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三张“全国地图”

2017-06-07倪方六

农民文摘 2017年2期
关键词:九鼎疆域绘制

中国最早的一张全国地图

——《九鼎之图》

古人很早已开始了地图测绘活动,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即传说中的神农氏已测绘境内山川,“始立地形,甄度四海,远近山川林蔽所至,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三万里”。

另一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也曾绘制全国地图,据《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抚万民,度四方”。这里的“度四方”,即是进行全国的测量,并且“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古人早期曾把地图铸在大鼎上,以象征王权。此后的尧、舜也曾进行过全国性疆域测绘。但三皇五帝时期的“全国地图”毕竟是传说,无可查。比较靠谱的第一张“全国地图”,应该是上古夏朝开国之君禹所绘铸的《九鼎之图》。

夏禹所绘的《九鼎之图》什么样?《左传》中有这样一个说法:“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传说大禹在涂山(今安徽境内)大会诸侯后,为纪念这次盛会,他将各方诸侯、方伯所献的“金”(青铜)铸成九个鼎,把全国地图刻到鼎上,上刻有地方属国名,有各地山川和各种神奇灵怪,这就是《九鼎之图》的来历。

《九鼎之图》象征夏禹统一九州,“大中国”概念从此诞生,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全国地图”。当时的夏朝疆域有多大?据《淮南子·地形训》,“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从中可见,夏禹测绘时还采用了“步测”法。

九鼎乃夏王朝的镇国之宝,历商周,至秦而鼎亡。据说,“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中国第一张真正意义的全国地图

——《秦地图》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九州后,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地图”出现,“大中国”版图从此形成,这就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秦地图》。

在汉高祖刘邦攻进秦都咸阳后,这张《秦地图》以及秦律令、图书典籍等都被萧何拿走了。

《秦地图》对后世全国地图的绘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汉代及其以后历代中国疆域都是在《秦地图》版图上变化出来的。西汉时的全国地图叫《舆地图》,据《后汉书·马援传》,“前披舆地图,见天下郡国百有六所”。汉武帝时,在秦朝疆域版图基础上,汉武帝向西南、西北、东北三个方向开拓,打通了“河西走廊”,有了“丝绸之路”:西部疆界到达巴尔喀什湖。据测算,此时的中国疆域首次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舆地图》乃名副其实的“大中华地图”。遗憾的是,西汉这张《舆地图》也未留存下来。

中国首张全国测绘地图

——《十道图》

早在魏晋时,制图学专家裴琇便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即地图测绘时要考虑“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六大要素。这一理论在中国测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大提高了地图的准确性。

虽然有“制图六体”这一先进理论,但在唐代之前,事实上还没有哪一张中国地图是全国范围内实际测量出来的,其精准度多少要打些折扣。到了唐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全国性测绘地图《十道图》的出版,成为中国地图全国性基本地图测绘的开端,这水平在当时是世界第一,标志“大中国”疆域,开始走向精准。在图上,中国疆域首次突破了1200万平方公里。

到明朝时,中国传统测绘水平达到最高峰,明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将中国地图传统绘制水平推到了新境界,明朝所绘的“中华大地图”原件,目前仍有存世。

明朝后期,西方测绘技术传入中国。清朝康熙年间绘制出的“大中华地图”《皇舆全览图》,便使用经纬度和三角测量手段。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最精确的一张全国地图。在这张地图上,中国疆域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

猜你喜欢

九鼎疆域绘制
湖南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九鼎
湖南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唇亡齿寒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超萌小鹿课程表
放学后
试析辽朝的疆域观
中国疆域内所见的丝绸之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