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6-07梁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

梁敏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就业难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汉语言文学的就业现状,发现其形势日渐严峻,其中包含多方面原因,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较多漏洞。因此,为了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强调用更完善的培养机制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5000703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使得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具有平等性,因此,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很多高校意识到了社会的变化,纷纷实行教学改革策略,为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如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亦面临着改革的形势,其就业率逐渐降低,如若不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会日渐式微。为此,本文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希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概况

1历史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距开设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同时,对历史至今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赏析,培养出具备相关文学理论及文学素养的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距今已有二十余年,其间经历过四个变革阶段,分别是开展、没落、复兴、发展。根据其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着重于“文学”二字,课程目标基本与文学的发展相关。起初,传统性阶段,课程目标建立较为基础,着重于文章的赏析与评论。再到发展性阶段,课程目标也进行了创新,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如今,汉语言文学专业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学生满足社会的需求,提升整体就业率。

2培养目标

就目前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在四个方面。学生需要扎实掌握语言、文字、文章等基础知识,并能够独立运用,以此来深刻解读文学作品,并能设计与实施基础语言文学教学。而且学生还需要具备正确的思想,对文学有着正确的观点[1]。并能知晓语言文学的历史概况及其发展方向,不断接受相关研究理论,并能有效应用于实践之中。此外,学生必须拥有相关文化素养,能够自发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学生要善于运用收集资料、查找文学作品等研究方法,独立对汉语言文学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学生需要具备相关职业素养,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成为一名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普遍会选择教师、编辑、文秘、策划、记者等职业,就业范围较广,且趋势较为平稳,社会需求量较大。然而,本专业在就业中也具有一定的劣势因素,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逐渐加大,而传统的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制约。

4就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我国一大热门专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较为滞后,因此,在学生就业时,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根据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现状体现在就业压力方面。学生就业压力较大。根据调查,我国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呈下滑的趋势,2010年前,其就业率高达90%,而在2011年,就业率已下滑至78%,现如今,能够真正选择专业对口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52%。其中,由于各类因素,学生纷纷选择自主创业或延后就业,部分企业也表示其并不想过多招收本科毕业生。学生毕业时,就业成为一大难题。此外,学生就业非对口性体现明显。根据调查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较为复杂化,而选择与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因此,学生在就业时会与各领域毕业生进行竞争,导致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就业率无法得以稳定提升。而且学生在选择非专业对口职业时,相关专业知识储备过少,与其本专业学生竞争时有一定的劣势,学生就业率也因此而较低。

二、人才培养中影响就业的因素

我国大部分院校的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较为滞后,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没有真正领悟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真正意涵,也因此无法达到社会提出的要求,就业率因此较低。其具体体现如下。

1教学內容较为单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着重于两个因素进行教学,一是语言,二是文学。但部分院校在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时,文学含量比重较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部分及其他课程。学生只注重学习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知识,而未接受政治、思想、就业能力的课程。因此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只会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或评论,而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此外,由于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教学目标也显得较为浅薄。教师会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然而,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作家的标准不得而知。学生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是内容浅显,没有感情。虽然很多职业要求学生具有优秀的文字能力,但还需要学生具备其他素养,有广阔的视野并拥有优秀的职业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远远不够。因此,很多企业并不愿招收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生,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为此现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重理论而轻实践

根据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大多是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大部分教师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不需要进行实践,只需记诵、理解便可学会知识,因此在课后,教师与学生联系甚少,也没有组织过多的实践活动。但实践是锻炼学生职业能力最重要的环节,而不论学科的属性[2]。一旦离开实践,学生的学习便如同纸上谈兵一般,只会讲些书本上的知识,而不会将其运用于生活、工作之中。因此,学生的视野只停留于课堂之中,没有生成属于自身的思想,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因此大大减弱,在就业竞争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劣势。

3教学手段较为滞后

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但部分院校的教学手段较为滞后,依旧采取过去的“一言堂”形式,教师在讲台上尽情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这样的课堂活跃度不高,由于文学类课程理论知识较多,较为枯燥,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其他有趣的事物转移,从而不认真听讲,无法学习到正确的知识。此外,教学设施运用度不够。随着科技的发展,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成为高校教学中的主流用品,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图文,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部分院校的文学教师没有很好地运用此类教学设施,因此导致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在就业时会体现出专业性不高的劣势,就业率因此下滑。

4考评机制较为单一

汉语言文学的考评机制不够合理,体现出单一化的特点。首先,在考试方面,教师设计的考卷中通常是记诵内容较为丰富的题型较多,学生只需在考试前进行充分的背诵,便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也因此忽视了学生的理解方面。从而易导致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想法,在学习时专注于背诵知识,而未加入自己的理解,使其专业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也使学生对此科目的学习不够重视。其次,在评价方面,由于考试结果并未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所进行的评价则没有体现出其必要的价值,亦无法分析考试结果显现出的问题,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有所制约,同时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

5忽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必须接受的教育,通过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但部分院校将职业教育有所忽视,学生在毕业时未能及时了解当前社会需求,对自身在就业中的不足不清楚,因此导致学生在就业时还未准备充分,没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亦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使得学生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构建其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为此,需要从此专业中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机制、师资队伍,其具体体现如下。

1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较为单一,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丰富其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最为基础。以往的教学目标仅局限于文学方面,而忽视了其他课程,导致学生学习内容单一,而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为课程起到引导的作用。首先,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应提升学生对文字、语言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其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优秀的职业道德意识,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第二,完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完善,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其政治意识,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会因负面消息而感到迷茫,使得学生真正具备全面发展的条件。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并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专业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第三,开展选修课。学生的学习不应仅局限于专业教学之中,为了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从容面对竞争压力,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其中要包括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学生通过自身的爱好进行选择,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再辅以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能够有效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提升其专业知识含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进行有效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其中最基本的需要教师将课堂与新型教学设备结合。新型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网络设施等,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转变为直观的、易于理解的图像、影音等。学生在观看时一目了然,能够轻松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师可用此方法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满足感,从而给予学生学习动力。此外,此类教学法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学到的知识也逐渐增多。但教师在运用教学设施时要注意主客体的差异,不要完全依赖于教学设备,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重点,以免导致学习效果不升反降,得不偿失。

改变课堂主客体位置也十分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应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仅做引导。遇到较为重要的知识,可由学生先进行讲解,随后教师再进行点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能够对此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点评后也能清楚知道自身对此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行改正,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此外,要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3]。教师应该转变对文学的看法,提高对汉语言文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学生添加更多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喜好及就业目标进行分组,并根据其分组设立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效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的需求。

3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

完善的考评机制能够使教师有效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通过分析清楚知晓本课程的缺点,并及时改正,有助于加强专业化课程的建设,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改变以往考试模式是考评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环。教师需要将记诵类的题目进行改革,对重要知识点记诵考试进行保留,但在此基础上添加理解类的题目,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设计更多与未来就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此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改革考试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进行结合,从而提升专业素养与职業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教师需要自发组成教师团队,共同对学生的考卷进行有效记录与分析,记录学生的考试情况,以此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教师之间互相讨论、研究,最终制定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4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培养出更专业化的教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加强教师的文学底蕴,提升教师对语言的教学能力。还应保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汉语言文学相关科目的历史与发展。此外,还需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要具备专业化知识的讲解能力,还应具备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的知识涵养,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正确的方向,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升。最后,培养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十分关键。职业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前重要的部分,教师通过接受职业教育的培训,能够加强对学生的讲解,使学生知道当前社会的发展方向及其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重视,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结束语

为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培养优秀的教师、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建立完整考评机制四个方面制定培养方案,希望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使其在社会中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蒋振,刘发胜.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时代文学,2015(11):144—145.

[2]张玉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5(5):111—113.

[3]廉串德,石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4(9):122—123.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society needs more and more talents, so it is hard to find job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mployment situation, it is found that its situation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for many reasons, and there are more loopholes in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graduat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with a more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Key words: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責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