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疑云
2017-06-06陶灵
陶灵
在古代,三峡地区的一些巴人去世后,选择在江河岸边悬崖峭壁的半腰、离地面和崖顶均几十至100米位置,将棺材置放于天然或人工凿打的洞穴中,或搁置在嵌入孔洞的木桩上。这种奇特的安葬方式称为“悬棺葬”,也称“崖葬”“岩葬”,因棺材做成船形,还称“船棺”。三峡是全国3处悬棺葬区之一,另外两处在武夷山区和川南地区。
悬棺产生于何时
在瞿塘峡的棺木峡、风箱峡,西陵峡的铁棺峡、兵书宝剑峡,以及川江三峡地区支流奉节草堂河、巫溪大宁河、巴东龙船河、秭归九畹溪、宜昌夷陵黄柏河等,都有大量的悬棺及悬棺群。三峡地区主航道悬棺相对少些,支流的悬棺则星罗棋布,形成了悬棺群。仅大宁河沿岸发现的悬棺群就有7处,确认放置过悬棺的龛穴378处,其中保存完整的棺材43具。
三峡悬棺随葬品多为战国时期的柳叶形巴式剑、楚式剑及其他铜制品、土陶制品。考古人员对捡回的棺材残片进行“碳14”断代测定,结果显示是2270年前后80年,经树木年轮校正年代为2275年前后90年,约公元前300多年,为战国中期偏晚的巴国与楚国争战结束时期。因此推定,三峡悬棺的产生年代至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棺材木质坚硬、沉重,加上尸体、陪葬品,重量有几百公斤,这种“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悬棺是怎样放置的呢?目前有3种比较公认的解释:一是事先在悬崖上凿打出一条路,将棺材搬上去后再把路毁掉;二是趁江河涨水时将棺材安置在悬崖;三是用绞车、绳索、滑轮等升降工具,从地面或崖顶,将棺材吊至悬崖半腰。
这3种解释,目前都没有可靠的文字和实物证明。笔者首先不赞成“事先凿路”之说。古代开凿手段非常原始,耗时耗资巨大,而且至今也没发现凿路、毁路留下的遗迹。“江河涨水”更是牵强附会,历史上川江并没有如此高水位的史料记载。从自然规律来看,即使川江出现较大的洪水,也是间隔几十年才一次,难道人死后要等几十年洪水来了才悬葬?并且,三峡地区支流的悬棺多于川江主航道,稍有水文常识的人都知道,支流涨水是山溪齐头水,来去凶猛、迅速,怎能泛舟放置悬棺?
笔者比较赞同“绞车、绳索、滑轮等升降工具”之说,巴人在漫长的实践岁月中,将简单的劳动和生活工具用来安置悬棺是完全可能的。
悬葬为哪般
为什么要实行悬葬?这也是三峡悬棺至今未解之谜,存有多种说法。首先是崇拜说:出于对先人的尊崇,在先人去世后把尸体安葬在高崖上,希望先人的魂灵保佑子孙繁荣昌盛;第二种说法是,船形的棺材可将死者的魂灵超渡到极乐世界;第三种是升天说:棺木不可能飘浮空中,又不能葬于人迹可至的山崖之顶,古人眼中高山高崖离天最近,所以将先人安葬在悬崖绝壁洞穴中,先人的魂灵便可升天了。另外还有“为保护先人遗体不被人兽侵犯”之说。
这种种无法印证的悬葬之说,都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除了选择悬葬外,巴人更多的是实行土葬,川江沿岸陆续发掘的大量巴人土葬墓得以证实。1954年在重庆巴县冬笋坝(今属重庆市九龙坡区)发现清理出81座土葬墓,1972年涪陵小田溪发掘4座土坑墓,1998年云阳县李家坝遗址清理出46座土坑墓。特别是2000年至三峡库区蓄水前,在万州区大坪、云阳县马粪沱、巫山县塔坪、巫山县琵琶洲、开县余家坝等三峡地区川江主航道及支流岸上,文物考古队抢救性发掘出总计160多座巴人土坑墓,棺内有大量属战国时期的铜、玉、铁、陶、漆器等随葬物品。
这些巴人土葬墓和三峡悬棺属同一个时期,因此,目前对三峡地区巴人为何实行悬葬的解答,说服力不是很强。此谜有待后人破解。
棺内藏有何物
三峡悬棺之谜一直诱惑着世人,有人猜测里面有价值连城的宝藏。大宁河置放悬棺的当地有民谣唱道:“红岩对白岩,岩上有棺材,金银千千万,舍命取下来。”
在秭归香溪口与青滩之间的川江北岸绝壁上,有一个天然洞穴,里面叠放着3具棺木,远看极像古时的书匣。洞穴左下方的峭壁上,还有一条酷似倒悬宝剑的岩石,传说是三国时诸葛亮生前嘱托最信得过的人,将人人垂涎的兵书藏到了这个无人可攀的悬崖洞穴里。为保护兵书不被盗走,他在旁边留下一把宝剑镇邪,这里因此得名兵书宝剑峡。据说民国初年,有人想得到兵书与宝剑,用粗绳从崖顶吊了下去。他望到崖底峡江汹涌的江水,突然心生恐惧,慌慌张张在悬棺里找到一把宝剑就往回走,刚要出崖洞时,手上的宝剑却忽然不见了。他认为这是冲撞了死者的魂魄,便逃了出来。
1971年,曾有3人,分别是驼子、跛子、秃子,后被传称为“三子”,相约去瞿塘峡寻宝。攀上风箱峡悬崖,他们发现岩隙横搁的木桩上放置着12具棺木,便毁坏了其中8具,发现里面并没有金银珠宝,却从中盗出巴国时的青铜剑、木剑鞘、铜斧和一些装饰品,以及一只男式圆口镂空雕花铜鞋。
1980年7至8月,四川大学崖葬考古科研组,采取钉桩架梯的办法,对巫溪县大宁河荆竹坝离地面最近、约90米高的一具懸棺进行清理。发现棺材用整段树木挖凿而成,棺内有两具尸骨,分别为14岁男性和10岁女性,女性头骨上有一个破洞,系生前被钝器所伤。1988年10月,四川省万县地区(今重庆市万州区)博物馆,对巫溪县南门湾的一具悬棺进行清理,情形与荆竹坝悬棺基本相同,区别是这两具尸骨的年龄为30岁左右男性和40岁左右女性。2013年,巫溪县荆竹坝岩棺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6月2日,三峡库区蓄水达到111米高程,考古人员终于可以轻松地进入兵书宝剑峡无人可攀的悬崖洞穴,清理出青铜器、竹木制品、骨器等类型文物20多件,有矛、戈、柳叶剑、匜、洗、箭镞和弓、箭杆、剑鞘以及剑饰、骨饰件等。其中弓、箭制品尤为珍贵,是已发掘的悬棺葬中首次发现,填补了考古中巴人兵器的一项空白。
(作者系重庆市文史研究会会员)
编辑/周瑞丰