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误读的浪漫

2017-06-08王小林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玉门关凉州边塞

王小林

吟王之涣的《凉州词》时,我与不少人有着同样的感觉,那就是此诗有着明显的地理错误。据现代考古资料证明黄河远离玉门关,玉门关地势平坦也无“万仞山”。难道是千年錯误?查过许多资料后,有人找出证据证明古人传抄诗文出了错了。因草书形近的缘故“沙”抄为“河”,“直”抄为“远”。读“黄沙直上白云间”,似有写实的味道,那“一片孤城万仞山”又错在哪里?唐诗有“沙”“直”二字诗句也不少,单单王之涣的《凉州词》有如此争议呢?退一步说,古人有笔下误或后人改动了此诗,为什么《凉州词》还传唱至今?因为《凉州词》里有今人误读的浪漫。

一、千里之景,组合想象

浪漫色彩的古诗离不开想象和夸张。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诗句往往对眼前的景物进行了想象和夸张,备受人们推崇。由生平可推测王之涣无边关生活经历,只是游历丰富,钟情山川。通过友人王昌龄、高适了解了边关情况,他在《凉州词》中对千里之外边关景色进行大胆的想象,巧妙的组合。“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边塞诗名句中,可知关隘、明月、大漠、长河、风雪等边塞异域风景皆是入诗典型意象。王之涣把“黄河”“白云”“万仞山”“孤城”几个在地域不相关事物组合在一起,实虚结合,创造出似有似无的边塞壮丽景色。乃千古绝笔。

李白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形象地描绘出黄河之远之长。而“黄河远上白云间”以白云侧面烘托,黄河在白云中时隐时现,从高山而来,气势不可言状。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瀚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

古之楼兰有水有草,一千年多前变为黄沙之地;罗布泊二百年前有水有鱼,现在变为不毛之地。据现代考古证明,唐代的玉门关也是建在水草丰美的要道上,因为水是穿越荒漠的保障。如果那时玉门关就是“黄沙”漫漫,那么还有商旅之行吗?

二、千里异域,寄予孤寂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维、柳宗元两位诗人把孤寂寄予眼前之物。王之涣把孤寂寄予千里之外的“一片孤城”“羌笛”“春风”。“一片”给城以形,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城之渺小“孤”为一为单,孤独之感油然而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瀚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那也是王之涣的独立特性孤寂情怀啊!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三、千里边关,倾诉豪情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 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十五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

猜你喜欢

玉门关凉州边塞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最爱凉州面皮子
用乡愁敲打城门
凉州七里十万家
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和酒意象例谈
凉州词
凉州词
塞上曲
边塞饮酒记
试论唐代士人的边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