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笔记打好“降成本”组合拳
2017-06-07
“降成本”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重要一环。2016年以来,我省相继出台了3个“降成本”文件,实际效果如何,“降成本”又该从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降成本”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2016年以来,我省相继出台了3个“降成本”文件,企业有哪些获得感?企业成本高在哪里,“降成本”组合拳又该如何出招?
2017年2月下旬,根据省委统一部署,省人大财经委与省级相关部门组成调研组,赴衢州市及下属的县市区开展企业“降成本”专项调研。
找到企业“痛点”,方能找准减负重点。调研组一行瞄着企业的“痛点”查,盯着减负的困难找,共调研各类企业133家,其中实地走访企业57家,收集各类意见400多条。
成本偏高问题仍然突出
衢州市2016年为企业降低成本58.09亿元,超额完成减负30亿元的年度目标任务。虽然成绩斐然,但是,谈起降成本工作时,很多企业仍觉得“不解渴”。
——用工成本偏高。首先是社保缴费偏高。企业普遍反映,衢州很多地方的企业严格按工资总额缴纳保费,企业感觉与周边地区按平均工资甚至最低工资、员工人数打折上缴的方式相比,负担过重。
如衢州华友钴业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其在桐乡的基地相比,衢州社保费用占职工工资总收入的26.5%,桐乡占22.3%;医疗保险衢州占8%,桐乡占6.5%;工伤保险衢州占3%,桐乡占0.8%;失业保险衢州占1%,桐乡占0.5%,而且桐乡还有40%的社保费用返还,而衢州享受不到这样的政策。
用工成本高还表现在超额缴纳社保费。“很多高薪人才只承担社会平均工资300%的社会保险费,而超过300%的个人部分,需由其所在企业缴纳,企业感到十分不合理。”此外,在职工退休后,企业每年还需缴纳5%的医保费,有的企业如巨化集团退休人员数量大,每年需补缴资金3亿多元,负担十分沉重。
——税费负担偏重。物流、货运、金融和农副产品等行业的一些企业反映,难以取得增值税抵扣专用发票,这给企业抵扣进项税造成一定难度。虽然很多企业在实施“营改增”后税负下降,但有的行业税负不降反升,与“税负普遍下降”的初衷不相符。还有企业反映,财政部门为支持企业发展给予了财政补助,但这笔财政补助还要上缴一定比例的所得税。
——用地成本偏高。调研中反映,一是使用税提价快。衢州市土地使用税从2013年的6元/平方米,提高到12元/平方米,3年内翻番,企业明显感到用地压力加大。二是土地使用税不够合理。企业普遍反映,在支付土地出让金后,每年还需再行缴纳土地使用税,虽然合法但不合理。三是用地优惠享受面小。衢州市规定了土地使用税奖励返还政策,但由于对亩产税收有较高的要求,且衢州企业大多为传统企业,能够享受税收减免的企业较少。还有企业提出,技术改造前期投资大,建设和产出周期长,按现行标准很难取得奖励。四是房产税有重复征收的问题。企业反映,目前在征收房产税时要叠加土地费用,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同时房屋每年都在折旧,但房产税还是按原价在计税,认为不够合理。
——用能成本偏高。首先是热能价格高。特种纸行业是衢州的重要支柱产业,对蒸汽需求量大。但蒸汽价格从2016年初的119元/吨左右上涨到170元/吨左右,一些用能大户如维达纸业,年用蒸汽量约2.5万吨,需要多支付1200多万元。特别是在2016年11月份煤价走平的情况下,热能价格还在不断上涨,企业意见很大。
另外,企业反映,供电公司需要收容量费作为“最低消费”,在春节等生产淡季还要交纳一定数量的电费,不是很合理。另有一些企业反映,电费每10天收一次,加重了企业负担。
——财务成本偏高。这是衢州市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又一大难题。如,商业银行实行名单管理制,对造纸等行业不允许新增贷款,对一些技术先进的造纸行业造成较大影响。小微企业贷款难度仍然很大,贷款利息一般都在基准利率上浮20%—30%。
降成本政府需对自己“动刀”
减轻企业负担,回应企业呼声。
其实,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制定了帮企业降成本的“组合拳”,从制度、财税、金融、社保、流通、能源等6个领域朝着为企业减负这个方向共同发力。
专家们普遍认为,六大举措的重中之重,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制度性交易成本,简单说,就是由体制机制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时间和机会等各种成本。”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降低制度性成本不仅关乎企业成本,还直接影响企业发展。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简政放权是核心。
在衢州的調研显示,该市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但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首先是审批事项取消后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一个典型例子是,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设立奖励制度,而配套政策却出现“脱节”。元立集团反映,其投入巨资建设了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及废气回收自发自用电厂项目,企业只要通过认证审批,就能享受国家的减费政策。但2015年5月国务院取消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含电厂)认定”的审批事项,相关优惠政策无法执行。
“国家取消行政审批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企业、降低费用,但由于没有配套措施,企业难以继续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影响了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元立集团相关负责人直言不讳。
同时,政府职能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方式也亟需改进。一些企业表示,政府专项资金的中期检查,存在政府请专家检查、企业买单现象。“生产许可证分批到期后,专家就分批来评审,吃住行费用全部企业负担。”
推动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势在必行。
调研发现,衢州的一些中介市场竞争不充分。目前,衢州市只有2家图审机构,企业必须从下属县市跑到衢州市才能办理图审,办理流程多、时间长。一些企业反映,有的中介机构打着政府部门的旗号来进行监测,服务态度很不好。
另外,中介服务收费标准高。浙江通天星集团股份公司反映,中介机构收费一般在3万—10万元左右,公司2015年、2016年各类中介收费分别为135万元和148万元。
有的中介服务不合理。有公司反映,该公司职工一共250多人,其中涉及职业病岗位约40个,每年职业病体检费用为200多元/人,但是企业本来就是医疗药品行业,所有员工每年按要求进行体检,现在40多人又要按照职业病防治标准再进行体检,存在重复体检的情况。
调研发现,目前对企业还存在一些隐性的收费项目,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企业反映,从中央到县,每一级都有各种协会,每年缴纳的会费很多,但是对企业实际的帮助却不大。
如,浙江天际互感器有限公司参加了15个协会,共交了8万多元会费。浙江通天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参加30余个协会,最低的收费2000元,最高的收费5万元,2016年共缴纳各类协会费用20余万元。
“为企业降低成本,从很大程度上说,需要政府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参与调研的相关同志表示。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帮助企业降成本“六大招”,招招直击企业困难,同时也招招直指政府权力。“为企业降低成本,从很大程度上说,也是政府对自己‘动刀的过程。”李锦说。
应由临时性工作向长效机制深化
“有些费用现在暂时取消,明后年会不会又重新收取?”“企业有了减费政策,还能支撑一阵子,没有政策优惠怎么办?”调研过程中,企业家急切的心声,也折射了对减负工作的殷切希望。
“降成本”组合拳怎样进一步打实?省人大财经委调研组给出了相关建议。
“在政府推动的‘降成本相关改革中,包括税收、社保收费和部分政府性基金等政策由中央制定,所降的成本往往占大头。从衢州情况看,下降的税务成本占总量的78.7%,下降的融资成本占12.5%。”为此,省人大财经委相关同志表示,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中央建议,继续加大减税、降息力度,继续深入推进“营改增”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同时,应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差异性。“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成本构成和问题不同,省里制定政策时要分类指导,切实把降成本与调结构、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对不同行业实行差异化的政策,避免‘一刀切。”
精准施策,方能善作善成。省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提出,要围绕当前企业反映强烈的成本偏高领域,出台更精准、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在用能方面,继续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电网公司服务,完善收费方式;尽快指导各地完善煤热联动定价机制,动态调整蒸汽价格。
在用工方面,统一全省社保缴费标准,促进公平竞争;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出台优惠奖励政策,促进转型升级;对企业“机器换人”进行财政奖励,降低人工成本。
在融资方面,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还款方式,推广无还本续贷等还款方式,切实降低企业转贷成本;继续加大对金融机构涉企收费的清理规范和专项检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率。
在用地方面,针对不同行业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调整机制,扩大土地优惠政策享受范围;鼓励各地利用“三改一拆”土地建设标准厂房。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继续简政放权,做好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后的衔接配套工作;抓紧研究创新事中事后监督方式。
在中介服务方面,全面清理和整合规范与行政审批相关的各类认证、评估、检测、设计等中介服务,进一步降低涉企费用,如质量检验检测费、测试费等的标准;进一步培育壮大中介市场,鼓励良性竞争,推动中介服務时间和收费“双下降”。
调研中,许多企业家还表示,“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是一个部门的事,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企业减轻费用工作,而要把降负担降成本政策措施置于“三去一降一补”的整体结构中来把握,希望把它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推进。
“目前省里‘降成本的政策空间已越来越小,降成本难度越来越大,关键是要做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基于当前很多政策措施都是临时性的规定,要认真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加快建立长效机制,以制度的形式来保障‘降成本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省人大财经委负责人指出了下一步政府努力的方向。
财经委负责人表示,将把“降成本”调研督察作为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让广大企业轻装上阵,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