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隐性资源的挖掘与处理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

2017-06-07王必闩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本课师生历史

□王必闩

(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 211100)

教材隐性资源的挖掘与处理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

□王必闩

(南京市江宁区教学研究室,江苏南京 211100)

高中历史教材中存在诸多结论性的语句或观点,这些知识点一般都会引起师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涵与外延又常常被忽略,加之教师解读不够到位,学生很难理解掌握,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形成。

历史教材;隐性资源;核心素养

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既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文本,也是各类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托。用好教材,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无疑对我们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建国以来,历史教材虽然历经多次改版与修订,但基于历史学科自身特点,每本教材中的基本环节与组成要素一直没有大的变动。这也导致部分教师对历史教材形成一些错误的看法,认为只有正文而且是大字部分,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把这些内容搞清楚,其他一切都迎刃而解。事实并非如此。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要想学好学活历史,必须足够重视且灵活处理教材中存在的诸多隐性资源。

一、概括序言 让历史立体

翻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某一个单元或某一个专题来编写,从古至今,由中到外,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可谓目录明了,体例清晰。为了便于师生阅读与准确领悟教材内涵,编写者特地在每个单元开篇之前,均以非常简洁的文字将本单元重要内容或主要知识线索做了高度概括。师生如果在正式学习之前,认真阅读这些序言,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就会比较容易地对本单元所讲述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总体通览,从而为后面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必修三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单元,编者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将三位领导人的功绩做了形象而生动的概括:孙中山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领导改革开放,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只要理解了“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也就抓住了这三位伟人思想的核心与精髓,从而为后面的学习铺平道路,扫除障碍。类似这样的序言还有很多,每个单元都有。遗憾的是这样精彩的序言在教学中并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资源浪费。基于此,历史教学必须重视教材中序言部分的处理与挖掘,对其进行概括性提炼与总结,让学生先从总体上把握某一部分历史,从而使无声的历史变得立体起来。

二、借助导言 让历史鲜活

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一课开篇前都有一段文字,有的还配以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这就是导言。如果我们认真阅读这些文字,你会发现其中隐含很多重要的知识,这些知识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教材的内容。再以必修三第六单元为例,其中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一段导言,介绍了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终于意识到用和平手段不可能挽救统治危机,决定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走上民主革命道路。这就告诉我们,孙中山先生并非一开始就主张革命,而是主张改良。随着形势的发展,他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孙中山,他也是普通人,并非高深莫测,同时还让我们明白了一个观点——一个人的思想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把孙中山的思想主张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紧密联系起来,对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以及三民主义的内涵就会理解得更加准确到位,从而为后面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换言之,教材中类似这样的文字并非可有可无。只有适时借助并合理运用教材提供的导言,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甚至“沉睡死去”的历史才会立马变得鲜活起来,从而增强历史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三、巧用引言 让历史丰满

这里的引言是指每一课的内容中编者都会补充一些材料或引用一些话语,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栏目就是典型例证,这些材料是对正文进行的必要解释与补充,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教材。仍以《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例,本课的“学思之窗”引用了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的一段文字,提到“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个概念,这段文字对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非常有益。再比如本课之后的“学习延伸”部分,教材把“国民党一大宣言”与“中共二大宣言”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认真阅读,仔细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之间的异同,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属性之不同是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革命形势变化与革命任务未完成又是两党最终能够走到一起的主要依据。所有这些既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升华,也为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阅读素材与拓展空间,真可谓一举多得,相辅相成,如此历史才变得更加丰满。另外,几乎每一课正文中编者都加进了一些带有引号的语句,这也是引言,这些文字一般比较短,但都很独到精辟,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相关内容同样有用。总之,注重引言的教学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样大有裨益。

四、解读题语 让历史清晰

我们知道,教材是师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媒介,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而现行教材一般均出自专家学者之手,他们反复修改打磨,相对来说,语言比较简洁精练,逻辑性强。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应该认真揣摩编写者的意图,尤其要注意每一个单元特别是每一课以及课文中的大小标题(姑且称之为“题语”)。它们相当于“纲”,是教材的“灵魂”,如果我们抓住了“纲”,也就很轻松地抓住了大大小小的“目”,这样对理解教材、把握内涵无疑具有重要帮助。如必修一第1课中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就非常明确地告知我们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一些基本特点:“等级森严、血缘关系”。第2课中的“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告诉我们皇权的基本特征是“至高无上”,从而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理解与掌握更加明朗。再如第9课的“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这里的“艰难”如何体现?怎样理解?通过阅读教材,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两点依据:其一,法国政权更替频繁,先后主要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等,可以想象,权力斗争何其艰难;其二,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不难看出,其成果真的来之不易。再比如第四单元的标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阅读这样的题语,近代中国两条主线便不言而喻,一目了然。再如第16课中的“全民族的抗战”,它不仅道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而且也隐含了这场战争最终之所以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全民族抗战。类似这样的题语还能找出很多,可以这样说,它们既是某一单元、某一课、某一问题的核心提示,更是我们实施教学、理解教材的重点与指针,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抓住知识要旨,少走弯路,直奔主题,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与教学效果。从这一角度而言,精准解读题语,有助于历史的脉络线索更加清晰明了。

五、追问结语 让历史沉思

这里所说的“结语”是指教材中很多带有结论性的语句,如“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等等,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类似这样的文字主要集中于每一课后面的“本课要旨”,它基本将每一课中的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以结论性语言的形式加以概括提炼,既是总结,也是提升。教学中如果教师认真研读,细细品味,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如必修一第1课“本课要旨”有这样一句话:“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对这句结语的理解应该结合分封制的内容以及宗法制的特点来分析。再如第3课的“本课要旨”,“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这里的“分割、限制、削弱”如何体现,怎样理解?同样只有对具体的措施、做法进行准确理解和把握,才能得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样的结论。再如第4课的“本课要旨”,“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就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只有从军机处设立的背景、职能、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之后,才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知道,历史学科讲究论从史出,面对教材中这些结论性语言,如果我们都学会也能找到相关史实来支撑,那么历史学习就会变得引人入胜,引发思考,历史学科相关核心素养的形成也就有了落地生根的可能与依托。

总而言之,教材是师生平时学习的重要范本与基础材料,我们既不能奉若神灵,也不能不屑一顾,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尤其对其中存在的隐性资源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自主进行充分研读与挖掘,尽可能充分利用,这既是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的要求,也是落实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丰厚土壤与有效抓手。

猜你喜欢

本课师生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新历史
麻辣师生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