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7-06-08张媛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27期
关键词:故乡课文语言

张媛

什么是高效课堂?就是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培养。或者说,就是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教学问题合理设置,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注重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主宰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语文教学才会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提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儿当如孙仲谋”。孙仲谋就是孙权,那么孙权是怎样一个人?他有何能何德能让曹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又是采取什么方法规劝一位年事已高、位高权重、不愿学习的大将吕蒙来学习的呢?劝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呢?带着这些问题,这一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来聆听一下《孙权劝学》吧。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恰当的导入语的设计,更能激活课堂

语文教学,用优美的导入法,既是一种享受,又积累了语言,美化了课堂,吸引了学生,一节课的开始,不能忽略了合适的导入语。比如,教学《台阶》一课,导入语很不容易设计,而有一位语文教师则用多媒体展示出生活中不同用途的台阶,配上适合各种台阶的优美语言,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的注意力,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和掌声。有文化内涵的导入,更会成为学生良好的积累。比如,《故乡》的导入:中国人对故乡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思,一旦远离故乡,往往就生出思念故乡的愁绪:你听,崔灏站在黄鹤楼上高声吟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你看,李白漫游祖国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想,異乡漂泊的马致远,当“夕阳西下”时因思念故乡而“断肠”。而辗转外乡多年的迅哥儿,满怀喜悦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带给他的倒是满怀愁绪,那么,他的思想深处受到怎样的触动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乡》,找出原因吧。这样,就能抓住学生,让学生带着真情实感投入学习。总之,一堂好课,不能忽略合适的导入语。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打造活力课堂

爱默生说:“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这句话同样适合于语文课堂大舞台,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教学《核舟记》这篇古文时,对于船头部分的三个人姿态、神情的理解,很多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翻译的基础上还不明白,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来表演苏东坡等三个人的位置、神情,选择表演到位的一组学生上台演示给大家看,在学生的会心一笑中理解了课文。再如,《愚公移山》一文,写了一位“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的老愚公决定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后被山神感动搬走了大山的故事。在学生掌握实词虚词含义、理解本文大意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两个问题供学生辩论:(1)有人说:“愚公真的是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教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路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如何看待此言论?正方观点:愚公不愚;反方观点:愚公实愚。(2)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或愚公精神过时了吗?又如,《奇妙的克隆》一文,可设置如下问题: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以“我看克隆”为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又比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故事情节可一略而过,重点抓住品读课文、把握人物这一环节,设计问题:你对谁最感兴趣,找出你认为最能吸引你的片段,读一读,说一说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一篇篇课文,在不同的教法下,就会“活”起来,会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很重要的。余映潮在教学《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时,读了一百多遍课文,而且很重视课堂上的教师范读,声情并茂。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朗读能带给学生愉悦,比如,课文中重点段落的品读,古文的品读,理解后读一读,读出层次来,朗读抓实了,课堂气氛也烘托出来了。

四、注重课前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可通过事先集体备课的交流,集思广益,教师对几种目标了熟于心,然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许多人都把提高课堂效率的目光投向教师,要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其实学生也需要备课,那就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第一步,有人这样形容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预习是摘取金牌前的预赛”。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弄清课堂上要涉及到的重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激起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作为教师深知:只有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中心,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才能体验作者的情感。“文不读熟不讲”,这是许多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常说的一句话,那么对于学生,他们必须有充足时间自主接触文本。但课堂时间的是有限的,如果留足时间给学生熟读,势必会造成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如果不留足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进行自主探究,文本的生疏会使课堂学习不仅节奏放慢,而且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也会停滞,或者说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就只能是蜻蜓点水或不着边际。因此,预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是课堂学习的铺垫,能为高质量的教与学打好基础。只有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才能确保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五、提升教师教师个人魅力,增强课堂感染力

教育者应该是思想者,教育的力量说到底是思想的力量和思想感召的力量。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语言教学,而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有强烈的人道、人性、人生、人格意向。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有人格魅力。程少堂说:“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然具备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二是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三是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靠的是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内在功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书写既要规范又要洒脱,言谈举止既要端庄儒雅又要好动活泼而有亲和力,语言既要有板又要有眼还要有些书卷气而且诙谐幽默。所以,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的人文精神,以人文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悟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造就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情境,使师生共同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掌握运用语言的本领。

总之,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也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水涨船高。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应当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反思,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故乡课文语言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有我语言
故乡常在我梦里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