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小斌《天鹅》的悲剧阐释

2017-06-08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南宁530299

名作欣赏 2017年15期
关键词:赛里木湖崇高天鹅

⊙王 平[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南宁 530299]

徐小斌《天鹅》的悲剧阐释

⊙王 平[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南宁 530299]

徐小斌的长篇爱情小说《天鹅》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故事。宿命论和神秘美构成这部小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而穿插的音乐成为小说最大的特色。本文主要从宿命论及音乐的运用对作品的悲剧意识、爱情观等方面进行解读,重在阐释这部小说的悲剧审美意蕴。

悲剧 爱情 宿命论 音乐 审美意蕴

辽阔富裕的新疆有着覆有皑皑白雪的群山环抱,牛羊成群的茫茫草原孕育着一个个古老的美丽传说,赛里木湖这颗“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埋葬了无数为爱殉情的痴情男女,其中也沉睡着我们的男女主人公——夏宁远、古薇。

徐小斌的《天鹅》讲述了年过四十的作曲家古薇在一次新疆之旅中遇见小她十多岁的青年军官夏宁远,二人超越世俗种种距离而真心相爱。夏宁远为了救被误以为患了“非典”而遭隔离的爱人最终真的感染了“非典”死去。在二人共同创作的歌剧《天鹅》上演之后,古薇在一个月光妩媚的夜晚走向了人生的终点——赛里木湖。徐小斌很巧妙地应用一系列的手法将这出爱情悲剧娓娓道来,本文将通过悲剧性的表现和悲剧的审美意蕴来解读《天鹅》的悲剧性。

一、悲剧性的表现

1.悲剧性通过宿命论呈现,具体表现在预言、暗示、象征、渲染等手法的应用上

首先是预言的应用。“他说,‘古老师你知道吗?天鹅对伴侣绝对忠诚,如果被拆散了,它们就得死。’”夏宁远对古薇说的第一句话就预示了他们之间会像天鹅一样为爱殉情的结局。“天鹅”作为爱情忠贞不渝的化身象征了二人之间纯洁的情感,古薇投身赛里木湖印证了开头的预示。赛里木湖是作者精心构建的又一象征物,它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传说此湖是由一对为爱殉情的青年蒙古族恋人的泪水汇集而成的。作为一位浪漫的艺术家,徐小斌一定听说过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所以她才把男女主人公的浪漫邂逅和最终归宿安排在这个像一块蓝宝石的湖边。这一意象也预示了二人的爱情会是一个悲剧,这样才符合赛里木湖的凄美传说。预言是宿命论的重要体现。女巫温倩木仿佛是神的化身,她的职责是引领男女主人公逃脱命运的诅咒,而唯一的方法就是二人不能相爱。女巫对古薇说:“你还会恋爱。但我劝你一句,别把爱情看得太重,不然会伤人伤己。”女巫是宿命的传声筒,是天机的泄密者。预言还通过寺庙的签语来表现。“……在她摇动签筒的时候,似乎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预感,那是一种不祥之兆,那种不祥如同瘟疫一样弥漫到周围的空气里。——飞鸟各投林。”这句签语也为故事的发展涂抹上了浓厚的宿命意识,在小说中反复出现。

其次是巧合的应用。在小说里有一个潜在的“男二号”——初恋Y。从古薇第一次见到夏开始就让她回忆起已经逝去的初恋Y。夏宁远二十九岁,与古薇初恋男友死去时候的年纪一样,他们都爱好音乐,有着相似的容貌。古薇甚至于觉得眼前这个二十九岁的大男孩就是初恋投胎转世的化身。“难道,眼前的男孩是她爱人的转世再生?!啊,转世再生!”转世再生的佛教观念是宿命论在小说中的另一表现形式。最后对景物的渲染也烘托了浓浓的宿命气氛。蓝色象征了忧郁、深沉和博大,赛里木湖如同宝石一样的蓝色湖水从一开始就为这个爱情故事涂抹上了忧郁的悲情色彩。小说中关于湖水有多处描绘,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与赛里木的湖水始终交相辉映。

预言、巧合、象征与渲染共同织就了命运这张大网,宿命论所传递的力量无处不在,它像一双巨大无比的手将男女主人公拽进命运的泥潭,无论他们怎么挣扎都于事无补。小说作者刻意安排的宿命论意识削弱了爱情的活力和女主人的主观战斗精神,营造的氛围也过于压抑,同时阻碍了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构建,使故事的发展、结局都在意料之中,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受到了限制。这一点是小说创作的不足之处。

2.贯穿始终的音乐是构建悲剧的骨架,也是悲剧发生的土壤

《天鹅》这部小说最大特色之一就是音乐贯穿全文。作者用音乐的声调音韵来比喻爱情的跌宕起伏,每一章的题目也是音乐术语,如“序曲”“辅助音”“变奏”等。男女主人公因为共同爱好音乐而心心相印,两人的感情也因共同创作歌剧而升华,音乐是他们爱情的媒介,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打破二人各种桎梏的利斧。尼采认为悲剧起源于音乐,“音乐是世界意志即世界原始痛苦的直接体现”。音乐诞生最初的动机就是表现人内心的痛苦。“我推测音乐具有产生神话即意味深长的例证的能力,尤其是产生悲剧神话的能力。”尼采的观点在古希腊神话悲剧中表现得尤为深切,音乐根植于西方的悲剧意识之中,音乐是悲剧诞生的土壤,这一点在古希腊悲剧中几乎成为金科玉律。在小说中徐小斌插入了大量的音乐与歌舞剧,遵循了西方特别是古希腊悲剧美的艺术典范,从而使小说呈现出舞台剧的效果,因此小说的悲剧性通过音乐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同时音乐也是作者构建悲剧情节的骨架,从头到尾贯穿全文,支撑起整部作品,作者将音乐的起承转合与人生的酸甜苦辣相融合,真正诠释了“岁月如歌”“人生如戏”。

二、悲剧的审美意蕴阐释

“悲剧,在西方的美学中其含蕴不仅是汉语译文字面上的悲惨、悲凉、悲伤、悲哀的意思,而是对崇高、雄伟、正义、真诚、善良、优美的歌颂……其情调是庄严、肃穆、典雅、凝重,甚至是悲怆、悲愤、悲壮。”悲剧因其广泛的情感而暗含众多的审美意蕴。徐小斌的爱情悲剧《天鹅》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将在下面的论述中一一阐释。

1.中西悲剧结合的经典之美

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以悲剧结尾的不胜枚举。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成了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悲剧的喜感就是同情心的表现。我们同情不幸者,所以不幸的事使我们愉快。境界愈悲惨,同情心的需要也愈大,因此它引起的喜感也愈强烈。”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都期待自己的人生是完满的,而在艺术审美层面上则倾向于悲剧。正如朱光潜所说,悲剧能唤起读者的同情心,对弱者或不幸的人施以同情之心满足了人们展现自我崇高的心理需求。无独有偶,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从古希腊的英雄悲剧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悲剧,悲剧作品俯拾即是。“悲剧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自古以来就是西方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其原因在于,悲剧能以最强烈的几种手段显示冲突、痛苦和死亡等等人生的悲剧性问题,从而引起哲学、美学上的深层思考。”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朱光潜等人对悲剧都有过深刻的阐述。悲剧的审美已跨越国度、种族和时空,成为一个永久探讨的话题。

其次在悲剧艺术的表现手法上也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国古典抒情作品大多使用“比”“兴”的表现手法。“白天那湛蓝的湖水现在在黑夜中变成了银白色,星月映照在湖里,像是一架价值连城的镶钻丝绸袍子,风一落,绸子就微微地动。”生动形象的比喻、优美典雅的语言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表达了主人公含蓄复杂的思想情感。古与夏的爱情虽然是一出悲剧,却没有给人以凄凄惨惨、悲痛欲绝的审美感受,而是生出无限的惋惜与怜悯之情。凄美哀婉的审美感受也是中国古典美的表现之一。西方悲剧文学的表现手法注重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流、幻觉和荒诞性是其主要表现特征。“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自己没了。而在天花板上,出现了一对天鹅,水晶般闪烁,耀得她眼花。”⑩这里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意识的流动使他们产生了幻觉,因此具有非现实的荒诞性。徐小斌小说——《天鹅》爱情的悲剧性和表现手法既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习惯,也符合西方的悲剧审美范式,从而为小说呈现中西合璧悲剧的经典之美。

2.超越世俗的抗争之美

古薇与夏宁远之间的差距不仅在于古比夏大了十多岁,还在于二人的社会地位,古薇是一名曲作家,虽然说不上赫赫有名但是才华横溢,而夏只不过边疆部队里的一名少校。二人无论在学识见解、生活阅历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这是二人无法逾越的鸿沟。其次便是地域的差距,古薇身处繁华喧嚣的北京,小夏在辽阔偏远的新疆部队。在面对种种差异的情况下虽然古薇起初表现出摇摆不定的态度,但他们还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冲破种种藩篱,甚至是不惜与命运做抗争,最后永远厮守。在小说里女巫一开始就告诫古薇她不能再谈恋爱,否则会伤人伤己。当她知道两人相爱之后又去告诫夏宁远:“……不要让任何过分的情感困扰自己吧!那都是太小的喜悦和烦恼!——更不要用生命做赌注。我们的神告诉我,一场人类的灾难就要降临了!”他们面对的是神的阻挡,是命运的诅咒,是用生命做筹码的爱情,这一切都早已注定,可是他们并没有为此放弃。他们心心相印,相互取暖,这些都让读者动容。命运因具有不可抗拒性而削弱人的斗志和反抗力量,而他们却大胆地与命运抗争,敢于与世俗做抗争,敢于与一切阻挡他们在一起的种种因素做抗争,古薇投身赛里木湖是她最有力的抗争方式。

朱光潜认为“人生最上的法门就是‘退让’。所谓的‘退让’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悲剧是最上的艺术,就因为它能教人‘退让’,能把人生最黑暗的方面投到焦点上,使人看到一切都是空虚而废然思返”。反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人所关注的焦点,对于现实和命运的逆来顺受从来都不会激发读者的审美快感。正是因为有古薇和夏宁远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精神,才凸显出面对逆境不屈服的抗争之美和爱情所散发的坚贞之美,这种爱情是人类洗净铅华后最本质的人性的传递和彰显,也是徐小斌所欣赏的爱情。

3.神话与预言构成的神秘之美

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还是中国传统的悲剧,都融入神话的成分以增加悲剧的神秘性。在现实中难以企及的愿望凭借神的力量去实现,使不可能的事情顺理成章地变为可能,从而表达了人们渴望完美的美好愿望。古希腊的悲剧就是写神的悲剧,古代中国融入神话元素的悲剧作品也不胜枚举。在《天鹅》中女巫就是神和命运的化身,她能准确说出古薇的身世遭遇和她未来所要面对的处境。温倩木的举止言行为小说增加了神秘的气氛,她也是神秘美的载体。与女巫身份相对的是萨满,他的出现使新疆这片本就充满神秘与神性的土地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女巫和萨满构成独具新疆特色的神话代表人物。其次预言也是表现神秘性不可或缺的手法。金山寺的签语是预言的传递,“飞鸟各投林”的签语是二人结局的预言,从而让整部小说的神秘之美达到了顶峰。另外,意象也为小说作品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天鹅作为爱情的象征并为爱殉情,且只有男女主人公见过湖中的天鹅。新疆赛里木湖幽深的蓝和凄美的爱情传说为故事的神秘性奠定了情感基调。薰衣草的紫色、断掉的琴弦这些都构成神秘的元素,从而使神秘性成为小说给人的第一审美直觉,而神秘之美给二人的爱情故事添加了悲情的浪漫传奇色彩。

4.为爱牺牲的崇高之美

朱光潜认为崇高感是构成悲剧的主要成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正是因为这种毁灭性使悲剧具有了崇高的审美效应。尼采认为:“悲剧主角,这意志的最高现象,为了我们的快感而遭否定,因为毕竟是现象,他的毁灭丝毫无损于意志的永恒生命。”痛苦与毁灭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主角的毁灭也是这永恒生命中的一个小小插曲,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无奈。悲剧人物往往受尽磨难却顽强不屈,因此他们被当作力量、勇气与爱的化身,使人感到振奋与喜悦,这也是悲剧崇高美的体现。好的悲剧除了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以外,更重要的是对人形成持久的感染力,使自我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趋向崇高。“布拉德雷所指出崇高所经历的两个必要情感阶段——第一个否定的阶段,第二个肯定的阶段。”夏宁远为了救被误以为患了“非典”而遭隔离的古薇,最终真的感染了“非典”而死去,古薇为了追随她的爱人而殉情赛里木湖。古薇殉情的举动可能被人所质疑,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爱情是个奢侈品,可有可无。可对于古薇来说爱情就是她的全部,两次失去了爱人已让她生无可恋。可能刚开始对她的行为不太理解,这就是否定的阶段,可是纵观整个故事会发现这样的牺牲是崇高且必要的。它让我们在人类肉体的渺小之下领悟到精神的崇高和爱情的伟大,为了爱情无怨无悔的付出,面对爱情时义无反顾的追求,维护爱情时相濡以沫的陪伴,这些为当下年轻人的爱情观提供了价值参考。

悲剧美的审美意蕴是广阔的,而美从来都只是相对而言,对美的理解糅合了个人生命的独特体验,以及世界观、爱情观等众多因素。徐小斌的长篇小说《天鹅》融合中西悲剧的经典之美、超越世俗种种的抗争之美、神话和预言相结合的神秘之美和为爱牺牲的崇高之美,共同构成这部小说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蕴。

悲剧总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也将最美好的东西毁灭。悲剧在文学作品中生生不息,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爱情是人类最后一息尚存的神性”便是徐小斌爱情观最好的诠释,爱情是上天赋予人类最美好的品格,它几乎等同于神的存在。而现实中的爱情是那么的可遇而不可求,对于爱情她既想亲近又想逃离,这种矛盾的心境必然导致她在现实社会中将无法获得圆满,所以她将美好的爱情寄托于另一个世界——神的世界,在神的世界里也许爱情可以成为永恒。

①②③⑨⑩⑪⑫ 徐小斌:《天鹅》,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第161页,第115页,第157页,第71页。

④⑤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第150页。

⑦⑬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第238页。

⑧⑭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陈伟功、王常柱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第151页。

[1]金路杰.余华《活着》死亡悲剧的崇高美[J].九州文谈,2011(7).

作 者:

王 平,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

猜你喜欢

赛里木湖崇高天鹅
赛里木湖-果子沟
一张图看天鹅奖
“热跑”天鹅
遇见赛里木湖
赛里木湖里有些云(组诗)
天鹅
优雅的天鹅
冰上的赛里木湖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