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6-07肖频
肖频
摘要:“十三五”以来,互联网商务环境日臻成熟,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也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成败问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质量问题突出,一方面电商毕业生遭遇就业难窘境,另一方面企业电商技能型人才队伍亟待补充。鉴于此,立足高职电商人才培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来梳理高职电商人才教育质量突出问题,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企实践、师资结构、质量评价等,最后从问题导向来提出提高高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现状调查;问题表现;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5005703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是要面向职业岗位需求的,特别是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当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显得与当下职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了互联网电商环境的突出地位,而对于广大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来说,面临毕业生就业不容易与企业招聘人才困难的矛盾,由此折射出当前高职电商专业人才教育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的突出问题。提升高职人才教育质量,增强高职电商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必然需要从当前制约电商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入手,来挖掘高职教育优势,来构建院校、企业多方互动参与、互利共赢的人才培育环境。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质量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现代企业拓宽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未来5年内,在我国4 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将有半数以上的企业开始运用电商工具来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由此带来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将突破300万人[1]。当前,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有653所,电子商务专业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专业。为了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质量现状,笔者利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文献检索等方式,就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师资结构、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梳理如下。
1人才培养目标與企业需求对接不紧密
人才目标定位关系到专业建设发展的未来导向,从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中发现,很多院校都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缺乏对区域企业的充分了解,很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开办之初主要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条件进行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没有紧密对接当地企业需求,如有些院校将网络营销员、网络客服员、网站技术维护员等作为目标。在专业建设时间上,有些院校电商专业成立时间晚,在专业知识教学、岗位技能培养上定位模糊,目标过于宽泛,布局太广使得深度、特色不足。另外,有的工科类专业为主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专业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机技术+网络管理”作为方向,偏离了电子商务人才“商务”的主流方向;有的院校将电子商务专业划归经管系,忽视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有将电子商务专业纳入计算机系或信息技术系,忽视了商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导致“电商人才”自我迷惑与尴尬。
2面向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分布不匹配
在高职电子商务就业问卷设计上,分别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细化。如网络营销类岗位有网络营销人员、网络客服人员、网络交易人员、网络销售人员等;网络金融类岗位有网络贸易跟单员、会计出纳、网络金融保险员等;网络技术类岗位有网站管理员、网站编辑员、网页制作员;其他岗位有文员、个人创业及其他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岗位分布上具有差异性,但总体来看,位居前列的岗位主要有网络营销岗位,如网络推广人员、网络客服、网络销售员等,相当一部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面向的就业岗位没有与当地电子商务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数量进行对接,而只考虑到学院现有办学条件和师资。
3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对接不足
高职电商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相似性,主要有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调研与预测、商务谈判、网页设计、网络编辑、计算机网络、客户关系管理、电商物流等。在本次调查中,全国高职专业开设课程最多的有:电商概论、网络营销、网站建设、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实务、市场调研、电子支付与安全、基础会计等。另外,有些院校开设了贴近企业需求的延伸类课程,如商品拍摄与视觉处理、网络搜索与营销、消费心理学、微博营销等课程,沿海地区的一些职业院校针对近年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设了网上外贸实务、跨境电子商务实操等课程,但存在教材不成熟、师资缺乏企业经历、真实实训平台难以应用、企业合作难以实现共赢等诸多问题。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突出
电子商务专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技能,能运用各种软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数据搜索、处理、发布,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营销推广,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近年来一直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实践条件、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未能突出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提升。在课堂教学上,尽管多数院校都配置了计算机实训教室,课程标准中也对实践课程做了规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操作技能涉及较少,没有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知识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让学生毕业后缺乏就业竞争力,无法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挫伤了职业信心。电子商务教学与互联网是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单一的教材无法兼顾电子商务本身广泛的应用能力,使得学生的实务性操作能力难以提升。各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也一直在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但项目任务的设置多是纸上谈兵,缺乏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另外,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教师仍然较多地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没用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忽视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不足,不能深度参与项目各环节,课堂教学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勇于开创、勇于挑战的特性是极不适应的。
2课程体系与市场、企业需求脱节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传统产业“互聯网+”的快速升级,企业需要更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尤其是近年在农村电商、移动电商、跨境电商领域,O2O模式的兴起,对电商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通过对多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进行调研发现,课程结构与市场、企业用人需求脱节问题严重。相当多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材过于陈旧,未能及时跟进产业转型发展,没有有效对接当前电商领域岗位及岗位工作任务,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选修课程局限性强;有些院校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无法兼顾学生特长、兴趣优势,要么理论性课程偏多,学生感觉无味,要么课程难易程度偏高,不适应高职生源特点。另外,在实践性课程设置上缺乏阶梯性,未能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向到综合的合理优化;在职业性课程数量上设置偏少,如职业素养课程、综合项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心理素质课程不足。
3“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
从2015年11月28日新华网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4—2015》来看,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仅为2.86%,高职创业率略高于其他学历层次,但仅有6.77%的大学生创业者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创业教育,与欧美20%的创业率相比悬殊较大[2]。据笔者走访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多数院校选择大二第二学期、大三第一学期前开展创业课程教育,有些院校聘请电商企业人士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创业知识讲座等。但在调查中有40%的教师表示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有25%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学开网店,有55%的学生表示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融合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另外,在创新创业教材选择上,有些院校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C2C电子商务创业教程》,但近年来一直未更新,还有些院校选择通适教材《KAB创业管理》,还有的选择《网上创业》等,教材不固定、前沿性不强、实践性不高等问题也很突出。
4校企合作面临诸多瓶颈问题
校企合作是深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的重要途径,但在实施中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水平较低问题突出。中西部欠发达高职院校在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方向上未能兼顾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度不够,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在资源整合上面临较多阻力问题。同时,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较为分散,中小企业在人才能力需求上缺乏与院校的契合点,无法推进校企合作的持续性。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观念上、制度上、利益分配上存在偏颇性,有些企业管理者对电子商务及人才价值认识不足,参与校企实践合作积极性不高,还有些企业管理者担心企业核心信息外泄,对深入企业实习的学生不够信任,降低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方面也存在一些被动问题,如未能细化校企合作机制,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用人实际需求,缺乏校企合作项目的深化,在项目审批上环节较多,制约了学校与企业间的深度沟通、交流与协作。另外,在合作机制上,校方、企业互通机制不畅,第三方沟通、交流平台缺失,导致合作难度较大。
三、加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质量管理的对策
互联网是电子商务运转的基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要深化与网络环境的融合,要从制约当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行改进,来提升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1革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参与体验与素能提升
现代电子商务行业已经覆盖线上、线下全领域,O2O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流模式,实体店与虚拟网店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电子商务服务效率上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电子商务教育模式上也应与此相适应,要从线上、线下两方面来切入典型实例并进行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在电子商务教学资源整合上,完善电子商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建立网络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开发音视频教学资料,便于学生在线上学习互动中解决遇到的问题,增进师生间的交流[3]。在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上,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以讨论、探究、项目、任务、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开放思维,主动参与对电子商务教学内容的探究,参与项目运作方法方式的探究,如在课堂上引入实时案例,从当前电子商务运营环境来分析案例,破解难题,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感知电子商务,结合电商趋于多样化的特征,让学生从开网店中增强实践能力,逐渐熟悉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和特点,为学生走上岗位或开展电商创业奠定基础。
2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对课程结构的优化,要体现高职教育特点,要强调专业特色,要联系行业实际,推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对于行业导向下的外贸类电商主干课有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制作、国际物流、外贸口语、网上外贸实务、跨境电子商务等;对于工作岗位导向的电商项目策划岗位,其主干课程有企业管理、经济学、网络调研、企业策划实务等;对于电商运营岗位,主干课程主要有商品学实用教程、摄影(选修课)、PS图片处理、网站建设、网页制作、APP开发(选修)等;对于网络营销推广岗位,其主干课程有文案策划、网络营销实务等;对于网络客服岗位,其主干课程主要有客户关系管理、客服术语、心理学等。可见,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应针对就业岗位的差异性,在课程结构组织上要体现行业特色,要强调学习课程模块与职业岗位的协同。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融合
针对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滞后的问题,主要从四方面来完善。一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从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实践应用、案例教学、网络化教学、自我实践能力等方面来构建。在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上,让学生掌握电商基本模式,体验网络支付、网络安全、网络物流、网络营销等技能;开展创业设计、创业加盟、创业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与动手实践中增进创业体验[4]。加强创新创业教材建设,将“创业管理”“创业财务”“跨境电商”等知识融入到教材中,突出创业课程特色。另外,高职院校要以“云服务”理念为指导,深入推进电商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创业云服务实践平台建设上,结合电商行业需求来搭建创业人才培育基地,打造学院之间、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创新协作云”“创意共享云”“创业扶持云”平台,促进“云”间互动教学。
4深化校企合作,拓宽人才共享渠道
校企合作是“校方”、“企业”间的互动共赢,要从合作模式上拓宽渠道,深化交流。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从政策制度上,降低合作门槛,广开合作通道,另一方面企业要从长远规划上完善人才梯度建设,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共建共享人才优势。同时,在合作共育共赢策略上,要优化校企合作机制,特别是在技术交流、人才招聘、发动民间组织,如协会等方面,拓宽人才就业、实训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实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梁晓音.电子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训创业教育模式分析[J].电子商务,2015(3):68—69.
[2]岳向华,谢启燕,钟肖英.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初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113—116.
[3]付蕾.天津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7):46—49.
[4]余骞.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