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科学技术理化检验鉴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及发展趋势
2017-06-07曾家裕王晓
曾家裕 王晓
【摘要】随着法制社会建设工作的逐渐完善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及理化检验鉴定工作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下面对其新情况和发展趋势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希望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刑事科学技术;理化检验鉴定;新情况;发展趋势
司法单位及公安机关可以结合《刑事诉讼法》方面的要求对刑事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应用,更好地完成物证的搜集、检验以及鉴定一类的工作,为审判及侦查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持。本文对刑事科学技术及理化检验鉴定方面的新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一、新情况分析
人们可以将理化检验鉴定当作刑事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其应用对案件侦破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案件性质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我国法律建设工作正在逐渐完善,科学技术方面也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为刑事科学技术及理化检验鉴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下面对其中的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法律程序方面的新情况。司法及法制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物证检验方面的工作面临更多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较快,民事案件数量逐渐增多,物证检验鉴定方面的工作范围逐渐拓宽。此外刑事诉讼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刑事科学技术理化检验鉴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鉴定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完成检验鉴定工作,为案件的侦破以及日后的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刑事科学技术及理化检验鉴定工作中存在一定不足。其一,我国目前的刑事科学技术及理化检验鉴定技术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且存在一定距离,当然较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微量物证、痕迹鉴定等技术的应用更是使刑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二,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以及不同工作层面的刑事科学技术及理化检验鉴定技术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在资金投入以及人才方面的水平具有较大差别。
(三)实践性方面的需要。刑事案件侦破工作中,基层勘查工作者需要对理化检验鉴定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进而满足案件的侦破工作需求。如今刑事科学技术单位受理的案件中,需要应用此项技术的案件所占比例逐渐增多,某些区域中理化检验鉴定技术的应用比传统痕迹检验技术的应用更为频繁,并且随着案件类型、数量的变化和增加,检材类型越来越丰富多样,为物证的理化检验鉴定工作者的工作带来更多挑战,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需要对科研项目及新课题进行不断的研究,进而更好地满足案件侦破工作需求。
二、发展趋势分析
其一,理化检验鉴定人员需要完成药品、爆炸物以及毒品一类物证的检验鉴定工作。通过在线分析对其来源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进而为案件的侦破及追缉查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此外理化检验鉴定人员需要在现场进行毒品的检验鉴定工作,因此类物证具有含量高的特点,检验鉴定工作的难度较小,促进了小型检验仪器的推广应用,为现场检验鉴定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同时此方法可以减少检验鉴定工作的时间,进而对诉讼时间紧张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刑侦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现场检验鉴定结果对后续刑侦工作的方向进行确定。
其二,更多地应用新型技术及设备。新技术及设备的应用为检验鉴定工作提供更多支持,工作的方向也逐渐向痕量、微量的方向调整,记录分析以及检验等方面工作的自动化建设日趋完善,进而使检验鉴定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逐渐提升。
其三,检验鉴定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刑事等案件的诉讼取证工作需要依靠理化检验鉴定工作的支持,在麻醉抢劫、投毒一类的案件中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智商犯罪层出不穷,犯罪手段较过去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刑侦方式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好地处理,取证工作的重要性逐渐突显,而理化检验鉴定技术的出现可以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为规范化的取证奠定坚实基础。此外,现场勘验工作和理化检验鉴定工作息息相关,后者的应用能够为侦查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指导,刑侦人员对投毒、爆炸一类的案件进行侦破时,需要对现场物证进行提取,甚至需要对呕吐物、衣物纤维等方面进行提取,此类工作的质量对案件侦破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技术人员需要认真仔细地完成理化检验鉴定工作,确保侦破工作不会受到过多干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刑事科学技术及理化检验鉴定工作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对工作人员素质以及业务水平方面的要求较高,检验鉴定人员需要对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更多的应用,对设备仪器、相关理论知识等进行及时更新,并对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操作水平进行提升。理化实验、计量器具的应用更是理化检验鉴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希望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其進行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明智,王静.刑事科学技术及理化检验鉴定工作面临的 新情况及发展趋势[J].卷宗,2014(4):483-483+484.
[2]田艳,马明忠,赵彦军等.刑事理化检验质量提升分析[J].法制博览,2016(30):133-134.
[3]任璐萍,崔英爱,张鹏等.论如何提高刑事理化检验质量[J].河南科技,2014(24):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