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水文化精髓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
2017-06-07史鸿文
史鸿文
摘要:人水和谐是中华水文化的精髓,从历史根基上看,它经历了从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以人为本的人文意识再到人水和谐的水文化意识这样一种递进过程和逻辑层级。人水和谐的文化意识虽然古已有之,但这一理念的明确提出,一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的现状,二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生态文明的切实需要。作为中华水文化精髓的人水和谐,其文化特征主要有核心性、概括性、发展性、民族性和积淀性等。人水和谐的实践以及创新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推陈出新,勇于探索;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多元融汇,以点带面。
关键词:中华水文化精髓;人水和谐;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5-0080-05
一、中华水文化精髓及其生成逻辑
中华水文化精髓的形成,来自中华水文化实践的提升和中华水文化理论的凝练,其最高追求便是人水和谐的文化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倡导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相处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理念,人水和谐便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人水和谐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作为自然环境的水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重点是保持人与水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能促进人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从逻辑上讲,人水和谐的文化理念经历了从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以人为本的人文意识再到人水和谐的水文化意识的递进过程和逻辑层级的逐步提升。
1.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
人水和谐的根本出发点和深层根基是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儒家文化中,“天”是一切人伦原则的根源。人内心的道德原则是天然禀赋的,人和天在脉理上是相通的。《易·系辞上》谓:“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在二程那里,“一天人”是其最基本的观念,这里的“天”主要是指整个自然界包括自然界的核心要素——水,“一天人”就是“合天人”,也就是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程氏遗书》卷六云:“天人体无二,不必言合。”《程氏遗书》卷十八还载有程颐的话说:“天地人,只一道也,才通其一,则余皆通。”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先秦道家和墨家对待自然的态度时指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说:‘与自然无所违。《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看起来道家在主张‘天人合一方面,比儒家还要明确得多。”①从天人相应到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倡导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体现出一种大宇宙意识,即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水和谐理念便是这种大宇宙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
2.以人为本的人文意识
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自然发生的;人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环境进行互动,在互动中造就了人类的文明和人类的文化。原苏联学者尼·瓦·贡恰连科在《精神文化: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一书中说:“环境是人类得以发展的无止境的、经常的、‘永久的源泉,并且它既是人类存在之前就有的自然环境,又是由于人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人为环境。人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即改变環境本身)的同时也必然使自己得到改造。人本身的改变、人的适应环境以及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改造环境的活动,所有这些经常进行着的过程,是构成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②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但并不是在这种合一中去消融人的主体意识,而是借自然之道行人文之道。神农氏缔造了中华先始农业文明,这种先始农业文明是本着人类早期的生存冲动而确立的。随着人类繁衍速度的加快,人口的剧增,单靠渔猎和采集已经无法维持人们的日常生活了,于是人的生存问题遇到了困境。炎帝神农氏生逢其时,救人类于危难之际。《淮南子·修务训》云:“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毫无疑问,文明的核心是人,没有人任何文明都无从谈起。文明的演进要遵从自然规律,但更要奉天之道而尽人事之功。《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之道,倡导“人道”“天道”与“地道”并行而不悖。如《周易·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说卦》也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通而成卦。”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文化,三才之道的落脚点最终还是“立人之道”的仁与义。《周易·序卦》里还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太子叔(游吉)曾引用子产的话则申明了另一种意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行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这里是用天地之道来说明人的道德禀赋,其出发点还是人。
3.人水和谐的水文化意识
由上可知,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早就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③同样,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作为自然核心的水,可以说水是人类的命脉,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在中国传统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中,水居其“中”。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人都应该与水和睦相处,人与水始终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人水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人类必须认识到自然也是有生命价值的。美国学者罗尔斯顿说:“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自然的。我们可以勉强说文化是由人类的心智延展而成,因而是人为的,但对于生命我们就只能说它是自然的。这样,生命的价值毋庸置疑是自然的。”④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水文化实践一直是在尊重自然、因任自然的基础上来做到合情合理地引水、用水、利水,大禹治水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大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没有与作为自然的水进行对抗式处理,其治水的基本理念是尊重自然,借势而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改“堵”为“疏”,给洪水以出路。如《孟子·离娄下》谓:“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行其所无事”的意思是说,顺其自然而不劳民伤财,一意孤行。《孟子·滕文公》称他“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也就是通过合理的手段把洪水导入大江大海,因势利导,为而不争,这是其取得治水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人水和谐从理念到决策的正式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真正将人水和谐作为水文化发展的精髓与核心并部署到水文化建设实践中,则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及水利部出台《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之后。其中《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人水和谐”。并要求“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之《序言》中则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水也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从一定意義上讲,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水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为贯彻这一纲要,水利部在《水文化建设2013—2015年行动计划》中,明确以“积极引导全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为题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说道:“支持各地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涉水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传递惜水、爱水、治水、净水的价值观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一理念的明确提出有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一是基于我国社会的现状,即当前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的人为破坏,已经造成人水关系的僵持和紧张;二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切实需要。生态平衡的核心之一便是人与水环境的平衡关系;而人们对待水环境的理念、态度、习惯及其文化追求则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并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⑥在《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中习总书记还指出:“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还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⑦习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凝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新时期领导者的哲学智慧,人水和谐的明确提出也是对这种智慧的具体贯彻。
三、中华水文化精髓的基本特征
作为中华水文化的核心的人水和谐,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核心性
人水和谐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在水文化领域的体现,就像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一样,人水和谐也是中华水文化的核心。无论是属于实践层面的物质性水文化,还是处于理念层面的精神性水文化,都集中表达出一种人水和谐的理想追求。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大禹治水的民生实践,始终是奔着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目标行进的。人水和谐之所以能成为中华传统水文化最核心的内涵,是与中国人对水与人类生命和谐关系理解密不可分的。《管子·水地篇》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意思是说,没有水就没有宇宙间各种生命化育繁衍,自然也不会有人类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延续。此外,老子讲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讲的“智者乐水”,都包含着同样的道理。既然水是人类的生命源泉,人就不能不尊重水自身的规律。水哺育人,人敬畏水,人与水和谐相处,便自然成为中华传统水文化最核心的理念。
2.概括性
人与水的关系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描述,譬如人水情缘、人水相应、人水相敬、人水相爱等,但没有哪一个概念能像人水和谐这样高度概括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如下几点:其一是高度概括了人与水的平等关系。因为和谐就意味着协调、均衡与平等,否则就不能谓之和谐。其二是高度概括了人与水的对象性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这一概念的内涵很丰富,但其基本意思是指不同事物的相互照应与相互统一,“和”不是“同”,即“和而不同”,必须是“异中求同”而不是一味的“同”。其三是高度概括了人与水的互动性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和谐是一个动态概念,有时是一种理想追求,有时是一种实践效果。大禹治水、郑国渠工程、都江堰工程等就是典型例子。
3.发展性
人水和谐的理念虽然是中华水文化的核心,但它的内涵不是僵死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对人水和谐的理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祈盼和向往,在漫长历史行程中,其内涵和外延都会不断拓展和改变。譬如在远古社会,人类的生产能力极为有限,人在获取生存保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滔天暴雨和泛滥的洪水经常感到无能为力。但是,后来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升和智能水平的提高,人们能够逐渐认识并掌握水的运行规律,能够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资源为人类服务。这时,人水和谐已经从理想状态逐渐转化为现实状态。再往后发展,人们对人水和谐的理解又产生了质的飞跃,演变为生态保护视阈中的水文化理念。
4.民族性
人水和谐这一理念的民族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以水悟道。其中,老子的“上善若水”启示了中国道家哲学对水的大道品格的最高礼赞,是对水的自然之德的深层次的阐述。其二是以水喻德。也就是把水的自然品质与人的道德品质进行比照。先秦儒家从人格修养的层面上来阐述人与水的和谐关系,把水看作是比附人的道德品质的媒介,通过对水的特性与人的品质的关联性描述,意在说明人也应像水那样保持高贵清洁的品质。如《荀子·宥坐》里说:“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其三是人水和谐这一理念体现出中国农业文明的基本追求。譬如黄河流域是炎黄子孙最早栖息生存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华夏大地最早的农业文明,这种农业文明催生了黄河流域灿烂的农业类文化,包括中华民族的水文化。而这一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相处。
5.积淀性
中华传统水文化精髓在持续不断的历史发展中,以人水和谐为最高追求,积累了丰富的内涵。这些丰富的内涵在历史传承之中不断升华和凝练,形成了许多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根基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成果,并不断在社会各界发散远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水文化实践发生着持续不断的影响。例如前面提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思想,自先秦开始便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华民族善待自然、借喻人生、感悟真理的坐标,并在各种水文化领域发扬光大。
四、中华水文化精髓的创新发展
人水和谐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水文化实践对人水关系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包含了高度的理想性。因此,其合理内核对指导和推进我国当代水文化建设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水文化精髓并促使其积极发展和合理开发呢?
1.推陈出新,勇于探索
创新始终是任何一项事业发展的源泉,也是推动一项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传统水文化精髓虽然有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但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展其内涵,推陈出新,勇于探索,使其能够在新的形势下,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推陈出新就是要抓创新,而抓创新就是促发展。创新的实质是突出创造性,开辟新思路。譬如,传统的人水和谐意识是在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下,以模糊地顺应自然、迎合自然为主要特点的。现如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已经远离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大格局、高科技、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等是当代水文化发展不能躲避的坐标。再如,晋宋间名士袁山松著《宜都记》提出的“山水有灵”,是对水的自然生命的人格化表述。在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大观念下,移情于水,主张人水一体与人水和谐。于是在中华传统水文化中,水便和人一样具有鲜活的生命,这明显是一种泛灵论的观念。我们现在如果还是以这种泛灵论观念来看待人水关系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相反,应以高科技、数字化的视野来看待人水和谐这一水文化精髓的创新发展。在此情况下,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顺应时代,在勇气中融入智慧,准确把握时代规律,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赋予中华传统水文化精髓以新的内涵。
2.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谋划水文化精髓的创新,就是为了满足当代水文化建设未来发展的需要,使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但是任何事物的创新发展都必须直面当下,立足现实,否则就会脱离实际,任意妄为。作为中华水文化精髓的人水和谐,要想創新发展,必须面对以下现实,弄清以下问题:一是当前我国水文化发展的整体状况,二是人水和谐这一理念在当前表现出来的新特点,三是当前我国社会大众与水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四是当下民众对人水和谐这一理念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只有把这些情况摸清楚了,我们才能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求创新,谋发展,看未来,真正把人水和谐的理念融入我国的水利事业,引导我们的水文化事业走向健康、科学和高远的道路。在谋划未来发展时,我们必须结合人水和谐这一理念,注意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眼界要长远,把人水和谐与未来水文化建设的广阔前景联系起来;二是认识要到位,把人水和谐的重要性和创新性紧密联系起来;三是思路要合规,把人水和谐建立在尊重水利事业基本规律的前提之下;四是决策要科学,使水文化建设的每一项决策既能体现出人水和谐的基本精神,又能合乎水利事业未来发展的切实需要;五是行事要严谨,防止主观臆断、空泛无着和华而不实。
3.多元融汇,以点带面
人水和谐作为中华水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理念,要想在当今的水利事业中发扬光大,就必须要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理念多元化。人水和谐作为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精髓,是水文化实践经验的凝练与升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最终表现为一种总体性和原则性导向,成为一种具有价值取向的哲学理念,并凝结了中华水文化当代决策者高度的哲学智慧。这一理念作为一个高度概括的“点”,是一种枢纽和范畴,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内涵是单一的、空洞的。相反,人水和谐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水文化的精髓,是因为它蕴涵着丰富的价值理念。换言之,它的理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出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能够在求真探索、伦理调节和审美感悟等不同方面发挥整体性影响。
二是渗透立体化。要想把人水和谐的理念渗透到当代水文化实践中,就必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广开思路,多策并举,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使其落到实处。譬如在制定水文化战略规划方面,在出台水文化决策方面,在水文化教育宣传方面,在水文化研究方面,在水文化数据库建设方面,在水文化实践项目开发建设方面,都要将人水和谐的理念贯穿其中,化为其内在的血脉和主体性线索。
三是措施具体化。人水和谐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是靠相应的工作措施来实现的。而相应措施的落实必然是可操作的一系列规范和程序,这些规范和程序必须具体化和细致化,否则就会流于空谈。为此,必须深入当代水文化实际领域,充分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将新理论转化为新的实践成果。
注释
①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第肆卷),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第250页。
②尼·瓦·贡恰连科:《精神文化: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④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⑤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396、273页。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5年,第211页。
责任编辑:行健
Abstract:The human-water harmony is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water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 roots, it has experienced progressive process and logical levels from the universe consciousness of unity of nature and human to the people-oriented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then to the water culture consciousness of human-water harmony. Although the human-water harmony culture awareness has existed from the ancient, the concept is clearly put forward firstl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and secondly based on the real need of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especiall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uman-water harmony, as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water culture, has such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s centrality, generality, development, nationality, accumulation and so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water harmony should follow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have the courage to explore and innovate, be based on the present and face the future, insist multi-integration and point control.
Key words:the Chinese water culture essence; the human-water Harmon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