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种幼稚叫“只讲理”

2017-06-07杨奇函

农民文摘 2017年2期
关键词:讲理蚱蜢认知结构

首先,我们温习一遍“狼和小羊”的故事:狼看见小羊喝水,找茬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小羊说:“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狼说:“就算这样,那去年你说过我坏话!”小羊喊:“啊,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呐!”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嚷:“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还记得小学老师怎么教的吗?不要跟坏人讲道理!他们就是要做坏事,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我的祖国》面唱得好: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

某怪人来到孔子学生们面前问:“一年有几季?” 弟子们道:“四季。”此人坚称一年只有三季,双方开撕。孔子问询赶来,端详此人说:“一年的确是三季,我们无知。”怪人听罢满意离去。见此人远离,孔子对弟子们说:“此人是蚱蜢精,蚱蜢是过不了冬季的,它一生只有三季,你们跟他讲什么道理!”众弟子大悟。

后人杜撰的这个孔圣人的段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个体,就是要懂得:我们不仅仅要着眼于道理。

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恰恰爱“讲理”。比如,批评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说:“你怎么不讲道理”;夸奖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说:“他是一个讲道理的人”;讲到某个行为规范的时候,我们会说:“老理(儿)说得好”;评定双方对错的时候,我们推崇“以理服人”。

受过良好教育,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面对偏激论调或愚昧行径等个体认知破裂的时候,以及共识危机或突发事件等社会舆论风暴的时候,只爱“讲理”,倡导“理性”“客观”“公允”等等,他们强烈倾向并参与到社会理性捍卫和建设中来。

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不是用理智在交流,而是用情绪在对抗。情绪,是我们讲理的第一障碍。包括很多自认为客观公允的人,并不在乎交流的内容,只在乎交流的态度。你以为他们关心你说的“好不好”“对不对”,其实他们只关心你说话时候“乖不乖”。他们并不用逻辑和理性来判断这个世界,而是用情绪和感性来感知这个世界。情绪之外,还有两个鸿沟,决定着很多交流注定失败。

首先,认知结构。每个人读的书、挨的刀、走的路、爱的人都不一样。你想跟他“说明白”“讲清楚”,需要跨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背后的认知水平,以及决定认知水平的智商、教育、阶层、信仰等等无数鸿沟。如果想仅仅依靠自己的思想储备对别人实现价值观同化是很难的,很多时候我们同对方吵来吵去,最后争论的是“同一个事儿”就不错了。

其次,利益关系。“揣着明白装糊涂”,是很多人应对某个事件的状态。很多人的认知水平不低于你,他也明确知道你在说什么,更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可能认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出于利益集团、身份局限、组织关系等因素,故意刁难耍横、胡搅蛮缠、言语不详、针锋相对。他不是不懂,而是假装不懂;他不是对立,而是偏要对立。你的障碍不是他的大脑,而是他的腰包;你的思想和语言的对手不是他的思想和语言,而是他的欲望和利益。

最后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警惕自我。对情绪、认知、利益三者的认知,不仅适用于我们沟通、吵架的对象,也适用于我们本人。你要保证你的对面是一个跟你认知结构相当、利益关系和谐、性情自控稳定的人,同时还要保证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接得上对方的认知结构,不为利益冲突左右,可以克制住自己的情绪。

这里强调一下,坚守理性的意义和伸张正义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但也要看到在沟通和交锋的时候,一味“只讲理”,在理念上是不成熟的,在操作上是有风险的。

猜你喜欢

讲理蚱蜢认知结构
蚱蜢开门
小蚱蜢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铺天盖地
讲理的人
“爱不需要讲理”是什么歪理?
理让别人讲
讲理精神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