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2017-06-07刘湘蓉何欢1崔天煜
刘湘蓉+++何欢1+++崔天煜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我国2007年至2016年这十年期间发表的高等教育层次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我国对高等教育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新研究现状,为该主题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涉及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章进行了一定的综述和研究展望。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综述
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备受瞩目,高度教育也是我国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推动我国高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举措不断,大量的投入和各类“工程”都在实施中。这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创新人才需具备的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式现状及问题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就显得尤为必要。
1 結果与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主题“创新人才培养”和篇名“创新人才”进行检索,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07-2016年,研究层次为高等教育,共计检索到1153篇文献。本文对文献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①研究机构。在1153篇文献中,清华大学的发文量最多,有20篇,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②基金项目。对这一主题资助最大的是国家级基金,其资助的文献共有86篇;③期刊分布。发文量最大的是中国大学教学,有92篇,其次是中国高等教育,发表了88篇;④研究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科领域;⑤发布年份。文献数量主要集中在2010—2014年这个时间段内;⑥教育层次。在1153篇文献中,篇名中含有“本科”的文献最多,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这一层次上。
2 研究综述
当前,就研究成果数量而言,“在高等教育中进行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较大数量,并涌现出许多真知灼见的创新见解。其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两点:①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学者对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教育体制的问题[1-3]。我国的教学体制过于集权化与行政化,严重侵蚀学术权力,阻碍了学术研究特别是创新性研究活动的开展。②教学主体的问题[1-7]。我国教师的问题主要为优秀教师数目太少、功利心态严重和言传身教不到位等,学生的问题有传统的基础教育导致的先天不足、学习目的缺乏和功利心态严重等;③教学方法的问题[1,3,4,6]。重知识轻思维培养、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和重专业教育轻全面发展、灌输式教学、缺乏人才的目的培养、忽视创新培养和专业划分不合理等;④教学内容的问题[2,4,6]。以教材为主、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性与通识性处理不当等。⑤评价体系的问题[1,2,4]。主要表现在以传统的笔试为主、偏重课本知识、强调答案的唯一标准性,强调考试结果的重要性等。
2.2 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1)改革教育体制
从学校的内部治理制度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制度两个层面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行政化管理和功利化管理转向人本化管理和学术化管理,政府的管理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为以政策引导、资源配置、信息服务和监督指导为主的宏观管理[3]。
(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从主要重视学历考察向注重学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考察和发展的转变[2];②建立广大教师都能参与的科研平台,设立惠及面宽的科研启动资金,提高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进修机会;③在职称评定和奖励政策上看重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3]。
(3)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现有的教育方式从单项式灌输教育向双向互动式教育转型[8];②加强信息化教育建设。主要从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育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入手[9];③教研融合。建立让学生参与科研的教学制度,从加强研究性教学和开展本硕博连读机制入手[4];④产学研一体化。根据合作层次和紧密度的不同,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划分为非正式研究合作、契约型合作与知识转让、共同参与政府资助项目、人才培养、研发联盟与共建实体、技术孵化等六种模式;⑤实践育人。当前我国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包括项目化运作模式、高校与社区共建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基地化模式等。
(4)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4];②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③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培养 。
(5)营造创新文化环境
营造创新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大力推行研究型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新模式;其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教风的制度建设;第三,不断加强学风建设;第四,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6)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对学生而言,评价不能局限于考试分数,注重从笔试、口试、开卷、闭卷、论文、实验、实习、实训、作品评价、发明、研究报告、设计等多种形式和多个方面考核评价学生。其次,对教师的考评也要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考评指标包含在内。
3 简要评价与展望
3.1 研究评述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是仍有部分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在研究内容上,一是没有对拔尖创新人才与普通创新人才的核心内涵加以区分;二是针对个案的研究比较丰富,缺乏一个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归纳总结。
(2)目前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都是切片式的研究,比如针对某一学校或学科的研究。但是对创新群体成长路径的研究很少,缺乏对创新人才群体的持续跟踪研究。
3.2 研究展望
(1)拓宽研究领域。一是对文理科分别进行综合研究,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二是对拔尖创新人才与普通创新人才的核心内涵加以区分,探究其培养方法的差异性;三是加强对目前已有的研究进行一个整体性、统一性的归纳总结,指导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
(2)未来可以对创新人才人群个体的成长路径进行持续跟踪研究。
基金项目: 此项目为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湘教通[2012]401号)《双学位本科教育创新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唯一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