年 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事实证明,红军北上陕甘是最明智的选择,而张国焘的南下路线带给中国的只有惨痛损失。实践再次证明了毛泽东的思想思维的正确性,毛泽东思想最终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了为指导思想。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长征最宝贵的经验
战争瞬息万变,长征中红军总能够在危急关头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离不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方针策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则是这个理论成果的精华,是中国革命制胜的法宝。
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始终没有放弃,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制定战略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领导中国革命,调动起人民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同样,今天我们搞建设也不能是只说大话、空话、套话。如今我们搞建设要继承长征的优良传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独立自主的领导人民搞建设,这个传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4、伟大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跨越历史的长河,长征已成为一个时代符号,久经岁月的洗礼,长征精神将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队的生动缩影,它突破了跨越了时空的阻隔成为了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斯诺,将长征誉为“震驚世界的行军”。直到今天,长征精神依然鼓舞、震撼、感召着人们,许多人循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自发的体验长征精神。今天我们在发展中有着更多的机遇,但于此同时,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在前行的路途上有许多的“雪山”“草地”需要我们一一征服。我们始终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革命先辈们递过来的长征精神的火炬永远地传下去。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中国共产党党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4] 杨尚昆.全国主力大会和[J].党史研究,1985.5.
【作者简介】
白雪峰(199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与经验研究.
孙晓凯(1990-)男,汉族,山西沁源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球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