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强“泛都匀”经济圈
——访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吴丹

2017-06-07王铁清

当代贵州 2017年16期
关键词:都匀市都匀黔南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岳 振 王铁清

做强“泛都匀”经济圈
——访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吴丹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岳 振 王铁清

新的发展阶段,把“都匀”建成“都市”,需要我们抢占区域开放合作、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制高点,把都匀建成“贵州创新型绿色生态都市” 。

黔南崛起看都匀。从“大都匀”建设,到“泛都匀”经济圈构建,再到“都匀”变“都市”战略定位,都指向一个关键:都匀是黔南发展的“火车头”,能够有效带动全州区域经济发展更快、城乡建设更美、社会构建更和谐。

做“泛都匀”经济圈龙头

当代贵州:黔南州“一圈两翼”战略实施以来,“泛都匀”经济圈内县市区经济增长持续向好,成为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您如何看待都匀在其中的地位和角色?

吴 丹:“泛都匀”经济圈,规划范围包括都匀市、福泉市、瓮安县、都匀经济开发区和独山县城以北地区,以及贵定昌明镇,规划面积约6469平方公里。目前,“泛都匀”经济圈GDP总量达到了517亿元,占全州GDP总量的50.6%。作为黔南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匀市近年来的发展可以说不辱使命,在黔南的“首位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在贵州的“认可度”得到了极大提高。

“都匀强则黔南强”,这是州委龙长春书记反复强调的。在“泛都匀”经济圈中,都匀是“龙头”的地位毋庸置疑,扮演的“引领”角色也毋庸置疑,这就要求都匀的各项工作成绩必须是第一名。

近年来,州委将黔南发展放到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去比较、去谋划,提出排位“进四争三”的目标,定位准、站位高。因此,在“泛都匀”经济圈中,都匀要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也必须抬高标杆、放眼全国,找准都匀在其中的地位。

具体而言,我们还是要坚持“一江带两城”,持续扎实推进“大都匀”建设,着力做“优”都匀。用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点的大好机遇,推动建设都匀市与都匀经济开发区规划共绘、组团相间、生态相生、文脉相融的城市形态,引领“泛都匀”经济圈实现健康成长与稳步发展。

当代贵州:以党代会召开为周期,黔南州、都匀市目前都已进入新的五年,“泛都匀”经济圈也会持续大力推进,都匀在其中将展现怎样的新作为?

吴 丹: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我们将坚持不懈践行“一圈两翼”发展战略,按照“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求同存异、各展其长”的总体布局,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狠下功夫,在推动“泛都匀”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共生共荣上展现新作为,不断增强“一圈”实力。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我们将重点推进贵新线龙马段北移,加快都凯、都独、都马快速干道建设,规划建设都匀机场以及马场坪至江界河、都匀至平塘、都匀杨柳街至贵定昌明快速干道,着力做大交通网。

产业是经济最坚实的支撑,都匀现在的不足在产业,未来的希望在产业。我们将以“都匀毛尖”独有的资源禀赋和山水特色、绿色本色的自然优势为基础,构建起具有都匀色彩的产业体系,力促瓮福“煤电磷一体化”、独山“煤电冶一体化”加快发展,让“泛都匀”经济圈领跑黔南、带动南北“两翼”。

当代贵州:眼界开阔机遇多。“抬高标杆、放眼全国”,都匀在黔南“一圈两翼”中夯实“龙头”地位的机遇和优势何在?

吴 丹:从全国来看,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序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加强;从全省而言,贵州被确定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这些都为都匀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从自身来看,都匀是贵州省黔中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西南地区出海重要交通枢纽,厦蓉高速公路、贵广高速铁路、黔桂快速铁路和兰海高速公路贯穿全境,321和210国道等交汇于此,规划中的黔桂复线、黔江铁路、贵(珠)福铁路在此接轨,距贵阳国际机场仅78公里,与贵阳“半小时交通经济圈”、与珠三角城市群“四小时交通经济圈”逐步形成,具有承接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同时,都匀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试点城市、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城市,都凯同城化被列入《贵州省十三五规划》《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意味着都匀发展已深度融入国家、全省、全州区域发展战略,具备很好的政策机遇。

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吴丹(右一)在易地搬迁扶贫移民安置点与工作人员商讨工程计划(都匀市委宣传部供图)

建创新型绿色生态都市

当代贵州:现在,“都匀”变“都市”成为都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新使命。 “都市”显然对都匀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在您看来,“都匀”变“都市”的基本方向在哪里?

吴 丹:去年5月20日,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黔南工作情况汇报时,陈敏尔书记结合都匀市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态势,提出了将“都匀”变“都市”的战略目标。当前,都匀就是要立足成为“都市”这一历史方位,实践“加强开放创新、重振产业雄风,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这个定位,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建成都市的先决条件,努力把都匀建成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都市”。

新的发展阶段,把“都匀”建成“都市”,需要我们抢占区域开放合作、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制高点,把都匀建成“贵州创新型绿色生态都市”,实现全州率先、全省领先、西南争先。在区域开放合作上,着眼贵州,用好《黔中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机遇,打造都凯经济协作区,加快推动都凯一体化发展,演好民族区域融合发展的“双城记”,争创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区示范市;放眼全国,打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空飞行“三张牌”,成为西南地区面向华南、华东地区的桥头堡。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坚持“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以都匀毛尖茶为主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茶旅融合”为主的山地特色旅游业、以大数据为主的电子信息业、以商场货场无水港为主的商贸物流业,着力打好产业培育攻坚战、产业发展突围战,重振都匀产业雄风。在城乡统筹改革上,以“农民市民化”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两大试点任务为依托,坚定不移地“做大城市、做特乡镇、做美农村”,打造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山地城镇化,形成城乡互动共进、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以剑江河流域保护治理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剑江流域协同管治机制,在“守好一口缸、净化一条江、护好一片绿、扮靓一座城”中阔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当代贵州:在“泛都匀”经济圈战略框架内,如何推进都匀城市功能布局、空间构建和文化繁荣,以建设一个多姿多彩的新“都市”?

吴 丹:“泛都匀”经济圈是一个绿色城市空间格局,从城市功能布局、要素分布、管理能力等方面,深刻影响着“都匀”变“都市”,需要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

首先,加快“都市”功能布局规划。立足“一圈”,以都匀市为核心,将都匀市北部片区与贵定昌明、福泉马场坪、都匀经济开发区以城际轨道相连,作为“泛都匀”产业聚集区打造;推进都匀市南部片区与独山经济开发区、平塘县相连,依托大射电效应,作为科普旅游、现代农业观光、康体养生休闲产业聚集区打造;继续完善都匀老城区城市配套功能设施并提质增效,围绕剑江河,加快西山公园、东山文化园和商业网点布局和建设,将都匀老城区建成居住、休闲、购物中心。同时,规划建设不同风格绿色小镇和各美其美的大美农村。

其次,加快“都市”支撑要素建设。按照“一江带两城”发展思路和都凯一体化发展要求,积极构建城市枢纽、城际铁路等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现代水利设施体系、电力输配网络建设、新能源建设;构建并升级信息传输保畅体系,实现城区免费Wifi全覆盖,实施农村“光纤宽带”进乡入村工程、乡镇数字化广电网络工程;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与社区、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共管机制;建设“智慧都匀”,打造维系城市运行的“数字大脑”。

最后,加快“都市”文化繁荣发展。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源流、灵魂和神韵,是都匀成为“都市”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我们将坚持兼收并蓄,培育以毛尖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绿色文化、三线文化为特色的剑江文化,塑造都市文化品牌。特别是要高品位发展毛尖文化,弘扬茶道精神,挖掘传承千年茶文化价值。民族文化是人类瑰宝,我们正在充分挖掘用好民典民故、习俗风情等资源,保护和打造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倡导绿色文化,推行低碳、环保、简朴的生活理念。(责任编辑/顾海凇)

都匀毛尖茶核心产区螺丝壳高寨水库茶园景区(都匀市委宣传部供图)

猜你喜欢

都匀市都匀黔南
野猴闯入蛋糕店吃“霸王餐”
谱写赶超跨越、繁荣发展新篇章
山水黔南
阳光体育背景下都匀市中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都匀市老干部争当义务宣传员
都匀市挂牌成立老干部党校
都匀 向春节返乡人员送温暖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绘就“大都匀”画卷
都匀市召开2016年老干部、老年教育工作暨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