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习声乐的一点体会
2017-06-08朱爽
朱爽
摘要: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本文主要通过声乐技术、声乐心理和声乐记忆三个方面谈一谈声乐学习的体会。
关键词:声乐技术 唱法练习 声乐心理 声乐记忆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078-03
有不少爱好歌唱的中青年人士求教学习唱歌,听他们演唱,确实有一部分人唱的不错,真假声运用的还算自如,但还是有一大部分人唱的很吃力,缺乏科学的发声方法,低音下不来高音上不去,没有一点音乐的美感。这部分人共同的特点是没有呼吸支持,真假声混合歌唱的方法基本不会。笔者通过自身学习,主要通过声乐技术、声乐心理和声乐记忆三个方面谈一点体会:
一、声乐技术
真声又称大本嗓,大白嗓,跟我们说话的声音一致。是通过声带拉紧,两声带靠拢振动,靠声带张力大小来调节音的高低。真声有强烈的“个性”,每一个人的音色不一样也就靠真声起决定作用,音乐中称为基音。真声的音域不宽,一般到小字二组f(具体因人而异,也有到小字二组be),再往上就是假声,没经过训练的学生就开始脱节了,出现两节声音。
假声又称小嗓,是柔和的、空洞的声音,位置高的声音。声带张力不强,声带拉紧作边缘振动,音质不同于真声。假声一般在小字二组f(e)以上声音的威力得到充分发挥,音乐中称为泛音。假声音色单调、失去“个性”、声音没有张力,没有共鸣,没有表现力。
混合声是真声和假声两者相结合的声音。现在多采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它有利于声音统一连贯,低音不虚,高音不炸,给人感觉是一个整体。真假声的比例就决定了每个个体的音色,因人而异。混合声的运用有利于重机能和轻机能的转换,声音更加平衡,声区更加统一,对嗓音有效的保护,混合声已被越来越多的歌唱者所采用。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运用混合声呢?在具体运用中,就是要求在低声区避免全用真声,高音声区避免全用假声,方法有很多,笔者更倾向于以下几种方法:
二、采用“哼鸣”唱法练习
虽然“哼”在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歌唱中的“哼”练习同生活中的“哼”还是有本质区别,但一定要在叹气的状态上“哼”,用生活中不服气的感觉,瞧不起人的感觉哼也对。主要注重叹气的感觉,不要加额外的劲。哼唱时位置一定要高,不要让声音落在嘴里,要唱到鼻梁上方眉心处。只有叹气的力量,就像放风筝一样,使喉腔自由与放松。只有这样才能把“哼鸣”唱好。“哼鸣”在笔者平时教学和学习声乐时占有很大份量,在“哼鸣”中笔者得到了很多益处,哼的是位置和气息,哼的点而不是面。
“哼鸣”有两种:一种是闭口哼鸣;一种开口哼鸣。初学者一般先练习闭口哼鸣,先做闭口哼鸣有利于初学者找到声音的位置,以便更好对鼻咽共鸣的感知和利用,闭口“哼鸣”哼的是眉心处的点,在正确的方法下练习好闭口哼鸣后,开始尝试练习开口哼鸣。开口“哼鸣”的状态、位置、共鸣效果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开口“哼鸣” 哼的是鼻咽腔,通常称这后面这一块,共鸣要大一些。但为什么要采用两种哼鸣呢?一个是检查哼鸣的对不对,一个是有助于歌唱时的换字平衡,所以哼鸣训练要两种同时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身体要自然放松,保持一种积极状态下吸进适量的气息,相比平常生活呼吸多一点就行,但不能吸得过多,不然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在此基础上叹气的哼;口腔适当夸张大一点,舌头要放平,舌尖轻贴着下牙背部,肌肉放松不要咬紧。轻松哼出来即可,口腔和嘴巴不掺杂额外的力量,一定是“哼”出来的,感觉眼前上方有一条线一样,每个音高都哼在这条线上。
练习时先唱“m”,在位置不改变的前提下唱“mi”“ma”,可以用上行五度音练习,也可以用下行五度音练习,因人而异,笔者较多采用下行五度音练习,这更接近于叹气状态,用适当的速度,音与音的连接要非常连贯,注意气的流出要均匀舒畅,每一个音都在叹气的状态上,不能一个音一个音蹦出来,要像一串珠子一样。初学者哼鸣时不宜哼得太高或太低,高音不宜超过小字二组e,低音不宜低于小字组a,但也因人而异做适当调整。
练习哼鸣时,方法一定要正确,如若不正确,适得其反,哼唱正确了,带出来的声音才会好听。方法正确了开口和闭口都不影响声音,只有这样,嘴巴在做咬字动作和做表情动作时,就不会影响声音。用哼鸣的状态带出所有母音,在唱母音a,e,i,o,u时一定不能丢掉哼鸣的状态,哼鸣就像“针眼”一样,所有的母音都要从针眼中穿过去,就像一根线上穿着许多铃铛一样。
当然还是要通过一些母音进行综合训练,解决音乐的平衡,可以采用“咪”“媽”等进行练习,因为中国汉字的特点可以通过一些组合来训练,如:“母、毛、美、莫”等等,记住一点就是咬住音头(声母),这是舌头和嘴巴的工作范围,其余就归舌根后上方了,也就是韵母和归韵的问题,也就是许多声乐大师讲的“咬住前面兜住后面挂在上面”,这样就字正腔圆了。
三、声乐心理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声乐只是表达情感的一部分。经常会听到“以情带声”这样的词语,古人有“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样的说法,说明情在歌唱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作品的曲子,各民族的特点不一样,音乐的调式各异,语言习惯不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又不一样。经过演唱者二度创作,就能比较完整的表达歌曲的内涵。
情感是每个人内心的表达,歌唱者用声乐的技巧和艺术的修养表现感情,用歌曲深情的情感体验唱出沁人肺腑,感人至深的动人旋律,这样的声乐演唱才是好的声乐演唱,声乐演唱最重要的是将歌唱的技术转化为技巧,将技巧转化为微妙的情感意蕴,赋予技巧以情感为生命,成为有意味的情感表现。对于歌唱者而言,拿到一首声乐作品,都要认真的分析作品曲式特点,音乐线条的走向,歌词所表达的意思,作品的感情,都要深刻理解分析,用感情来带动声音,没有感情处理的声乐作品是苍白的,听起来干巴巴的,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更不可能给别人带来感动。只有赋予了声乐作品以真情实感,歌唱才有生命力。
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有其重要的作用,情感的投入对声乐来说是一加一不只等于二的问题,有时情感到位声音也就自然了。一个没有情感的声音是空乏的,没有生命力的,给听者一种生涩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的去朗读作品,体会词曲作家的意思,再经过自己二度创作,赋以自身的情感,作品就有生命力了。
中国的作品讲究字正腔圆,咬字吐字在歌唱中非常讲究,在笔者学习和教学中发现朗诵对发声有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个学员朗诵基础好,习惯好那他的声乐训练包括歌唱就要容易得多。很多学员出现气不够或者声音出不来,把歌唱想像得很复杂,总是问声音该从哪出来,其实没有那么多大道理,都是内心起了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思想上的正确声音形象有利于协调肌肉活动。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在练习是一定要有目的性,只要有感情的朗诵出来就没问题,怎么读就怎么唱,一定要自然,不要刻意去讲究,或者做个什么声音那都是不对的。只有有感情的朗诵,再在这个基础了夸张一点就解决了气息和位置问题。
四、声乐记忆
一个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对声乐学习是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一个多方面的的記忆,包括肌肉记忆、听觉记忆、感觉记忆和情感记忆,这对初学声乐者来说难度很大,往往正确的使用肌肉,正确的声音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获得。初学者开始是记不住这种声音概念的,有时是对的,问学生是什么感觉,怎么唱的,叫学生再来一遍的时候就不对了,这也就是记不住声音感觉和肌肉记忆。其实声音概念的记忆在思维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往往对声音概念的认识,起初不是完全正确的,经过一段时间正确方法的训练,就能以其活动的结果来检验其实践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推动我们去改正错误,从实践中不断的精确和完善起来。所以这种记忆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问题,有一个过程。
在歌唱中一定要弄清那些地方是用力的,那些地方是不用力的,有些力量是你自己都感觉不到的,总之多余的力量是不能用的,俗话说得好四两拨千斤,专家们都说“前松后紧”这是有道理的。笔者总结为下巴放松,胸部挺立但而不僵,双肩自然下垂,精神充沛,劲儿使在后背后腰,只有这样你就知道哪儿该用劲哪儿不该用劲。开始就要求学生记住这此东西,不然他(她)们就乱了,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慢慢地就有了记忆。
听觉记忆也是声乐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当自身发声正确时通过内耳传达到感觉神经的记忆要精准,这直接影响歌唱效果,也影响肌肉作用,听觉记忆不正确就会有多余的肌肉力量参与工作,直接影响发音,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慢慢解决。比如:有条件的多听一些流音乐家的现场演出,也可以听一些歌唱家的唱片,或者是声乐讲座,也可以通过老师的示范,教唱等等。只有通过多渠道的学习加深自身对声音概念的记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