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走进学生生活的有效性

2017-06-06刘培柱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品格生活化

刘培柱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认识产生了新的理解与观点,因此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再是仅仅针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时重视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好的走进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的实践。

关键词:小学;品格;社会;生活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根据社会发展与国情实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于实行了多年的应试体制教育进行了反思与创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全国范围内对于学生品行的教育成为一股热潮,一直延续至今。学生的人格与品行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因此小学课程中加入了《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希望从课程的开设与教师的重点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具有良好社会道德与品德的新学生,这是开始这一课程的目标与要求。近几年,我国学校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逐渐明白学校的第一任务是培养学社成为一个思想上健全的人,然后才能进行知识的传授。因此,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然而,在开设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因此,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更好的联系起来,是我国思想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难点。

一、当前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

当今是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信息爆炸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量大、内容没有经过筛选,同时传播的速度有非常的快,因此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的一些内容很可能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这个时代的学生也是早熟的一代。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至于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这就需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些学习没有认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品德教育课程化的重要性,当然这是极少的一部分。《品德与社会》课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轨,学习内容与行为不一致。很多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与在校外的行为根本就是判若两人:在校乖巧聪明,懂礼貌,而在校外,脏话连篇,一言不合就上手等等。这不是学生的问题,更多的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没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而仅仅是停留在浅层教育中,对于学生深层的行为指导没有产生良好的作用,这是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最为失败的地方。

二、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走进学生生活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成为一个人,也就是“立身”。这是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学会,也只有首先成为一个人,才能够谈将来的发展,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我国教育希望通过在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来完成这一基本的教学目标。可见,学校与教师只有重视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促使学生深入的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从根本建立正确的人格,逐渐丢掉人本身的劣根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品德与社会》课程只是形同虚设的随便讲讲,无法有效的指导学生的生活,那么这一门课程的开设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也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三、《品德与社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措施

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需要将教学生活化,通过目标的生活化、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等等方式,逐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另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两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高大上的教学目标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比如在进行愛国教育的时候,我不会给学生讲大道理,我会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出发,从“我能为爱国做些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自我行为的约束以及正确人格的形成就是一种爱国的体现,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我们班的教学中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大多能从自身认识到如何去做一个爱国的人。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认识的程度就越高,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越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这是符合儿童品德的认知规律的。小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以及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都是从学生周围的世界出发的,因此,教学的内容必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到“平安回家”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会现让学生联想自己回家的情况,看看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时候学生会积极的讲自己遇到的事情。之后我才会引入这节课的内容,通过应用学生讲到的事情作为例子进行讲解,促使学生深入认识理论,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源泉,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迸发生机和活力,取得实效。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情景模拟、模仿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些理论在生活中的有效应用。我在讲到学会关爱他人这一课时,会让学生氛围不同的小组,一分人扮演需要帮助的人,可以是盲人、残疾人、颤颤巍巍的老人等,另一些人就扮演那些帮助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被帮助者的不易,也可以感受到帮助人的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以指导学生的生活为目的的,如果没有完成这一目标,这门课程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的生活化,帮助学生意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实际意义,并主动的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实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茂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231.

[2]郑桂春. 立足“社会生活”,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J]. 华夏教师,2014,08:56-57.

猜你喜欢

社会品格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