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物质与意识范畴同思维与存在范畴是否同义

2017-06-06贺盼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4期
关键词:存在物质意识

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看作是同一范畴,认为物质与存在是同义的,意识与思维是同义的,进而将哲学的基本问题直接看作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殊不知,物质与存在,意识与思维都有各自不同的哲学界定,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关键词 物质 意识 思维 存在

作者简介:贺盼,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74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做出过独到的科学的论述。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问题缺乏探讨与深入的研究,许多人对这个问题并未达到清楚的认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区别。

以下我将从它们各自的哲学界定和相互关系上来展开论述,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 概念的界定

(一)物质

从古到今,哲学领域物质的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在古希腊早期唯物主义哲学那里,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哲人们便将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到德谟克利特,物质概念发生了变化。他将原子看作是万物的本原,而原子已不再是被作为某种特殊物质,它具有一种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是一切物质客体都必然具有的。德谟克利特相较于他之间的哲学家在关于世界的本原上是有很大进步的。近代西方着力研究自然科学,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近代西方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仍将物质归结为原子。在中国古代有阴阳五行学说,古代哲学家将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和发展规律归结为阴阳转化和五行转化。虽然许多哲学家都对物质概念做出过论述,但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物质这一概念都不能进行科学的概括。

关于“物质”,恩格斯和列宁都曾做出过一些解释。恩格斯提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需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针对以往哲学家论述的片面的物质概念,列宁科学地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由以上可知,在他们关于物质概念的讨论中,我们能够看出阐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恩格斯看来,物质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对各种不同属性实物的一种共性概括。恩格斯讲到的物质是离不开感官所感知的具体实物的,所以不可离开具体实物来阐明物质的概念,但同时也不可以把物质当作具体的实物形态来看待。

(二)存在

“存在”一词最早出现于巴门尼德哲学中。在他看来,哲学是研究真理的学科,而所谓的真理只能是研究不变的对象,他认为真理要么就是存在要么就是不存在。在巴门尼德的哲学理论中,存在不是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个抽象的概念。在我看来,存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存在是指存在着的一切现象,其中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这种含义上的存在等于现实中的一切。

狭义的存在仅仅只是指客观世界,即所谓客观存在或客体。哲学中所说的存在就是指狭义的存在。恩格斯是不同意把存在和物质等同起来的。“存在”不等同于“物质”,它不仅包含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而且囊括了精神世界的存在。总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既包括精神和物质(意识外的存在)的关系,也包括精神和精神(意识界的存在)的关系。

存在的范畴要大于物质并包含着物质范畴。存在不仅包括客观物质世界,也包含人的客观意识。客观意识作为客体,同样可以作为人们主观思维和认识的对象。如音乐家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就在于他脑中有关于乐谱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相对于人的主观意识而言,确实是客观的、存在的,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存在不仅有物质的存在(如自然界),还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这种存在。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所有这些存在虽然都离不开物质,但它们本身毕竟还不是物质。

(三) 意识

科学的意识概念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从马克思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在人类还没有从动物界中脱离出来时,意识是不存在的,因为动物所做出的行为仅出自本能。列宁也曾说过:“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在地球的最初形成期,是没有生命的,也就更谈不上意识。自然界本身经过长期的发展,才在地球上开始出现了生命,以后逐渐发展出动物的感觉器官和大脑,并出现了动物反映周围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萌芽。意识的产生是和人脑相联系的,只有当猿脑发展为人脑的时候,才产生了人的意识。意识不仅是人脑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四)思維

对于思维这一问题,马克思曾说过:“决不可以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基础。” 恩格斯也指出:“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和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实际上已突破了以往人们仅仅将思维等同于意识的认识,他将思维看作是一种运动。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量科学已经证明恩格斯的这一论述的科学性。为什么人们接收到外界的信号所做出的行为反应和判断不是像动物那样仅出自本能呢?为什么人类可以加工改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呢?原因在于人类之所以能接收外界信息并做出一定的行为判断与反馈是因为:人脑将外界刺激的不同信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受后,由传入神经元传到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中枢,汇入反映意识与创造意识的整体综合神经中枢,经中枢创造意识整合分析。思维后由神经纤维传至明确的相应的运动中枢,从而产生各种相应的行为活动。脑科学、解剖学与神经生理学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了人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运动过程。

通过以上关于这四个概念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不能将思维直接等同于精神,意识是思维的映像,是思维能力的结果。思维是一种运动,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中介与桥梁,而意识是物质(通过思维)的派生物。因此,思维与意识虽然都是人脑的产物,但并不是一个东西。

二、两者在关系上的区别

列宁曾提出“当然,即使物质和意识存在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此,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如果超出此范围,那么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反过来论述则成了唯心主义,这两者关系是一种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时间先在性”的问题。

从它们各自的哲学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相对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而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要显得更为复杂一些。它不仅包括了物质和意识关系所具有的“时间先在性”问题,最重要的是,它还包含了超越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逻辑先在性”问题。顾名思义,“时间先在性”陈述两者的关系时是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表达的。“时间先在性”包含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双重内涵。而“逻辑先在性”更重要的是从两者的逻辑关系出发来阐释两者的关系。总之谈及物质和意识的“时间先在性”问题,物质是本原性的存在这一关系是不容置疑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如果一个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学习、不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的人,X光片心电图在他看来也仅仅是黑白相间的图片与折线而已。但这两种情况如果仅从时间先在性上去理解就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以后一种情况为例来说,如果用物质和意识的时间先在性来解释这种现象,只能解释为X光片这个物质先于人的意识(即人脑中相应的医学知识) 而存在,但用这种物质决定意识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医生能看懂X光片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人脑中只有具有了相应的医学知识才能看懂X光片。这就是主体的经验、知识、思想等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存在”范畴具有相对性和多义性,与之相对应的“思维”范畴也具有相对性和多义性。也正由于思维和存在的这一特征,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由此建立,并促成了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的最终形成。如果我们将哲学的基本问题直接看作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简单的归纳为“本体论”问题和“认识论”问题,最终将会犯常识性错误。因此不能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完全等同。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9,223.

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6,12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孙正聿.孙正聿讲演录.吉林:长春出版社.2011.

[4]刘怀惠.论思维的哲学本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5]高云涌.回到哲学基本問题本身.江海学刊.2011(4).

猜你喜欢

存在物质意识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