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朱自清散文美学意蕴的探讨

2017-06-08李慧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意蕴朱自清形容

李慧

朱自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民主战士、散文作家和学者,以《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篇,致力于散文的他被称为“散文圣手”,他的散文有着“白话美文的模范”之说。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作为中国散文史上的大家,创造了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有西方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对“ 五四” 以后以及当代的散文作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朱自清的散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有4篇之多,因此把握和理解朱自清散文的美学意蕴,对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感情真实细腻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其应该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真实细腻的情感不可分割的,他的作品正是这种真情的体现带有强烈的自述性。就如郁达夫所说的现代散文“个性化的表现”,比小说“更是带有自传性的色彩了”。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从肺腑出”,是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能够感人的原因。《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就是最普通的父爱。文中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用最普通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人间最普通真挚的感情——如山的父爱。文中开篇就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能够适应初中生的接受心理。学生能把目光聚焦在背影,减少了文章结构或者语言上的理解困惑。可是朱自清并没有在这句后直接描写父亲的背影,而是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革职后的生活,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文中还写到了父亲的一句话:“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很简单的一句语言描写,给父亲的背影直接涂上了一层悲凄的抒情底色。“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很简单的语言描写,写日常生活之情,写得真诚而质朴。

二、语言质朴纯真,特别是修辞的运用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典雅的美。《匆匆》《背影》等文章中,娓娓道来的讲述就好像在话家常,自有一股亲切感。正如赵景深所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但朱自清对口语化的语言不是掇来就用,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改造和锤炼,赋予这些口语以特殊的“达意”作用,又给人以清秀感。用朱自清自己的话说即是“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将生活的经验表现、传达出来”,走“明白痛快的一条写实的路”,其中包括通感、拟人和比喻等。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用“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在月光薄雾笼罩下的荷叶和花,在形容光和影时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且美妙,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三、文章结构精巧

好的散文并不是所谓的“形散神不散”,好的散文不仅是神不散,形也不散。朱自清的散文就很讲究结构,他的散文虽然篇幅大多不长,但是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结构是独具匠心的,作者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开篇点题背影,給全文奠定了悲凄的感情氛围;第二次是望父买橘,细节描写刻画背影,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通过四次背影的描写表达了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篇章结构精巧,神不散,形亦不散。

猜你喜欢

意蕴朱自清形容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别无长物
朱自清的较真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一干二净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废寝忘食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Walk on Eg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