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园区里的“园丁一族”

2017-06-07

农民文摘 2017年12期
关键词:潼南示范园农庄

【农民心声】

过去守着田地、守着庄稼过生活,日子紧巴巴的。现在潼南区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我把土地流转出去,到园区企业做事,按时拿工资,多劳多得,生活有了盼头。

——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罐坝村村民秋全英

以前要照顾孩子,无法外出打工。现在每天早上7点到离家不远的示范园上班,晚上7点下班,一年收入2万多元。这样一来,既能照顾家里,也能挣些钱补贴家用。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白水村村民刘淑玲

岗前培训助老棉农转行“有种在城里上班的感觉”

山东省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李家坞村村民郝秀花骑电动车10分钟,来到离家3公里的昌盛日电光伏农业示范园,为她负责管理的大棚里的葡萄修剪枝杈。当了20多年棉农的郝秀花,今年摇身一变,成了高端农业园区的工作人员。

▲ 种了20多年棉花的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李家坞村村民郝秀花,正在园区的大棚里修剪葡萄枝杈。

“之前在家种棉花,收入一直不高。今年雨水多,好多棉花烂在地里,索性不干了。”务农半辈子的郝秀花没活可干也闲不住,“四处打听用工信息,听说这个农业园招农作物管理员,就过来应聘试试。”

“园区招聘经理告诉我,只要肯努力,有进取心,没有管理经验不要紧,会统一进行岗前培训。”郝秀花说,她一下子有了信心,准备干干试试。葡萄、西红柿、盆栽蔬菜,都是新品种,但管理方法并不难,技术员一讲就明白了。

就这样,郝秀花和村里的9位“老棉农”一起留在了园区,分别管理冬暖大棚和春秋棚,园区开出的工资也让大家很满意。

“比种棉花收益多一些,也不算累。”春秋棚工作人员曹怀秀说,“一天工作8小时,轮流休假,有种在城市里上班的感觉。”

据了解,位于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的昌盛日电光伏农业示范园,分为光伏发电项目和农业园区项目,建成钢结构大棚235个。目前,农业园区大棚种植率在45%左右,用工40余人。预计明年底之前种植率达到70%左右,总用工人数200余人,工人优先选用周边村民。

“双王城日照强度高、无污染、连片土地面积大,非常适合发展光伏农业项目。”寿光市双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永亮说,“农业园区采用‘2+4+4’的农业产业运营模式,合作共赢。”赵永亮解释,20%用于农业科技示范和孵化、40%用于拉动当地农业项目、40%用于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进驻园区,合力发展。

“目前,进驻园区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已有4家,分别种植葡萄、桃、食用菌和西瓜等作物。”赵永亮说,“合力发展,就是我们提供大棚设施和网上销售平台,进驻者提供专业的种植技术,最终达到作物产量最大化、质量最优化和销售最畅达的合作目的。”

“但这里唯一的问题,就是土壤盐碱化程度比较高。”双盛农业运行经理许海生说,为降低园区土壤盐碱度,部分大棚第一年选种菠菜、茼蒿、油麦菜等叶菜进行试验。另一部分大棚养殖蚂蚱、蚯蚓等对土壤要求低的生物,以达到降低碱度、增肥地力的目的。

“蚂蚱养殖不依赖土质,其粪便可以肥土。”许海生说,蚯蚓虽然养地却承受不了高碱度土质。为此,他们专门在碱土上层覆盖一层牛粪,蚯蚓在土中会自然趋利避害,进入牛粪层生存,最后蚯蚓粪和牛粪混合肥土,效果很好。

“两到三年左右,园区的土壤会提升到正常水平以上,以后对任何作物的种植都不会有影响。”赵永亮说,未来园区将全面实行立体农业种养模式,地上是农作物和蚂蚱、地下是蚯蚓、河塘是鱼虾,互相补给、互相喂养,和谐统一。

“未来,我们希望打通园区和林海生态博览园、双王城水库、洰淀湖风景区之间的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极致的农业旅游感受。”赵永亮说,主光伏循环农业、副旅游、促就业的“田园综合体”正在形成。

(单 辰 戴玉亮)

65岁的杨明江在园区工作了“一天70元收入,准备长期干下去”

位于四川省芦山县思延乡境内的芦山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雅安北部农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和特色种植业、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园区辐射带动邛崃市、名山区部分区域茶叶、设施农业、果蔬、珍稀苗木、生态养殖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引领芦山地震灾区种植业发展的龙头和样板。

按计划,农业示范园共需要流转思延乡1万余亩土地,涉及4000多户、1.2万余名村民。

村民流转出的土地经营权期限为15年,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委托协议上,写明了村民每年受益情况:政府按照每年每亩租金800元和固定分红600元共计1400元支付,村民还可以选择以每年每亩300公斤大米的当年市场价格以现金方式逐年支付。承包地和山地则以每年每亩租金600元和固定分红600元共计1200元支付给村民。这样一来,村民每年都能拥有一笔固定收入。除此之外,还可以进入园区工作,每月领工资。

在猕猴桃种植区,挂果3年见到收益后,村民可以通过估算利益分红。通过前期开培训会和走村入户等宣传,村民了解了土地流转后带来的收益,不少人都积极响应,支持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仅有了基本保障,还将劳动力解放出来,可以选择外出打工赚钱,或者选择进入园区务工。”芦山县粮食局副局长何力说。

土地流转后,65岁的清江村村民杨明江在园区上班了,他被入驻园区的企业——芦山元森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聘用了。

“不再需要按照以往的方式种地,只需根据企业的安排,压灰线、施基肥、看守机器,一天下来有70元的收入,我准备长期干下去。”杨明江很满意。

为鼓励县内外企业在园区投资,芦山县出台了《芦山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提出了用地、产业扶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前提是入驻企业要优先考虑当地劳动力进入园区就业。

(卫 葳 张 婧)

激活土地资源,改善村民生活“不仅是一条产业线,更是一条民生线”

在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朴真有机农庄里,工人们每隔几天就会采摘一次有机蔬菜。“这些工人都是当地的村民,以前他们靠分散种植生活,现在他们在农庄工作,拿工资生活。”朴真农庄董事长郑凌云介绍,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立后,潼南农业开始转型升级,引进朴真有机农庄,正是谋求新发展、拓展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 在杏鲍菇加工包装车间,四川省蓬溪县天福镇狮山村村民李菊英正在熟练地把杏鲍菇分拣、打包。

“土地是村民生存的根,我们想拉长农业产业链,激活土地资源,改善村民的生活。”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在太安镇,朴真农庄建有1000多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为保证蔬菜品质,工人们在完成采摘后会把蔬菜送到2000平方米的低温冷藏车间,进行自动分拣包装,再冷链配送至重庆主城的八家门店。

“单产比普通蔬菜低40%,产值却高出5倍以上。目前,市场需求旺盛,这些有机蔬菜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产值。”郑凌云介绍,“跟着这些产值增加的是工人们的收入,现在他们的年收入增加至10万余元。”

和朴真有机农庄的工人们一样,在重庆科光潼农股份有限公司,村民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这是一家研究、生产、经营蔬菜和粮油种苗的农业科技企业。

科光潼农公司成立之初,村民王英把土地流转出去,来到这里负责种苗嫁接工作。“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几倍。”王英笑着说,“土地流转费和嫁接工作的工资加起来,现在年收入近8万元。比我们去外面务工或者单干强。”

事实上,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构筑的不仅是一条产业线,更是一条民生线。目前,园区内柠檬种植面积约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约7.8万亩,入园企业104家,农业总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3万元。

猜你喜欢

潼南示范园农庄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抗疫阻击战告捷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农庄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农庄里的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