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区域高校协同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7-06-07张维梅刘树忠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办学协同学院

张维梅,刘树忠

长株潭区域高校协同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维梅,刘树忠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需要对区内生产方式进行重大调整,这必然要求区内高校携手共进为变革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然而目前长株潭高校协同发展现状在很多方面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政府应尽快出台引导长株潭高校协同发展的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同时长株潭高校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应主动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校际合作。

长株潭高校;协同发展;现状;对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到来,迫切要求中国各区域整合力量、加强区域内各实体的密切合作,从而实现共同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湖南省中东部,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简称,三地呈“品”字形分布在湘江两岸,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被媒体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并于2007年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种大背景的推动下,目前三地正处于政策对接、空间优化以及产业整合的关键阶段,各产业都在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目标转变,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急需大量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地方高校作为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两型”产业人才的主要职责。然而长株潭区域内高校的教育规模与结构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贡献力与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如何尽快促进长株潭高校协同发展,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长株潭区域各类高校的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2016年5月30日发布的数据看,目前湖南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总数为125所,在全国拥有百所以上高校的省份中排名第6名,属于教育大省。而长株潭地区就拥有81所,其中一本院校11所,二本院校及独立学院21所,高职高专院校49所。

(一)长株潭区域内一本院校情况分析

长株潭区域内的11所综合性大学是湖南省重点支持的大学,这11所高校在整个湖南省的排名也是跻身前列的,办学实力雄厚。从地理分布来看11所高校有8所在长沙市、2所在湘潭市、1所在株洲市,出现了分布非常不均衡的现象。同时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年1月11日正式公布的《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长株潭高校进入2016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的有4所高校,分别是位列第9名的国防科技大学、位列18名的中南大学、位列33名的湖南大学、位列72名的湖南师范大学,这4所高校全部都在长沙市;位于湘潭市的湘潭大学排名124位;位于株洲的湖南工业大学排名326位。总之,从11所一本院校的地理分布和排名来看,长株潭三地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明显不均衡。其次,从学科专业分布来看,这11所大学各自拥有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但是优势学科专业重复性较大,如土木工程专业是湖南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同时也是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重点专业;临床医学既是中南大学的强势学科,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重点专业;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方面也都比较强。特色明显的学科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生态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以及湖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等。但从总体上来看,长株潭三地一本院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理工科,且专业重复性大[1]。

(二)长株潭区域内二本院校及独立学院情况分析

长株潭目前拥有二本院校及独立学院21所,其中老本科院校1所、新建本科院校10所、独立学院10所。老本科院校只有湖南商学院,湖南商学院与其他新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相比升本时间较早,办学实力较为雄厚,人才培养方面也比较有特色,但办学活力有待进一步加强。1999年扩招以后的专升本院校称为新建本科院校,这类学校在长株潭共有10所,分别是湖南工程学院、长沙学院、长沙医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警察学院、湖南女子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信息学院。这10所院校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较短,科研水平不高,专业设置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但是,随着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经费投入的增加以及本科教学评估的实施,这10所高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模式和新机制开设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大多借助原申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场地进行办学。目前长株潭三地共有10所独立学院,因为办学模式新颖、收费较高,所以目前这10所独立院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都比较高,但专业设置缺乏独立性,对申办学校的依附性较强[2]。

(三)长株潭区域内高职高专院校情况分析

长株潭地区目前拥有高职高专院校49所。为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教育部于2006年11月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长株潭地区有4所高职高专院校入选,分别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说明长株潭区域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水平较高,再加上近年国家大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因此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部分骨干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得以突显。例如,长株潭为了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推动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的战略措施。为了更好地为长株潭经济发展服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新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铁道信息技术应用等专业。而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适应长株潭装备制造业转型和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等专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服务信息产业,推动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新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专业。因此,长株潭高等职业教育为“两型社会”建设培养了大量职业技术人才。但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长株潭三市的分布并不平衡,在49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长沙市有高职高专38所,占77.6%;株洲市6所;湘潭市5所。此外,长株潭高职高专院校目前仍然存在办学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趋同、办学基础和条件薄弱的问题。

二、长株潭区域高校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由来已久,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城”的设想,到现在的规划实施,历经了半个世纪,经过实践证明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再加上国家在长株潭地区设立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了三市在区域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城乡建设、社会发展等六大领域的一体化。但是在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却忽视了对教育一体化的推进,致使三地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校际间合作交流少、各自盲目发展,这严重阻碍了长株潭整体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必将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为了推动长株潭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有必要对目前三地高校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区域内高校协同发展的鼓励政策缺乏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但同时又存在跨界合作的“竞合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经济主体间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转变为如今的“开放合作”、“协同创造”。协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都提出:鼓励高校通过联盟、联合和联动的形式走联合发展之路,以促使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这个大政策的引导下,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地方院校组建高校联盟,促使优质资源共享,以尽快提升高校综合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促进高校联合发展方面行动快,出台政策早的省市有湖北省、重庆市、安徽省、河南省等。而湖南省在这方面比较滞后,到目前为止没有提出相关的政策来引导区域内高校走协同发展的道路,导致区域内没有建立一个高校联盟,仅有少数高校参与国内的高校联盟。据调查,目前国内知名度较大的高校联盟有跨区域的九校联盟(中国C9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等[3];区域内高校联盟有重庆市大学联盟、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汉江流域大学联盟等,详细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湖南省仅有4所高校参加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这4所高校中只有1所属于长株潭地区,而其他高校联盟中没有湖南省高校的参与。这说明湖南在出台政策引导区域内高校走协同发展方面还做得很不够。

(二)区域内高校协同发展的形式比较单一

从目前看,长株潭高校协同发展的情况与现实需求严重不符。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急需区域内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都需要区域内高校走联合发展之路。但目前长株潭地区高校仅组建了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在湖南省公布的三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中共设立了35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长株潭高校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有28个,如“生物发育工程及新产品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就是由湖南师范大学牵头,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参与组建的创新中心。从长株潭组建的28个协同创新中心来看(见表2),大部分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行业产业研发新技术,少数为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服务,没有一个协同创新中心是为提高区域整体教育水平而设立。而国内其他地区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改革建立的高校联盟,在长株潭地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根据调查得知,仅在2011年湖南大学和长沙学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湖南大学与长沙学院将着重在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五个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如在本科生教育上,双方互聘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积极推进双方学生“第二校园经历”,鼓励双方学生到对方选修特色课程,参加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互认学生在对方学校修学课程的学分。在研究生教育上,湖南大学根据长沙学院学科建设需要,每年给长沙学院分配一定数量的联合培养硕士生招生指标。由此可见,长株潭区域内高校开展协同发展的数量很少,而且形式较单一。各高校应该尝试从各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尽快促使各高校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

(三)区域内高校协同发展的动力不足

长株潭高校协同发展的目的是通过高校相互间的学习和沟通,增进了解,避免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等方面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但是从长株潭高校目前发展的现状看,大多数高校在发展中还是习惯凭借自身力量,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缺乏协同作战的精神,不善于寻求兄弟院校的帮助。同时,很多高校的高层管理者缺乏战略眼光,在校际合作中过于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效益,导致高校在合作中出现“一次性”合作项目,甚至因为短期内看不到直接效益双方终止合作或者合作不了了之的情况[4],最终导致长株潭各高校对合作缺乏主动性。再加上,长株潭大部分高校发展资金由国家拨付,生源也由教育部门调拨,多年来发展环境相对较为平稳,导致高校间的竞争没有那么激烈,造成高校发展的危机意识不强,这是长株潭高校走协同发展道路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但是长株潭高校高层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高校的优势资源是有限的,通过区域内高校的交流合作,一定会学到更多的优秀经验,同时使自身的优秀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利用。这样通过长期良好的合作,长株潭区域内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就会大幅提高,参与合作的高校一定会收益颇多。

表1 国内知名高校联盟信息表

三、长株潭区域高校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长株潭高校应主动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

目前长株潭高校仅仅组建了28个协同创新中心,各高校通过这些创新中心协同完成新技术的开发,而在其他方面的合作并不多。长株潭高校协同体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式、全方位的战略协同发展体。因此,长株潭高校应该主动开展多形式、多方位的合作。首先,各高校应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通过会议等形式,相互交流,明确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同时,通过学分互认、学生互访促进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区域内的大学生感受不同高校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5]。其次,在师资交流方面开展多种合作。例如,可以组建长株潭教师发展中心,以推进长株潭区域优质师资共享和持续流动,从而迅速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同时,可以通过长株潭教师发展中心促进区域教师合作、交流、培训,从而优化各高校的师资结构,推动长株潭高校优质师资和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6]。再次,各高校除了与其他高校开展合作以外,也要与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社会开展广泛合作。长株潭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长株潭高校协同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广泛地吸引社会资源,才能使长株潭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标准一致、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一致、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一致,最终培养出的人才才能被社会广泛认可。

(二)政府尽早出台引导长株潭高校协同发展的政策

目前长株潭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如没有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就可能会逐渐失去发展动力,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逐渐被淘汰出局,最后反过来制约长株潭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长株潭高校开展协同发展的高校屈指可数,这与政府层面没有出台有效引导政策有直接关系。政策具有指导性、长远性、全局性等特点,它在引导区域内高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国家层面早在2010年就出台了鼓励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协同发展的政策文件,而其他省份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鼓励区域内高校积极开展高校协同发展,而湖南省在这方面出台的政策还有些欠缺。因此,湖南省应在教育发展规划中或者专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高校开展协同发展进行引导,鼓励高校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机构,进而促进各主体通过优势资源互补、资金共享,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明确长株潭高校协同发展方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及适当的财政刺激政策

高校协同发展是一个先投入、后获益的过程,高校协同发展过程中利益分配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高校协同体的组建是以参与各方自愿为基础,成员单位仅在某些方面开展合作,各成员追求的利益点不同,每所高校都是为了获得某方面的利益而加入协同体,参与方如果不能获得相应的利益,甚至出现投入大于收益的情况,必然会对加入协同体失去兴趣。所以,在建立长株潭高校协同体之初,就应该明确界定合作各方的责、权、利,突出效率,兼顾公平,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根据合作各方贡献的大小来进行分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的基础上,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来引导和刺激高校协同发展的进度。一是建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财政支持体系,利用经济杠杆引导区域高校参与协同发展,构建区域高校协同发展组织机构;二是设立项目经费,开展以经费为牵引的项目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带动高校间的主动合作,通过项目培育提高长株潭高校的整体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长株潭高校资源共享体系,在教育资金拨付时充分考虑优质教育资源效益的最优化,实现设施共享,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1]张顺如,邓晓鹏.地方高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关联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6(5):83-85.

[2]韩伏彬,董建梅,郑艳玲.河北高校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2):14-17.

[3]张亚,王世龙.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和路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2):3-7.

[4]于洪良.对当前高校联盟化发展的审视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34-36.

[5]夏美武,徐月红.地方本科高校联盟的理论、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5):81-96.

[6]侯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的高校协同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4(4):31-37.

Researches abou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ies'Coordinated Developments in Changsha,Zhuzhou and Xiangtan

ZHANGWei-mei,LIU Shu-zhong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Hunan 411104)

As a national“two-oriented society”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in our country,Changsha,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need to adjust the mode of production within the area,which demands local universities make progress together to provide great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change.However,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local universitie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in many aspects.In order to change this unfavorable situation,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roduce relevant policie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guid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and provide some financial support,meanwhile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all-round cooper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coordinated development;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G649.21

A

1671-9743(2017)03-0124-05

2017-03-13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长株潭高校协同发展研究”(XJK014BFZ002)。

张维梅,1976年生,女,河北故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刘树忠,1975年生,男,河北宽城人,政工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办学协同学院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