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述晋祠公园在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性

2017-06-06高颖

卷宗 2017年6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

高颖

摘 要:纵观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略,它紧紧伴随着历史进程,具体的反映了先民从生存、生产活动的需要,而发展到休憩、欣赏和享受的功能。晋祠公园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环境,从现存的建筑和历史的记载等各方面,体现了晋祠公园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晋祠公园;园林艺术;自然山水;囿;苑;园

晋祠公园地处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坐落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太原市晋祠——天龙山风景区中的核心景区。这里风景优雅、文化悠远,花木茂盛、溪水长流,俗有北国“小江南”之称,是溶山光水色和文物古迹于一体的大型人工园林。

晋祠公园因毗邻晋祠,其造园历史悠久,现存建筑有民国时期的私家宅院:在田别墅、陶然村、陈家息庐等;明弘治年(1488—1505)创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修的仙翁阁;由名僧清辉创建于北齐天统二年(566),明永乐十四年(1416)重建的上生寺等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历代建筑,另外从现有的地理名称来看,饮马泉早在隋唐时期李世民父子起兵立国之初就已经存在;晋祠公园东南角的台骀泽之名更是源于上古时期的黄帝之孙、天下张氏世祖,台骀治水的神话传说。

台骀不仅是山西太原晋祠最早的民间传说与人文历史,他被称为汾河之神始于春秋《左传·昭公元年》,生前有功于后人,后世尊奉为神,在历史上,从晋祠到东庄营水域面积很大,相传台骀为汾水之神,故称台骀泽。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古代金天氏有裔子名昧,为玄冥师,即治水的官员,生了允格和台骀两个儿子,台骀善于治水,曾成功疏导汾河、汾洮二水,因治理水患很有成就,颛顼帝把他封到汾河流域做官,对汾河的治理意味着对山西有拓荒之勋,被后人誉为“开发山西第一人”。

因此晋祠公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人类最初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将以中国园林历史的回顾和概述,来阐述晋祠公园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并对东西方的园林造景都产生過不同程度的影响。

园林艺术的产生最早应是古人为解决生存的物质需要而种植蔬菜果木的园圃,或是蓄养百兽的以提供食物和供狩猎的苑囿。《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纣好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广益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诗经》:“囿,……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孟子》中记载齐宣王与孟子的一段对话:“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稚兔者往焉,与民同之。”可见上古时期中国历史上已经有了最初的园林,而当时的园林只是依照自然山川地理形式,任由草木生长,野兽繁殖以供天子、诸侯狩猎的场所,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基本未摆脱天然山水的自然园林。

随着统治者国力强盛,到春秋时期,园林已经由最初单纯的狩猎场所,增加了欣赏自然景色和宴乐、歌舞、休憩功能。园林的位置也就由荒野山林转移到统治者王宫或都城附近,面积一般较小,但其间的人工构建较多,既对天然山水进行改造和摹仿,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华丽的亭台楼阁的建筑,历史上有名的吴王夫差的姑苏台即是这一时期园林功能变化的代表,历史典籍中曾有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周旋曲诘,横亘五里,崇饰士木,殚耗人力。宫妓数千人,上立春宵宫,作长夜之饮。” 由此可见园林的功能已经由最初的狩猎,更多的趋向于享乐而更追求奢华、宏伟,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已经初步脱离了单纯的为解决生存所必须的种植和狩猎功能。

秦汉时“囿”改称为“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追求长生不老,在秦都咸阳大兴土木,修建了占地广袤的“上林苑”。尽管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宫苑未及完全竣工秦朝就灭亡了,但它那追求生活起居于高低冥迷的神山仙境之中的造园思想,对后世的皇家园林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汉武帝在秦上林苑的故址上继其规模,更加增广。《汉书》中记载“上林苑中、广、长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乘万骑。”《后汉书》中又记载:“上林苑,有建章、承光等十一宫,平乐、茧观……缭以周墙,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神池灵沼,往往而在。”由这些历史文献记载可见,到西汉时期,园林的占地面积广大,其间有广阔的山林、池沼,还有众多的宫殿观台,其园林中的内容十分丰富。这一时期的园林功能除保持上古时期的射猎传统以外,更多的增加了游乐和享受功能。

这一时期,除皇家苑囿规模广大之外,王公、贵族、富商的私家园林和祠庙、寺院的各式园林,也逐渐兴盛。这类园林的面积从数百顷的大型园林到小门小院的方寸之间,从数量到园林形式都别具特色,文献中多有记载,如西汉梁孝王刘武的东苑,《前汉书》中就记载:“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顷,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

园林艺术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墨客为回避世俗的动乱而选择遁迹山林,追求一种自然、灵性解脱的田园生活。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就是这一思潮的代表,其时的造园艺术也以追求山林野趣,崇尚自然景色为风尚,园中深溪幽洞建筑不多,并以茅亭草屋、竹篱柴门为主,建筑多摒弃奢华,回归自然山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真实写照。

唐宋时期表现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诗词、歌赋、书画等所谓的高雅艺术,在文化艺术领域占有统治地位,对园林艺术的发展走向也有很大影响。这一时期由“苑”改为“园”,其造园艺术则趋向于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更多的增加了高雅秀逸的诗画境界。因此,对园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假山、建筑都要经过仔细的推敲、规划,务求做到尽善尽美。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改造小溪,人工开挖池沼、湖泊,引进奇石、怪木,极尽叠山、理水之能事,创造出很多巧夺天工的名苑,其造园风格也延续到明清时期。而这时候的园林多依附于官府、寺庙或大户人家的私宅。至宋朝时,由于政权南移,北方大片土地落入金人,这时的园林艺术也就随着政治、经济的重心而转移到江浙一带。

江南因水源充足,温暖的气候也更适宜植物的栽培和生长,到明、清时期,园林建造艺术在江南一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造园风格延续了唐、宋时期盛行的传统写意风格,在园林建造、规划时大多采纳文人、大家的造园理念,在叠山、理水、空间处理和透视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和创新。

晋祠公园比邻于晋祠,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气候特征。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多风沙,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干燥寒冷,夏季炎热湿润。解放太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南向北占领了晋祠当地的古迹、私人别墅等,在军队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下,将地处晋祠一代的文物古迹、私人宅所保护起来,并对晋祠公园进行了规划征地、建设、绿化,晋祠公园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虽然建园时间不长,但是其中人文历史和创建于北齐、明、清历代的建筑,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园林文化发展史,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历史传承久远的古老园林。

晋祠公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近依晋祠而建,而晋祠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注的《水经注》中记载,已是“蔚为大观”,其中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久为世人所推崇,因此,晋祠公园在晋祠之盛名下,多不为人关注。随着时代的变迁,业内学者和专家进一步加强对晋祠公园的研究和探讨,晋祠公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园林造园艺术,将是研究晋阳地区文化和中国园林艺术传承和变迁的有力佐证,必将会引起各方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大鹏著《晋祠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

[2]彭海《晋祠文物透视》,文物出版社,1997年。

[3]王燕《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生态美视野下园林艺术设计研究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浅谈休闲农业中园林艺术的应用
浅谈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园林艺术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英国斯塔德利皇家园林及方廷斯修道院园林艺术及影响
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探讨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