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探讨
2017-06-07彭昕星姚震寰
彭昕星 姚震寰
[提要] 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普及率和服务质量相对较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未来中国移动图书馆服务应更加注重人性化和精细化,与移动终端相结合,展示较好的馆藏信息效果,实现服务模式复合化、服务对象扩大化、服务功能生活化、用户体验专业化、技能与素养教育深入化等服务模式。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9日
一、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应用现状
移动图书馆最初指图书馆以汽车等交通工具为载体,将服务推广至没有固定图书馆的区域,以方便市民就近借阅。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电子化传递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实物运输方式,移动图书馆的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图书馆的载体转为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等服务模式,时间、空间等限制逐渐解除,通过各种移动设备查询图书信息,这种图书馆服务模式扩展和延伸了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范围和渠道。
(一)服务模式。服务模式类型可分为短信服务、WAP网站服务和客户端应用。
一是短信服务模式。短信服务模式是三者中历史最为悠久、使用范围最广、利用门槛最低的服务方式。最初,高校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模式是短消息服务,在传统的参考咨询、流通服务等方面,高校图书馆的短信服务发挥了较大优势,而且寻求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就曾推出了特色彩信服务。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这种模式的诸多弊端,如传递信息量较少、不能够清晰呈现馆藏信息等,这种模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是WAP网站服务模式。WAP网站服务模式是一种窄带方式传输数据的服务方式,也是目前移动网民利用互联网与移动图书馆的主要方式。高校移动图书馆主流的服务模式就是WAP网站服务模式,公共图书馆虽然在移动图书馆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他们从一开始就选择起点较高的WAP网站服务模式作为主流的服务模式。
三是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因其技术先进、利用便捷,深受广大移动用户的喜爱。客户端应用是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与移动终端应用紧密融合的产物。在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下,移动用户无需考虑服务是谁开发的,由谁提供的,并采用何种方式访问;避免了重复、繁琐地输入网址的操作负担;扩展性强、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等移动客户端应用特点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网络体验,因此代表了当前移动图书馆技术最为先进、功能最为强大的一种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发展前景良好,公共图书馆在这一领域的建设相对薄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加快发展这一服务模式,缩小与高校图书馆的差距。
(二)存在的弊端
第一,信息鸿沟依然存在。在移动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的移动服务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必须要有移动终端来支撑,这就需要使用该服务的读者要有手机等移动设备,并且具有一定的成本来享受此服务。要想获取更加便捷的服务,就需要高档终端、高速网络或支付较多流量费用等,造成使用该群体的人为障碍,即支付较多费用的人群可以享受该服务,加大了该项服务的门槛,普及率受到影响。以手机为例,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智能手机,享受该项服务的渠道会受到影响。由于拥有信息的多少不同,掌握信息渠道不同,信息量的差距必然存在。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于信息弱势群体没有起到带动作用,反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获取网络资源、移动资源的渠道。
第二,传统图书馆的“天然优势”。与移动图书馆相比,传统图书馆的优势依然较大,在馆藏数量、空间范围、环境氛围、人与人交流互动等方面的实体优势是其发展的重要方面,例如图书馆安静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图书的实体性可以增加人们选择的便捷性,以及人们对古老图书馆的向往,更能加大人们访问图书馆的热情。
第三,费用问题。由于图书馆的经费有限,在保证对传统图书馆的建设、运行外,对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投入就更少,而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是一项较大的工程,转型、建设发展图书馆移动服务需要投入大量设备购置费、软件平台搭建费等,以及网络流量费和系统维护费,同时要考虑投入产出比问题。使用手机服务网络需要付费,上网费用也是阻碍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另一瓶颈问题。
第四,移动服务不是主流读者需求。移动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时性,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迅速便捷地获得信息服务。但青年人对移动服务的获得很少会另付费用进行学术研究和资料查询,移动服务不能作为获得资源的主流方式,青年人利用碎片时间获得一部分信息,对于从事学术研究或查阅大量资料的群体来说,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在电脑桌前。
二、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趋势
(一)服务对象扩大化。目前,图书馆全面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与存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校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来迎接这一挑战。
(二)服务模式复合化。现存的三种服务模式不能实现服务均等化,未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应注重多元性,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从多角度考虑,提升服务质量和能力,人性化、科学性、多元性等相结合,降低公众服务沉没成本,服务系统模式日渐成熟和深入,使社会公众在知识获取、移动网络使用等方面更加便捷和系统。数字阅读是移动图书馆应积极拓展的服务,信息获取的最终结果即是全文获取,数字阅读除提供图书、期刊、报纸等多种类型文献外,还应加强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且应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两种方式,这样读者在脱机情况下同样能阅读到图书馆的资源。
(三)用户体验专业化。移动图书馆服务用户体验可以定义为“人们对于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移动图书馆产品、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移动图书馆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系统、深入地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用户体验,研究移动服务中的用户信息需要、信息行为,揭示其普遍规律,对于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优化与完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综观国内移动图书馆用户服务体验的现状,不仅文献数量少,采集对象与总样本量也极为有限,所选择的问卷内容也比较狭窄,通常只有被调查者特征、被调查者行为、被调查者态度或情感。图书馆界应通过广泛地开展用户体验,从而能够全面、准确地透视众多个体在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務时的感受,包括移动图书馆的性能、所带来的愉悦度和价值感,逐渐通过抽样个体样本、覆盖总体的感受与利益——移动图书馆易于使用、有价值,并且能够使用户乐在其中。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移动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普及力度。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重视技术、忽视服务,造成利用率、普及率较低,加大移动图书馆服务在国家、地方、高校等各个层面的推广力度,提高我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认识和认可,加快移动图书馆服务在各类图书馆中的普及,是当前非常必要的一项举措。
(二)明确服务对象,以用户为中心,构建有针对性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对象是大众读者。对大众读者来说,除了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为他们提供图书馆具体方位、电话、工作时间等基本信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且实用的;为他们提供参考咨询、留言反馈等交流服务是即时解决读者疑问最直接的方式。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校园新闻发布、自习室预约等各类校园服务是高校师生非常重要的需求。我国应该根据移动图书馆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和内容。最近的一项关于移动图书馆发展趋势的调查发现,全世界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战略都优先考虑书目查询服务。
(三)重视完善服务内容,实现从简单服务到复杂服务的转变。尽管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包括诸如音视频下载、电子书、资源检索等服务内容,但是服务质量和水平都不高,可提供的电子书、音视频资源的数量非常少,读者使用率也比较低、无法形成规模,资源检索也局限于本馆馆藏书目检索。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应该加强对先进移动服务技术的借鉴和使用,拓展各类服务的规模和应用范围,促进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不断深化、完善,实现由简单服务到复杂服务、由实验可用到普遍应用的转变。
(四)移动图书馆建设应向“公益化”迈进。平等的获取资源和服务是圖书馆发展的方向,对于我国各类型图书馆而言,仍然需要不懈努力。实现移动资源的公益化仍然需要不断的发展实践,对于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处理、用户信息安全的保护等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各项制度的制定和优化需要改革措施的配套,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多样化。
(五)资源的移动服务依托于媒体产业,靠“市场化”繁荣。“移动图书馆”可以作为一种媒体产品在公众领域运行,使其“市场化”,其中移动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及内容提供商、终端用户共同构成移动阅读产业链;参与产业链的合作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图书馆提供资源,作为合作方,提供服务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作为服务产品在产业链中运营,优化产品内容、搭建软件平台等为更好的服务运营创造条件,从主导者转变为参与者。
主要参考文献:
[1]Library Technology Guides[EB/OL].http://www.librarytechnology.org,20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