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大学》概览修己治人之道

2017-06-07刘兆伟刘北芦

共产党员·上 2017年4期
关键词:为官者修己格物

刘兆伟++刘北芦

《大学》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仅有1751字。《大学》是高度概括儒家“修己治人”“修己以安百姓”思想的理论著作。大学,是大人君子之学;大学教育宗旨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步骤即大人君子修身的步骤与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教育的内容:一是教人明白事物的终始本末,“知所先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自新、亲民、各尽其职责名分;二是君子要行“絜矩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率风范,举贤远过;三是“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不要聚敛财富,而要散财于民。如此培养大人君子,定能有“修己治人”质量的保障。

修己治人概说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大学问的主要内涵,第一点是“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是使“明德”更明,扩展原有的与生俱来的善性;“明德”是人固有的善性、纯正的品德。概而言之,“明明德”就是要弘扬扩展人们与生俱来的善性。第二点是“亲民”。“亲民”是“明明德”的落脚点。大人君子仁义礼智的高尚修养最终要体现在“爱人”“亲民”上,要合群、利群、惠群,必然要联系群众,亲近民众。爱人亲民是做好官的前提。所以说,“亲民”是“明明德”的落脚点。第三点是“止于至善”。大人君子要带领人民不断践行所修之德,最终要达到“至善”的最高目标,而一旦达此目标,就要恪守不移。“至善”是中国文化修养的最高境界。以上三点是《大学》所论的纲。

一般讲,明白了奋斗目标,方向就明确了,而后才能静下心来;心境平稳,而后才能客观地思虑事物,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化为社会实践,就能践行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那就是“明明德”了。做一个有教养者,要明白事物的本末先后、孰轻孰重,且能依循先后、轻重的次序去践行,这就接近了最高的标准。

古代大有担当精神而想使天下人们普修善德的大人君子,都是先从基础做起。基础就是“格物”,就是从万事万物中辨析是非善恶、本末始终。而后要知道社会秩序的前后左右,各色人等都当居于何位,当为当不为,当然自己是什么角色也要清楚明白。这是真正的知识,即“致知”。懂得了这些,才能意念诚纯,符合大自然的本真,不偏不斜,无过无不及,不添加任何感情色彩。为什么能如此,就在于“格物”格得好,格得好就有了真知、“致良知”,反映在意念上就纯正、真诚。一意一念都纯诚,心自然端正。心正才能反映人性善的本真,才能从孝悌做起,关爱天下人。心正身必正,即修身是建立在修心基础之上的。“心正而后身修”,内心规范,形体必然随之规范。只有“意诚、心正、身修”者,才能治好自己的家。“齐家”,不是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一个标准的整齐划一,而是使其各尽心力,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效能,全家整体看是一派向善向上的兴旺景象,即心齐的景象,这就是家齐。一个家治好了,就是一个地区各个家族的表率风范,大家心向往之,这就具备了治理好一个地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努力爱人亲民,广纳贤达的理政理念与方法,就能治理好这个地区,即“国治”。治理好一个地区者,就会影响其他地区,这就有了治理好天下的基础。但这仅是基础,尚需提高管理智慧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时时要“止于至善”不动摇。正如《孟子·滕文公下》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梁惠王上》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庸》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样就能治理好天下,即“天下平”。

以上不难看出,欲有所作为者,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础学起,时时结合自身的认识与实践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每个环节都要做到真、诚、纯、正地修养自己,时刻不忘“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自己的奋斗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后,还要避免贪婪腐化。而要永居于“至善”的境界,就能永远爱民如子,就能永远待民“恭、宽、信、敏、惠”。如此,天下自然能够相对地“均、和、安”,熙熙而乐。

治人的原则

治人的原则,就是管理、领导人民的原则。

《大学》认为有志者经过严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教育与修养,就能具备“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道德与素质能力。而具备了道德与能力后,亦需遵循“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而为之,才能真正地做到“治国、平天下”。其重要原则有六:

“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道,理解、关爱他人之道。这正是大人君子“亲民”之道。亲民、爱民之后,才能导民从善。对上对下,对前对后,对左对右,均以自己诚意恕道对待之。别人强迫我,我反对,绝不以我反对的事去强迫别人做。西方近代才提出的换位思考,其实就是两千多年前《大学》提出的“絜矩之道”。中华民族的智慧之高深,由此可见一斑。

“民之父母”

《大学》一书回答了何谓“民之父母”,即父母官。《诗经·小雅·南台》写道:“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民所乐的君子,就是修德不已,爱人、亲民的君子,就是仁义礼知信的君子。只有修养成仁德、正义、智慧的君子,才能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而只有好民所好、乐民所乐、利民所利、恶民所恶的官长,才配称人民的父母官。

散财聚民

《大学》一书充分体现了古圣先贤治国理民的厚德与睿智。其倡导大人君子一定要谨慎修德,其根本在于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到人民的实力之助,财富才能源源而来。德是根本,财富是末枝。如忽略了根本,追逐货利,那将使人民互相争利,其结果是相互倾轧。所以为官者要抓根本,重德行,爱人亲民,经常顾及人民的利益,不聚敛财富,只有这样,人民才会聚拢在他的周围。

容人用贤

《大学》认为为官者一定要包容大度,用贤任能。《大学》引用《尚书·秦誓》的句子:“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其用意鲜明,那就是倡导为官者要善心博大,包容海涵,選贤任能。

生财节俭

《大学》对生财之道也论得头头是道。“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生财大道,就在于努力生产,而消耗节俭,这样财富就会永远丰足。社会再进步,生产能力再提高,如果人民不节制欲望,欲望不断膨胀,这个矛盾也是无法解决的。古圣先贤看到了这个难于解决的问题,于是提出,只有一边发展生产,一边节制欲望,才能有效控制、解决这个矛盾,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安定、均衡。

以义为利

《大学》一书最后论证为官者不要以货利为利,而要以义为利,更不要与民争利。这就是为官者治国理民之关键所在。为官者应以财富去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赢得民众的拥戴;为官者率先行仁,群众就会好义,大家都乐仁好义,什么事情都会办得好,自己应有的利益,也不会被人夺去。义、利二者,义要放在首位,违背道义之利不能取,可取的是分内之利,合乎道义之利。《大学》一书最后的结语便是:“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一书以极其精练的文字,高度概括了儒家思想之精华,即修己治人之道。这对于今日为官者“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为官者修己格物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以《大学解》为例试析荻生徂徕的政论
孔子论领导的两种智慧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
为官者交友的基本常识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老子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