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2017-06-07蔡毅
蔡毅
[摘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要素之一。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思维,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3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实践创新”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要素之一。但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唯分数、唯升学率的影响下,普遍存在着重课本轻实践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农村初中教育以及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联系生活为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照本宣科,把课本内的知识,事无巨细地“灌”给学生,学生成了“容器”,他们记教师说的知识,背教师给予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有教师单方面进行灌输和注入,学生不用思考,只需要根据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对于文章的分析和一些疑问得不到锻炼和解惑,这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和改革。随着新课改的普及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应该借助一些多媒体设备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以增强直观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苏州园林》在导入时,笔者积极上网寻找有关资料,制作了相关的课件和视频,将不同角度和不同季节拍摄的苏州园林以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播放,让学生认识到苏州园林构造的精妙和不同园林的区别以及特色。这就比教师通过语言以及简单的手绘更加形象和立体,视觉、听觉等多重感观冲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升课堂效果。
二、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实践和创新的兴趣
如果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其思维就是相对封闭的,更不用提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教师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实践和创新的欲望。
语文教材情文并茂,内涵丰富的课文,或贴近学生的生活,或容易为学生理解接受,这些无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了源头活水,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笔者让学生给课文补上一个结尾:菲利普一家最后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于勒最后是穷困潦倒地死去还是会“东山再起”?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天马行空的想象,都续上了自己认为的结尾。有的认为菲利普一家因为女儿出嫁,会改变原来的窘迫,过上舒适的日子,而于勒则会死于贫困;有的认为没有了于勒,女儿的婚事也不会有改变,最终他们还是像以前那样处于社会的底层;还有的认为于勒最后会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重新变得富有,但是不会对菲利普一家进行救济;等等。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思维具有开阔性,打开学生思维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三、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语言类学科,有其丰富的创新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实例,学会深入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从感知、体验中领悟知识,然后以身边的社会生活为载体,学以致用,尝试用文本中学到的知识、方法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即架设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做好课程与生活的衔接,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
第一,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一些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讲解《我的第一本书》时,笔者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是家人从书店购买的,是哥哥、姐姐给的,是亲戚从县城里带来的课外书籍,还是学校发的教材?如果有想不起来的,可以回家问下父母,同时对家里人第一本书的情况进行调查,最后整理出来。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让他们珍惜现有的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能够让他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平时多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打开思维。
第二,在教学中加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学习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基本知识后,笔者针对“11·26”稀土事件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有的从法律的角度,有的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有的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有的从安全的角度,更有的从人的贪婪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文章结构严谨,论证也较充分,一改过去怕写议论文的现象。
第三,新课改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起到引导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是与学生一起探究和交流知识的伙伴以及指导者。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睦的教学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同时进行合作学习,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探讨。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不能过度放松,这样会导致课堂的无序和混乱。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讲了一个故事:“老师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像小船,这时一个小朋友说像豆角,老师严肃地批评了他。后来这个小朋友也当了老师,他也问小朋友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但是要求小朋友们做出不同回答。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老师都对这些答案给予了肯定。”教师这时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也都给予了肯定。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学生发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以及对实际问题认识的不足,同时教师也引出了学习的主题:要知道,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
四、拓宽教学领域,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成长
“生活处处皆语文”, 社会就是个大语文课堂,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在家生活,还有许多时间在社会闯荡。因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应局限于课堂,而要延伸到社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种植特色瓜果、绿色蔬菜、药材来增加家庭收入是常事,跟隨父母一起到集市中介绍、叫卖家里农产品的特点、功用等,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可鼓励学生在农村婚嫁等红白喜事中学当接待人员,学习对事情的统筹安排,训练待人接物的能力等。可以说社会交际活动都是语文实践,有实践才会有创新,能力才会从锻炼中得到提高。
此外,当代科技高速发展,各种广告铺天盖地,可让学生从广告词中学会语言分析,提高辨别、鉴赏能力和表达水平,尝试创作广告词,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轻负高效的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从基础抓起。实践和创新的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这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农村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